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学习主题,整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2009-05-25李双庆
李双庆
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内容在教学中的组合和呈现方式时,特别突出了“学习主题”的设计思路,即强调按照某种观念将有关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学习主题;每一学习主题又包含三个整合层次:即探讨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相整合,使有密切逻辑联系的概念与原理相整合,使“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相整合。
毫无疑问,不同的教师因其个性特征及其所面对学生的适应性特点不同,在实现上述三个整合时,将有各不相同的思路,因而在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和组织结构上也将各不相同。而正是这种不同,将使教学成为不再刻板地简单化传递教材内容的过程,从而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将极大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学习主题的构建需要教师将“以知识中心论”的课程和“以儿童中心论”的课程整合成为“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即“怎样学习”和“学到什么”的统一;教学设计的操作思想,即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作为教师,不仅要当好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且还要参与学生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合作者。
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实现教学过程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实现学习主题的真正构建,也自然而然地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融为一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与新课程关于课程目标的表述不谋而合。
通俗地来讲,语文教师构建鲜明、有效的学习主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始努力:
一、择要而教
语文教材不像数、理、化,教材本身就是该学科的原理、概念、法则等知识体系。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基于这一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能把对课文的情节、内容的学习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一篇教材往往有许多的可教的东西,而我们的教学却要在一定的时限内完成。因此我们就得恰当地构建每一堂课的学习主题,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并关注了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如《西门豹》这一课,能够在课堂上学习研究的内容,简单地说有: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事件的写作方法;一般性概括介绍与具体细致描述的区别与运用;抓住重点部分分段的方法;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f感受西门豹办法的巧妙及敢于破除迷信、为民造福的精神等;对比、反语等手法的认识与运用等。如果这些教学内容都要安排在两三个课时内,课堂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必须有所舍弃,才能保证重点任务的落实与完成。
这样看起来,每一篇教材,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是“少”了一些,但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把曾经舍弃过的东西作为重点来教。这就是辩证法:没有暂时的舍弃,就没有长远的取得;没有局部的少,就没有整体的多。
二、扩大效果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的,而学习的最终目的则是要促进学习者大踏步地前进,并具有尝试将知识迁移到新学习情景中的能力,最终为生活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力求扩展本篇教材的教学效果,产生扩散效应,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在教学《说明书三则》时,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引导学生学懂这三则说明书,与学生一起小结了说明书的特点以及读懂说明书的方法,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先看说明书再使用新买物品的好习惯。
三、精心设问
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但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却阻滞了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原因出在问题的设计上:问题太多,问题太滥,问题太浅,提问时机不好,没有启发学生质疑。笔者在备课时,要求自己尽力减少课堂提问,并尽力设计出能引起学生兴趣,有可能激发学生独特体验的,覆盖面宽、空间大的好问题。
如教学可爱的小蜜蜂时,我以“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高尚的?”这个问题提携全文;在教学《月球之谜》时,我以“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了“(1)你对月球有哪些谜?(2)人类登上月球解决了哪些谜?又产生了哪些新的谜?(3)读了课文,你对月球还有谜吗?”这三个问题涵盖了全文内容,引发学生争论,启迪学生思维,深化学生的体验。教师精简了课堂提问,提高了提问质量,课堂教学更加简洁明快。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以问促读,使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潜心读书的课堂。
(河北省乐亭县马头营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