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行为金融理论解释

2009-05-22费伦苏

当代经济管理 2009年1期
关键词:行为金融有限理性操作风险

费伦苏

[摘要]许多研究表明,很大一部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产生与银行职员的心理因素密切关联。文章从行为金融理论角度对人员因素诱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行为金融;有限理性;羊群行为

[中图分类号] F83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1-0089-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项目《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传导机理及控制研究》(70771085)。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发生的一系列大案表明,操作风险可能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风险带来的损失更可怕,操作风险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在探寻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频发成因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人员因素是导致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频发的主要因素,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发生绝大多数都与内部职员的违法违规操作有关。

从笔者收集的相关研究来看,人们在对银行职员内部欺诈导致的操作风险进行探讨的时候,往往只是停留在对各种欺诈的手段或现象的研究,而对产生这些行为的深层原因研究不够。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职员违法违规操作的诸多诱因中,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银行职员对于赌博迷恋之甚、私生活糜烂程度之严重令人忧虑;二是银行内部职员受外部人利用或与外部人进行内外勾结欺诈银行(当然不排除银行内部人员主动与外部勾结作案的情形)占到的比重非常大;三是银行职员的商业贿赂现象十分严重;四是银行内部职员产生违法违规内部欺诈的诱因很大一部分与银行职员的心理因素关联密切。如侥幸心理、过于自信、贪婪、“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诱发员工挪用银行资金的现象屡屡发生,特别是有些银行竟然存在窝案或集体作案的情况。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引入行为金融理论对人员心理因素诱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进行解释,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相应的操作风险进行控制。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行为金融理论

长期以来,金融理论的研究模型与范式一直局限于“理性”框架之中。但进入 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表明,人并非都是或总是能够处于理性状态,在面临未来的不确定性时,人们往往会偏离假设所设定的最优行为模式,人们的总体决策会偏离经典现代金融理论的假设。因而,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范式——行为金融理论应运而生,它分析人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对人的决策的影响,是心理学与金融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1]。

1.记忆偏差导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Kahneman、Slovice和Tversky(1982)发现,人们往往倾向于寻求脑海中的记忆来对客观事情进行主观臆断。人们在获取信息过程中,往往对容易记起来的事情更加关注,主观认为其发生的可能性更大[2]。“突出经验”与“可得性示范”心理使得人们最易被想起的事情通常被认为是最普遍的,而对不易记忆的事情则认为是不常发生的。这种有限理性将会导致“爱屋及乌”、“好了伤疤忘了疼”等现象的发生,使商业银行职员在业务操作时容易发生执行力风险。在商业银行信贷操作中,宏观经济的虚假繁荣往往使银行决策者放松对贷款风险的警惕性,导致银行非理性操作并大量扩张贷款规模。但却忘记了历史上发生的银行危机大多与虚假繁荣时期形成的大量呆坏账密切相关,即这种虚假经济泡沫造成的操作风险将会直接导致信用风险。这既是操作风险产生顺经济周期效应的表现[3],也是银行信贷操作者记忆方面偏差的结果。

2.确定性效应偏差导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根据Kahneman和Tversky(1979) “视界理论”可知,决策者的预期效用函数不是概率的直接加权,而是将概率转换为一种权重函数,该权重函数具有“确定性效应”[4],即客观上具有较小发生概率的事件,一定程度概率的增加不会较大地改变人们对这些事件赋予的选择权重;而对于具有较高发生概率的事件,人们对其概率的变化却十分敏感。以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为例,对银行审查人员而言,恶意透支事件发生的概率一般不高,所以对透支风险赋予的主观权重就往往小于风险的真实概率,造成价值展望结果过于乐观,从而使业务隐含操作风险。再以商业银行信贷为例,宏观经济的非理性繁荣往往使得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借款人越来越多,银行贷款审查人员赋予借款人正面信用记录的权重就会不断提高,银行的安全边界不断降低,时间一长,先前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借款人也逐渐能够获得贷款,银行不能及时发现的信用敞口随之不断扩大,操作风险再一次]变为信用风险。这也是凯恩斯所说的“银行家宁愿败在管理之下”的原因所在[5]。

3.启发式偏差导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研究发现,人类解决问题时主要使用启发法,而不是理性思考。启发法可以分为代表性启发法、可获得性启发法、锚定与调整启发法,运用启发法得出的错误结论以心理偏差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启发式偏差[1]。

