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套养增效六措施
2009-05-23杨成胜孔凡超
杨成胜 孔凡超
鳜鱼是以野杂鱼等动物性饵料为主要摄食对象的名优鱼类,在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中,适当套养鳜鱼,不仅能清除水域中的野杂鱼类,减少水域溶氧及饵料的消耗,提高主养品种的产量、规格及效益,还可以提高优质鱼比例,使养殖效益明显上升。在成鱼塘、河蟹塘中套养鳜鱼,生产成本增加不多,亩均增收四五百元,有的塘口甚至亩均增收上千元。通过生产实践,笔者认为采用以下技术措施,可获得较好的套养效益。
1.选择适合套养的鱼塘并非所有鱼塘都适合套养鳜鱼,应当有所选择,具体来说:①亲鱼塘可以套养,亲鱼塘内野杂鱼多,饵料丰富,且亲鱼塘内鱼的密度较为合适,套养鳜鱼的效果较好。②河蟹池适合套养,一般蟹池内水草较多,水质清新,饵料鱼较为丰富,鳜鱼对河蟹影响也较小,套养效果显著。③成鱼塘可以套养,尤其以投饵为主的吃食性成鱼塘,套养效果好于以肥水性鱼为主的成鱼塘。④中型鱼塘(10~30亩)套养效果较好,塘口面积过大过小则不太好。⑤鱼种池不适合套养,鳜鱼生长较快,对鱼种产量影响极为明显。⑥套养青虾的池塘也不适合套养,鳜鱼直接摄食幼虾会降低青虾的养殖效益。⑦集约化专养池塘不宜套养,鳜鱼将影响主养鱼的摄食与生长。⑧高产塘不宜套养,高产塘载鱼量大,水质环境变化大,对鳜鱼生长不利。
2.注重饵料鱼的培养与饲喂一般认为套养的鳜鱼以池内野杂鱼为饵即可,但到了套养中后期,随着池内野杂鱼数量的减少、鳜鱼摄食量的增加,饵料将成为制约鳜鱼产量的主要因素,必须注重饵料鱼的培育与饲喂。①饵料鱼的要求:体型偏大、个体均匀,无硬棘或硬刺,体长为鳜鱼体长的2/5~3/5。②饵料鱼的种类:野杂鱼中的餐条鱼、麦穗鱼、鱼等,养殖鱼类中的鲂鱼、鲫鱼、鲤鱼等鱼类的夏花鱼种,以及鲢鱼、鳙鱼的鱼种等。③在成鱼塘进排水或投放水草时可带入一部分饵料鱼,因有些鱼卵附着在水草上。④根据鳜鱼生长情况,适时补充投放规格一致的饵料鱼,既能满足鳜鱼的摄食需要,又便于控制总投喂量。⑤条件许可时,以小规格家鱼鱼种为饵料鱼进行定时投喂,既解决了鱼种压塘、限制鱼种生长问题,又促进了鳜鱼生长。⑥饵料鱼密度以适量为度,可每10~15天补投1次,饵料鱼密度较低会影响鳜鱼生长,密度过大则与主养鱼争饵、争氧、争空间,影响主养鱼的产量与效益。
3. 加强水质管理工作鳜鱼对水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套养塘要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将养殖水域的溶氧、pH值、透明度、氨氮等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促进主养鱼及鳜鱼的生长。①鳜鱼性喜清新水质,对养殖水体的溶氧含量要求较高,在管理上应经常保持池水清新、溶氧充足。②适当加水改良水质,根据水质条件及天气变化,套养塘每周加水1次,每次加水20~30厘米。③适时开启增氧机进行增氧,一般夏季每天午后开机1~2小时,在天气闷热、暴雨来临前或阴雨连绵时,要及时开机增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④适量施用生石灰改善水质状况,池塘水体经长时间使用,pH值会显著降低,高温季节每个月施用1次,每次20毫克/升,改善效果明显。⑤根据情况在
套养塘内适时适量使用微生物制剂,可有效改善水环境。
4.抓好病害的综合防治套养鳜鱼一般较少发生病害,但主养品种由于密度大、饲养周期长,容易感染病害,因此应切实抓好病虫害防治工作。①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坚持把预防工作放在首位。②注重优良的养殖环境的选择,要远离有毒有害场所,远离污染源,水源、空气环境、池塘底质条件均要符合养殖生产的要求。③选用优良健康的苗种,做到苗种来源清楚、种质纯正、品质优良、规格整齐、无病无伤、符合生产需要。④做好各项消毒工作,在鱼塘清整、鱼种放养、饵料投放、工具消毒等各生产环节中,严格要求,从严管理。⑤防病用药宜采用高效、低毒、副作用小的药物,用药措施符合规范性要求。⑥用药选择需谨慎,避免选用鳜鱼较敏感的敌百虫、氧化铜等药物。
5.适时上市、增产增效季节不同,鳜鱼售价也不一样,确定合适的上市时间能明显提高鳜鱼套养效益。①尽量避开10月份至春节这一鳜鱼上市高峰期。②通过控制套养密度的方法,掌握鳜鱼上市的时机。③套养塘主养品种捕捞后,将鳜鱼集中囤养越冬,春节后适时上市。④抓好鳜鱼的适售时机,不要惜售,均衡上市,确保套养
效益的提高。⑤结合垂钓等方式,与休闲渔业相结合,提高套养效益。
6.套养鳜鱼注意事项在池塘内套养鳜鱼,注意事项如下:①套养塘内不宜再套养其他肉食性鱼类,尤其以培育后备鱼种为目标的夏花鱼种更不适宜与鳜鱼同塘套养。②套养塘在用药选择、使用操作时应考虑对鳜鱼是否有影响。③亩产超过500千克的成鱼池不宜套养鳜鱼。④用隔年鳜鱼种套养效果好,可促进早期生长,随时上市。⑤规格为5厘米的鳜鱼,需经网箱培育至10厘米左右再进行套养,此时成活率高且生长快。⑥套养密度因池而异,一般20~30尾/亩为宜,最多不超过50尾/亩。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微山县傅村镇渔技站 邮编:27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