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转变

2009-05-25余德明

学问·现代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评价者新课程评价

余德明

当前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以保证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和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评价的目的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为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主体从单向转为多元;评价的内容从倚重学科的学业成绩转为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评价的模式从注重量化转为量与质的结合;评价的过程从静态地评价结果转向动态地评价整个过程;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新课程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整体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侧重点的变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即注重过程,终结性、过程性和发展性并重,实现评价侧重点的转移。

评价的侧重点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却漠不关心。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都被摈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缺乏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中间过程,就不能促使学生注重学习、合作、科学探究的过程,不能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习惯,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近年来,评价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择。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教师改进教学或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

只有关注过程,才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也只有在关注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评价不应停留在简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重视或记忆方面,而应考查学生整体知识的水平,更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进行推理和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二、评价的主体互动

(一)对学生的评价

素质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

1.学生自评

学生自我检查是否掌握了新知识并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使其融会贯通;学生在获得新知识时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投入;学生的技能是否得以训练或提高。教师应指导和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作业,反思已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进行自我剖析和评价。这种方式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评价技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2.教师评价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微观分析,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学生的能力表现并加以判断,以激励性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评价应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和行为记录的方法;应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将有利于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要善于发现并指出其优点和闪光点,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同学评价

提倡把学生小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是否得到了帮助,学生取得成功的时候是否得到鼓励,生生之间是否能够彼此交流和分享见解。

4.家长评价

可以通过家长来访、教师家访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学会倾听,是否善于交流、交谈,能不能从多角度解决问题,针对问题的回答能不能进行自我评价等。同时家长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能促进教学相长。

(二)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评价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业绩做出恰当的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激励教师不断钻研教学的重要手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1.教师自评

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自我评价方式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内在动因的过程。教师自己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审视,自我反馈,自我调控,不断改进教学。通过自我评价,教师可以提醒自己的职责范围,也可以在目标的达到程度、教学技能的改进程度和自身知识的增长程度等方面进行反思。通过自评,教师可以在教育观念和具体操作上有较大的变化,提高教学效率。

2.学生评价

由学生来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学生的情感是否得到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是否得到帮助;学生取得成功的时候是否得到鼓励;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有变化;师生之间是否能够被此交流和分享见解;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关注;学生回答错误或提出的异议有没有人指责,正确的是否得到及时的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

3.同行评价

作为同行,一般是教师和领导,都较了解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要立足于“帮”,而不是局限于“评”;要注意帮助教师提高教学实效,而不是为了展示评价者自己的水平。如能换位思考,则可以使自己的行为更多地体现对别人的尊重与关怀。在一线教学的教师们同样需要鼓励,需要得到尊重,评价应该保护教师的自尊和改进教学的积极性;教师需要个性化的帮助,尤其需要专业发展方面的引领与指导,评价应该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4.社会评价

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实现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和学会生活;是否实现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传统的被评价者都成为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共同承担促进其发展的职责。在以往被动地接受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评价者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对于评价本身更是拒绝大于欢迎。与此相比,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并加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提高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总之,素质教育更加重视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把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评价对于教学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等功能。

猜你喜欢

评价者新课程评价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教师的角色转变带来的课堂教学变革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360度绩效反馈评价有效性的博弈分析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