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文明的衰落之谜
2009-05-22
玛雅曾是西半球最伟大的文明之一。他们务农,建筑巨大的石屋和金字塔,冶炼黄金和铜,使用一种至今尚无人能解读的象形文字。该文明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00年左右建立起早期的奴隶制国家,公元3~9世纪进入古典繁盛期,15世纪衰落,最后被西班牙殖民者摧毁,此后长期湮没在热带丛林中。18世纪末才再次为世人发现。
与南美洲的印加或者中美洲的阿兹特克不同,玛雅从来不是一个“帝国”。在玛雅历史上,没有埃及式的法老,也没有罗马式的凯撒,更没有政教合一的哈里发。从来没有一个权威人物在某一时期统治过所有玛雅人。各个玛雅城市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它们又共享同样的宗教、文化和语言。所以,玛雅城市之间的关系大致相当于希腊城邦之间的关系。
饱暖不思变
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怎么会如此命运多舛?接二连三遭遇打击呢?这要从玛雅的农业说起。
玛雅人以玉米为主食。在中美洲的自然环境下,玉米从播种到收获需要190天的时间。也就是说,一年中玛雅农民至少有175天处于农闲中。不仅如此,通过六七个月的实际耕作,农夫可以收获比其家人一年所需还多一倍的粮食。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易。热带雨林的湿热环境使居住条件相对简单,比起住在寒带或温带的人,玛雅人不必考虑如何御寒。拜地利所赐的玛雅人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宗教、艺术等文化活动。
伟大的文明不一定诞生于闲暇,但在维持温饱之余仍有余力进行创造,这无疑是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大大小小多达10万座的玛雅金字塔就是这种闲暇的产物。
玛雅的两次衰落
公元9世纪,数以百计的玛雅城邦突然被纷纷遗弃,那些繁华的都市几乎在同一时期湮灭在热带丛林中。创造了无数奇迹的玛雅人一部分迁徙到了尤卡坦北方的荒野,其余的则散入丛林,不知所终。辉煌的玛雅古典期文明就这样神秘地降下帷幕。
玛雅人为何弃城而去?是火山爆发、地震、飓风、瘟疫?还是奴隶起义、内战频繁、外敌入侵?各种各样的推测被提出,却又都没有充足的证据。近年来“生态危机论”被提出,看上去似乎很像这道谜题的最终答案。
玛雅的城市文明建立在玉米农业的根基上。自古以来,玛雅农民采用一种极原始的耕作法:他们先把树木统统砍光,等过一段时间干燥后,在雨季到来之前放火焚毁,以草木灰作肥料,覆盖住贫瘠的雨林土壤。烧一次种一茬,其后要休耕1~3年,有的地方甚至要长达6年,待草木长得比较茂盛之后再烧再种。当文明繁盛、人口大增时,农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不加节制地毁林开荒,同时尽量缩短休耕时间。结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玉米产量降低。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力者”食不果腹,生活水准一落千丈,只得举国迁移,另觅他乡。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玛雅人在得益于上天所赐的自然环境之时,也为灭亡埋下了灾难的种子。因为自然条件过于优越,不必考虑提升农业生产力,比起那些经常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同类来说,玛雅人缺少应对灾变的意志与能力。
玛雅古典期文明衰落了。但玛雅文明却远未灭亡,文明的重心北移了。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石灰岩平原上,一些新的玛雅城邦再度兴起,构成了后古典期的玛雅文明。不过它们再也没有达到过古典期那样的辉煌。后古典期的玛雅文明建立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这种先天的不足,导致了历史重演。使玛雅再次陷入颓势。自1519年起的西班牙殖民入侵构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此玛雅湮没在丛林荒草之中。
警惕悲剧重演
现在,仍有将近200万玛雅人生活在祖先的土地上,使用着近25种玛雅语。然而他们对过往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他们和丛林深处的废墟一同缄默着,共同构成了失落文明的遥远背影。
玛雅人有着独特的时间观,他们认为世界是不断创造又不断毁灭的,今日的世界也有自己的末日,但一个新的世界又将开始,世事就这样循环往复下去。也许,玛雅人的故事正在现代工业社会重演。善待环境,索取有度,或许才可以避免文明灭亡的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