代表性启发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于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频率。然而,这种判断方式容易引发“小数定理偏差”。如银行职员在进行业务处理时,将所得信息与以前处理过的类似业务进行比较,当偏差较小时便迅速判断该信息与以前的业务相同的意念进而可能产生处理偏差;可获得性启发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但依靠可获得性进行预测可能导致认知偏差。根据摩根规则(JP Morgan Rule),银行人员是否贷款主要看借款人过去的信用记录,而不太关注未来预期。这种“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的思想最容易导致操作疏忽,从而给银行信贷带来操作风险。

锚定与调整启发法是指人们在对某一对象进行判断和评估的过程中,往往事先设定一个最易获得的信息作为估计的锚点(或称为基准值),并以其为基础对目标值进行调整。因此,不同的初始值会产生不同的最终估计。这种由于锚点不同而引致的操作偏差即“锚定效应。商业银行在担保贷款时就比较容易产生锚定效应。如果有一个很有实力的担保人为贷款申请人提供担保,银行审查人员往往会轻易相信担保人的还款能力从而产生自信与侥幸心理,在审贷操作过程中会忽视对贷款人背后风险信息的挖掘与分析。此时,担保人的知名度就是银行非理性决策的“锚”。但担保人的实力与贷款申请人的实际风险状况并不总是存在必然关联,锚定效应导致的银行操作风险可能因此产生。

4.心境和模糊厌恶影响导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心境是指人的情绪对其判断的影响。心境好的人会自主偏向于积极的判断并乐于付诸行动;而坏的心境则会使人消极,并导致行为消极[6]。当今社会,银行职员的工作与心理压力很大,一天之中可能只有很少一段时间处于绝对理性状态,在大部分时间里的业务操作可能都或多或少会受到当时心境的影响从而导致有限理性,由此导致银行职员执行力差进而产生操作风险难以避免。

心理学家发现,情绪对人们判断和决策行为的影响程度依所面临问题的性质而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模糊厌恶。模糊厌恶是指人们对主观的或含糊的不确定性的厌恶程度要超过对客观不确定性的厌恶,且不确定越大,人们的厌恶情绪越强。在商业银行贷款过程中,由于银行贷款起初的偿还情况一般都是良好的,损失情况往往随时间推移不断出现。由此可能导致以下两种非理性情形:一是信贷审查人员可能过于谨慎而使机会丧失,二是由于贴现因子是时间的减函数,远期的可能损失对其决策的负面影响较小,因而信贷人员在贷款操作时可能会选择增加长期贷款数额而减少短期贷款数额的做法。但这种贷款期限安排的人为操作后果导致一定的隐性操作风险:即造成贷款企业的集中还款,进而给银行贷款的回收造成隐患。

5.框定依赖导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框定依赖是指人们的判断与决策依赖于问题的形式,本质相同但形式不同的问题可能导致不同的决策。框定依赖体现了人的有限理性,同一个选择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引导我们关注问题的不同方面,致使人们在寻找真实的或者潜在的偏好时犯错误,产生框定偏差[6]。如“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现象以及人员违规行为的心理性锁定。当某一银行职员有意或无意做出一些对银行损害相对较小的欺诈事件时,如果银行的风险监控系统不能及时予以发觉与纠正,该职员就可能在心理上强化自己的违法违规操作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理会从最初的“忐忑不安”逐渐发展到“破罐子破摔”进而“孤注一掷”,心理锁定效应所发挥的风险强化作用使他们持续多次有意或无意的违法违规操作,使银行损失不断加大,直至操作风险的暴露为止。

商业银行贷款的集中风险也是由框定偏差产生的。如果银行发现某一行业的企业整体保持了较好的还款纪录,就会认为类似的企业的资信情况也比较好,从而产生相似性认知。当该行业的其它借款人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时,银行的放贷操作就会减低贷款资信审查标准以提高贷款操作效率,这种经验判断方式可以大大节省成本,但难免会发生一些偏差,因为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风险水平未必相同。一旦这些相似性偏差累积爆发,操作风险便以信用风险的形式出现。当然,这种情况下有时还存在“一厢情愿”的情形。

