浅谈美术教学的德育渗透
2009-05-25徐涛
徐 涛
摘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美术学科教学中,是广大美术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教师要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基础上,通过生动活泼、形象具体、启发引导、平等交流的方式方法进行美术学科教学的渗透。
关键词:德育;渗透;实践;情感;审美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理应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美术教育是新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四有”新人全面发展个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要求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德育渗透。但从哪些角度又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这是许多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困难的问题,笔者结合美术教学的经历谈几点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1.在新课导入中渗透
在课程导入中体现德育渗透。成功的导语是美好的开端,易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其感情化的优势与德育的理性灌输说教的优势,相互补充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导入这个环节不可忽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道具、猜谜语、讲故事、表演等手段,或者直接运用富有感情的激励性或感染性语言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巧妙地将学生的思想情感纳入其中,以使思想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如在上《大家动手做条龙》这一课时,让全班同学合唱“龙的传人”这首歌来导入,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到中国人的图腾“龙”的身上,使学生产生内心世界的共鸣,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在讲授课程中渗透
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教师又绝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因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照本宣科是不行的,而要言传身教,多运用学科交叉地去育人。而要想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理论,并自觉地运用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熟知自己的教学活动。科学安排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知识点,认真挖掘并利用美术中所蕴涵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①通过介绍我国历史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及建筑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产生的重要影响和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陶器、青铜器、宫殿、寺庙、园林建筑等,无不闪烁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②通过各种绘画作品、雕塑作品等的欣赏来渗透德育,空洞的德育说教是现在的学生所反感的,学生需要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来震撼他们的感官、启迪他们的心灵。③通过对大自然的绘画,可以启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明确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与时俱进。
二、在各种活动中渗透德育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学生要健康、积极、向上地发展,美术学科是必要的养料之一,如何在美术中渗透德育,使学校德育呈现生机,在新课改的今天,美术教育应该结合实际,利用各种教育因素,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美术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出外采风写生,用以描绘祖国美丽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可以利用“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以及元旦佳节等,开展一些美术宣传活动。如办主题黑板报、手抄报、书画展、主题性的海报展示、纪念性的图片展览等活动来讴歌祖国繁荣昌盛的大好形势,憧憬美好的未来,可以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看画展等,使学生抚今追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可以在课余的时间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绘画兴趣组、书法兴趣组、艺术品收藏兴趣组等,使学生开阔视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在环境中渗透德育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说明了环境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但凡有经验的美术教师,通常都非常重视各式各样的环境布置,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学校里优美的环境布置,宣传廊、橱窗的新颖精细的制作,以及艺术馆、电影、电视、杂志和人文景观等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完全可以布置或利用这些有利环境进行德育渗透。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略民间工艺的精湛技艺,教师可以请民间艺人到校园开展工艺品展览,并请上讲台示范表演。
总而言之,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使学生不仅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美。根据美术的教学内容将德育渗透其中,将美育和德育教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令学生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成为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李洪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3] 吕廷和译.[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4] 陕西省教育厅德育处编.中小学德育工作文件选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