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障碍的防制措施
2009-05-23李连敏裴爱民
李连敏 裴爱民
近几年,猪繁殖障碍在我国一些规模化猪场或一些中小型养猪场常见和多发,给养猪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猪繁殖障碍在临床上常表现为空怀母猪不发情或间情期延长,母猪配种后不受胎、屡配不孕,妊娠母猪返情或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木乃伊胎以及无活力的弱仔、畸形胎;公猪性欲低下甚至无性欲,出现无精、弱精、死精和畸形精子比例增高等综合病理症状。导致猪繁殖障碍的因素很多,如疾病、营养、遗传、环境、饲养管理等,必须实行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猪繁殖障碍。
一、预防措施
1. 严把引种检疫关。坚持自繁自养,避免因引种而传入的疾病。如确需引种,要坚持从持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引种并实行检疫,隔离观察确定无病后方可并圈。一定要先了解种猪场情况,确认无疫后方可引种,最好到SPF(无特定病原)猪场引种。
2.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免疫接种,尤其要做好乙型脑炎、细小病毒、伪狂犬、蓝耳病、猪瘟等疾病的免疫,控制因传染性疾病引起的繁殖障碍。
3. 制定并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大量的病原体会随病猪或带毒猪的分泌物排到体外,污染周围的环境,因此,每天要清扫圈舍,定期对猪舍、用具、运动场等进行消毒。一般每周带猪消毒2~3次,并进行1次环境消毒。粪便要经发酵处理,从而切断传播途径。
4.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制度。进出人员要严格消毒,谢绝外人参观。定期消毒、清洗猪体、圈舍环境,定期灭鼠、灭蚊蝇、驱虫,防止疫源传播。在距猪场200米以上的下风处设病死猪处理场,对病死猪进行焚烧或深埋。
5. 控制原发性因素。原发性因素是机体自身情况引起的,应进行全面分析,找出主要原因,然后按照机体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卵巢机能不全可注射促卵泡素或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持久黄体注射氯前列烯醇或催产素,公猪性欲缺乏时注射丙酸睾丸酮,有阴囊炎、睾丸炎、包皮炎、阴茎损伤的要及时治疗,治愈后一般可恢复繁殖力。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对一些治疗无效的种猪应及时淘汰。
6. 加强饲养管理。根据种猪各阶段营养需要合理配制饲料,提高日粮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水平,饲喂高能量饲料。实行全进全出制,切断疾病循环的重要途径。母猪分娩前3天转入产房,场地、用具、器械彻底消毒。分娩时产房温度保持在22~25℃,减少噪音、避免惊吓,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乳房、后躯、外阴,助产人员的手臂也要彻底消毒。做好助产工作,使胎衣及时排出,防止产道损伤、产程过长和产后感染。产道损伤的应及时进行抗菌消毒,阴道冲洗。正常分娩后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母猪后躯、外阴污物。产后随时观察猪的呼吸、体温、粪便、乳房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产后无乳或母猪拒绝哺乳,可采用催奶灵、代乳品等,以免影响初生仔猪发育及成活。
7. 合理利用种公猪。①适时初配。地方品种公猪8~10月龄、体重达75千克以上进行初配,国外引进品种及培育的公猪10~12月龄、体重达100千克以上进行初配。②强度适宜。青年公猪每周配种2~3次,即隔日配种1次;成年公猪每天配种1次,两次配种要间隔8小时以上,连配一周,休息1天。喂食前后1小时内不应配种,配后禁止立即饮水或洗澡。
8. 药物预防。应在饲料中经常添加泰乐菌素或泰妙菌素,同时配合阿莫西林、金霉素、乳酸环丙沙星、头孢拉定或氟甲砜霉素等,7天为一疗程,用以预防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等继发性疾病的发生。产前7天至产后7天每吨母猪料中加入泰妙菌素100克+金霉素300克或加入泰妙菌素100克+阿莫西林300克,用以预防子宫炎、乳房炎和泌乳障碍综合征,也可用中草药进行有效的早期预防。
二、不同病因所致繁殖障碍的临床区别
1. 细菌感染。在妊娠的任何阶段都可能流产,且有流产先兆(如不食、精神沉郁等),后期感染会产死胎和弱仔。
2. 钩端螺旋体感染。母猪主要表现为流产、早产、产木乃伊胎,母猪流产前及其他类型的猪可能有体温升高、黄疸、血红蛋白尿等全身症状。
3. 病毒感染。一般不发生流产,主要表现为产木乃伊胎。一般一窝仔猪中有几头木乃伊胎或一窝仅产4头以下仔猪。
4. 传染性病因与非传染性病因。传染性病因引起的繁殖障碍多见于头胎母猪,以后因产生免疫力而恢复正常生产,无积聚性;营养性病因除改变日粮及饲养方式,否则不会产生耐受性,反而第二胎比第一胎严重,有积聚性。
(作者联系地址:李连敏 河北旺达饲料兽药开发有限公司 邮编:050061;裴爱民 河北省石家庄市牧工商开发总公司清凉山原种猪场 邮编:0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