6.过度自信产生认知偏差导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以及未来的前景预期过于乐观,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如果人们偏好某种结果,就会想当然地感到事情正在或将会按自己的意愿进行[1]。通俗地讲就是“如意算盘”或“一厢情愿”。

De Bondt,Wrner和Thaler(1995)认为,由于自我强化的归因偏差,人们往往将好的结果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将差的结果归罪于外部因素,可能导致动态的过度自信[7]。过度自信对银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银行业务操作人员往往对自己处理的业务充满信心,会注重那些对其业务处理结果有利的信息,而忽视那些可能对其业务处理结果不利的信息,从而导致银行业务蕴含的操作风险难以及时发现和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过度自信还会出现“扭曲的自我解释”的情形,即在业务操作获得成功的时候相关银行职员会把功劳归于自己,而当业务处理失败时则把原因归于各种外部条件,为自己造成的操作风险辩护。

7.“保守主义偏差”导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保守主义偏差”是指人们不愿轻易改变个人原有的信念,当面临新信息时,对原有信念的修正往往不足,特别是当新的数据并非显而易见时,人们不会给予足够重视,观念似乎固定在初始值上,行为人不仅不依据新信息对初始信念进行修正,反而将新信息错误理解为对原有信念的进一步证明,进而强化其对原有信念的信心[8]。商业银行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在一些贷款到期而又无法及时偿还时,即使银行相关人员知道客户还款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但仍然会在许多情况下给予对方展期。当然,这里除了相关人员的“保守主义偏差”以外,现实中还存在着银行与职员为业绩考虑人为展期或过度自信产生认知偏差的情形。

8.羊群行为导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根据“陪审团定理”,只要单个人做出正确选择的概率大于1/2,参与人决策的独立性越强,整体做出正确判断的可能性就越大。群体影响会削弱商业银行职员决策的独立性,减弱最终决策结论的可靠性,从而导致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产生。

在群体内部,当个人意见与多数成员意见不同时会产生心理紧张,在群体压力下,个人会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从而产生羊群行为。尤其是那些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以及墨守成规的人更容易出现从众行为。通常这种影响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情绪传染,二是通过行为传染。

心理学、行为学的研究表明,银行员工的行为并不是随意产生的,在外界环境和组织内部的风险映射作用下,银行员工会发生生理与心理的交织互动,并引起相应的欲望与需求,在有限理性与非理性的作用下,过高的欲望与不当的需求就可能转化为操作风险行为的输出。在银行的职能部门或基层机构中,如果职员彼此模仿,彼此传染,相互循环反应刺激,就会逐渐失去理性,形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在人员之间不断传导的局面。即便有人对一些违规行为产生怀疑,也会因为其它人的行为而打消怀疑,此时银行人员的专业知识会被大大抑制。我国商业银行界近年来涌现的许多集体作案与窝案就是羊群行为导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典型,如平江县邮政局的团伙挪用储汇资金案、中国银行北京万寿路南口储蓄所集体挪用公款炒汇案等。

9.自我归因导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自我归因是指人们倾向于把成功归于自己,而把失败归于他人或客观条件。这种不理性倾向会导致银行操作风险的发生:①依照决策操作的反馈信息如果与银行决策者观念一致就会引起他的重视,并可能极大地增强决策者对当初决策的信心;相反,如果是“不利”信息,则容易被银行决策者忽略,使错误不能及时被纠正。银行贷款的后续监督过程中对问题贷款从发现到采取措施的步骤往往过于迟缓,其原因部分即在于此;②自我归因还会导致商业银行对骨干职员过分依赖并产生“偏信则暗”等问题,使得银行业务的操作人员得不到及时调整或轮岗,易造成操作风险的积累。

综上可知,有限理性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职员的执行力水平。商业银行职员对有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整理以及验证的效果会受其个人素质及能力的制约。即便银行职员收集到的信息是充分的,银行职员也难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准确的筛选与评价,如果银行职员的自我满意标准低于风险控制标准就会导致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错误行为或选择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操作风险就有可能产生。

从媒体披露出来的诸多操作风险事件可以看出,人员因素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关键所在,也已成为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传导的主要载体。除受有限理性制约以外,许多案件的产生都与员工的非理性或主观故意有关,如因赌博、赌球、买六合彩、炒股亏损进而诱发员工挪用银行资金的现象屡屡发生,特别是有些银行竟然存在窝案或集体作案的情况。这些案件体现出了违法违规职员的种种心理问题,如侥幸心理、过于自信、虚荣心强、不良业余爱好(如嗜赌如命)、贪婪而不能自控等。受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人在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输出与反馈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误差或错误,并将这种误差与错误传递给其他的信息获取者,从而产生风险传导现象。

二、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建议

结合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发现,商业银行职员对有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整理以及验证的效果会受其个人素质及能力的制约。即便银行职员收集到的信息是充分的,银行职员也难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准确的筛选与评价,如果银行职员的自我满意标准低于风险控制标准就会导致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错误行为或选择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操作风险就有可能产生。因而,从行为金融理论的角度考虑,防范商业银行人员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银行人员的执行力是防范银行操作风险频发的重要手段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发生除了与员工的心理、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关以外,还与员工的制度执行力有很大关联。调查表明,53.5%的银行员工认为,严格按照规章办事业务,杜绝违规操作是防范银行操作风险的最有效措施[9]。从银行发生的各类操作风险事件来看,大多数都是在发案部位或环节上对制度的执行出现了问题。执行不到位也是精细化管理的最大障碍。从这个上讲,强化各级人员的制度执行力是防范银行操作风险频发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要强化银行人员的制度执行力,可以要重点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从人员的角度考虑,不仅要加强一般业务操作人员的制度与业务流程学习,还要加强对管理者权力的监督,减少因腐败和商业贿赂滋生操作风险的可能性;二是从执行力的角度考虑,不仅要加强基层业务执行人员的执行力,还要进一步提高各级管理者的领导力、中层管理人员的制度执行力以及基层管理者的现场执行力等。

2.加强员工的职业操守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是降低操作风险的重要保障

在我国商业银行员工管理日益注重绩效考评的现实背景下,各家商业银行的员工教育与培训普遍偏重业务经营,而忽略职业操守。实际上,现在商业银行的许多操作性风险都是职业操守出了问题才造成的。因此,任何时候都要对注重员工职业操守的培养。

职业操守比职业道德的内涵更广,包括法律法规、社会道德和特定行业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技术标准要求等。职业操守把员工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渗透到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因此,应充分强调“职业人”的理念以及职业人应当具有的素质和品行。要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尽早发现其不良企图和作案动机,将可能的操作风险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一些案件显示,银行员工作案往往有某些前兆,比如参与赌博、赌球、炒股等,因而对关键岗位人员8小时之外的社会交往、投资情况进行适当检查是防范操作风险的重要手段。要注意员工反常行为背后隐藏的东西,特别是对涉及黄、赌、毒、商的人员要加强防范,对重要岗位人员的聘用,要实行岗位轮换、定期交流、强行休假等管理制度,发现有问题苗头的应及时调整或撤换。

通过对我国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银行人员操作失误引起的操作风险往往发生于一线业务人员身上,并具有发生频率高、难预测等特点。所以,银行往往很难彻底消除这类风险隐患。通过加强员工专业技能教育,可以大大降低由于员工专业技术匮乏导致的操作风险发生概率。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对业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强化对银行职员业务操作的教育,确保业务操作符合各项规章、流程的要求,降低操作失误频率;二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业务督查机制来防范可能出现的不轨行为与误操作;三是对操作风险敏感程度高的业务要及时进行审查。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增加对业务的日常审查次数,缩短审查间隔来达到这个目的;四是要进一步健全操作风险损失责任制度,明晰具体业务操作人员、相关管理人员在各项业务处理中的责任,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警惕性与审慎程度。

除此以外,还要把好人员进入关,对拟招收人员的思想品德状况进行严格的考察和审定。从笔者收集的案件资料来看,许多以往有劣迹的人员在重新进入银行以后,相当比例会继续作案。招聘人员时,不仅要考虑他们的业务能力,还要评估他们的道德水准,甚至还可以效仿国外商业银行的做法,对新进职员进行毒品与酗酒检测、经济状况调查等[10]。

3.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对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国内许多银行过分强调的存款任务使得资源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冲突现象严重,把业务规模与工资、奖金挂钩,使得在分配上,上层职员待遇普遍较高,而基层职工在任务不断增加、劳动强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工资增长幅度却不大。这导致一些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日益脆弱。

当前,许多银行业绩考核仍然沿袭“存款立行”的指导思想,过分强调规模扩张,为争夺和留住客户会进行违规操作。当重要客户提出简化操作程序或是执行银行制度与争取客户发生冲突时,许多客户经理会选择放弃对遵守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甚至对违规操作行为视而不见以帮助客户达到目的。可见,任务考核已经成为违规操作的重要诱因。而正向激励缺失和反向约束过度则会弱化员工防范风险的主动性[11],一是目前商业银行在改革分配机制时,通常是“风险责任下移、收人分配上移”,这种不科学的激励机制影响了员工执行制度的积极性;二是收人分配差距过大加剧了对基层员工的反向激励。而且,内部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缺陷一定程度上还会加剧银行人员的流失。

不完善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可能诱使品德优秀的员工出现败德行为。调查显示,67.6%的员工认为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员工遵守规章制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减少违规操作的最主要措施与最有效途径[9]。我国银行业体制改革带来的银行重组、裁员问题使员工的安全感与忠诚度不断下降,银行员工普遍表现出较大的心理焦虑问题,大大增加了操作风险的隐患。从操作风险管理角度来看,即便商业银行建立了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也只有在风险管理人员动态积极地介入了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前提下,这个体系的运作效果才能得以有效保证。所以,科学合理的员工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对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合理的考核与激励标准决定着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实施的效果。西方先进商业银行在考核与激励标准上已建立起一套非常完善的指标体系,如花旗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涉及整体贡献、对客户服务的效率、技术的熟练程度、执行力、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员工考核与激励机制上,国内商业银行要建立以目标责任制为特征、以良好的风险控制体系建设为目标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将操作风险损失纳入员工考核机制,使员工明确自己在实现业务操作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把短期、中期以及长期考核有机结合起来,防范银行员工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以避免和减少银行经营短期行为带来的操作风险。

4.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制度是防范银行操作风险频发的重要途径

建立操作风险案件的责任追究制度,可以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要严格查处违法违规人员,做到有案必查,有责必究。不仅要追究相关操作风险案件的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还要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不仅要追究行政责任,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另外,要加大对银行业商业贿赂的治理力度。近年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涉及商业贿赂的案件很多,且涉案人员的层次通常较高,甚至涉及许多总行一级的领导干部。这些银行内部人员在接受外部人的贿赂以后,通常会做出一些有利于于行贿者而损害银行整体利益的内幕交易。由于这些人员的特殊身份与地位,其从事的内幕交易一般在短时期内难以发现(这些人通常会自己内部人的身份采取种种手段阻挠内外部审计的正常进行等),给银

行带来的隐含操作风险非常之大。

[参考文献]

[1]李心丹.行为金融学——理论及在中国的证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2-3.

[2]Kahneman.D.,Paul.Slovice,Tversky.A.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M].NewYork,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2:61-66.

[3]罗 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88.

[4]Kahneman.D.,Tversky.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 1979, 47:263-266.

[5]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1936)[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5-56.

[6]陈野华.行为金融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37-67.

[7]De Bondt,Wrner,Thaler, Dose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t? [J]. Journal of Finance.,1985:27-32.

[8]Kahneman.D.,Paul.Slovice,Tversky.A.,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M].NewYork,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2:127-130.

[9]王晓春.激励缺失与内部人道德风险[J].金融研究,2005,(11):74-80.

[10]戴达年.现代美国银行人事管理制度集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38.

[11]曾康霖.道德风险与金融职务犯罪.金融研究[J],2006,(5):20-21.

An Explanation of the Behavior Finance Theory on Operational Risk in Commercial Bank

Fei Lunsu

(Headquarters, Huaxia Bank, Beijing 100005, China)

Abstract:Many researches have indicated that personnels mentality is involved in operational risk in commercial bank. The paper gives an explanation of the behavior finance theory on it. Also, advice is put forward by the author to guard against the operational risk derived from personnels mentality in commercial bank.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 operational risk; behavioral finance; bounded rationality; herd behavior

(责任编辑:张丹郁)

猜你喜欢

行为金融有限理性操作风险
地方政府不当干预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分析
基于中国外汇市场背景下中间汇率制度存在的市场条件探析
金融市场是有效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