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增长、促发展”,农业是基础

2009-05-22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基础农民农业

鸥 泉

我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农业对于我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30年来,我国农业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连续多年的农业稳定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中央作出的这一判断以及一系列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符合实际,意义重大,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今年“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具体来说是强化农业基础,稳定农业生产;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公共事业,改善农村民生;深化农村改革,增添发展活力。

近30年来,我国农业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连续多年的农业稳定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也应当看到,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艰巨的一年。在这种形势下,深刻认识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意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对于保持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具有基础性作用。

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的主体逐渐转向工业,农业已不再是国民经济的唯一基础,原料工业、能源、交通及通讯等也属于基础产业。但不同基础产业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农业处于最基础的地位。这不仅是由于农业活动提供了剩余农产品,为其他经济活动提供了劳动力,而且由于第二、三产业中有相当部分的行业必须由农业提供原料,农业以及以农产品生产为直接基础的各行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为基础的母体产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如果农业基础脆弱,就无法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

农业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产业。社会文明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农业生产甚至脱离物质生产,但农业的特殊地位始终是无法替代的。没有发达的农业,人们就没有生存保障,整个社会就没有发展根基。今后,即便会有更多的非农原料替代农产品原料,但经济发展对农业原料需求的绝对量不可能减少,食品以及大部分轻工业原料仍然只能由农业生产来提供,农业的基本功能始终是不可或缺的。

农产品的基本供给仍然要立足国内。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农业的发展不能满足这些要求,整个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出大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大国,虽然可以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调剂余缺,但只能立足于主要依靠国内满足农产品需求。

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启动农村市场。从边际消费倾向(1单位的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部分的比率)来看,收入越高的人边际消费倾向越低,收入越低的人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我国最大的低收入人群与最大的国内市场在农村。从这个意义上讲,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农村。从消费需求来看,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低于城市居民,农村具有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出台多项惠农政策,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具有进一步提高消费水平的能力。此外,我国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外出务工农民同城市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具有比较开阔的视野和改善生活的愿望,成为带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力军。从投资需求来看,去年底中央出台的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措施和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农村公共设施特别是改善环境卫生、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公路建设等的投资需求相当可观;大量中小型企业植根于村镇,形成多种多样的产业集群,将有力地推进农村市场需求的扩大。再从长远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将带动形成巨大的投资和消费新市场。可见,现阶段扩大内需的空间主要在农村,关键在于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着力点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化新格局。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在于农业。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是全体人民生存发展的根基。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社会分工的深化与扩展首先取决于农业对社会经济的支撑能力。我国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发挥农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为重要。我国经济建设实践表明,每当农业连续丰收,我国经济就能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连续3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就与农业的多年增产分不开;而每当农业供给出现问题,整个经济发展就受影响,我们也不乏这方面的教训。现在我国的粮食供应还只是基本自给的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粮食增收的潜在风险较大。因此,必须大力扶持粮食生产,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在于农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在农村。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就业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是其中最大的课题之一。目前,需要从城乡两个方面保障农民工就业。对城镇来说,应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应尽量多使用农民工。对农村来说,应针对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采取多种措施广开就业门路,包括提高现代农业的广度和深度、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并不断优化农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加强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提高农民自主创业和就业能力。

发展现代农业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支持是不行的。我们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国,通过农业经营制度的改革和调整,使我国农村发育一种能够有效承接国家支农投入的机制,将国家资源和农村自身的资源整合起来产生综合经济效益,才是最根本的强化农业基础的长久保障。一号文件在这方面也提出了重要思路和政策。

首先,要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在引导资源合理流动中的积极作用,国家政策对于市场运行发挥补充和矫正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在产品市场成长方面有明显进步,但要素市场发育严重不足,许多体制性、结构性缺陷难以克服。一号文件所提出的要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这个思路非常重要,希望今后能在土地要素、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市场交易体制方面有突破性进展。

其次,要逐步调整农村土地管理体制,寻找耕地保护的政策突破口。一号文件重申了我国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基本政策,对当前农村出现的某些错误做法提出了警告。

最后,要大力扶持农民专业经济组织的发展,大力培育各类农业科技和社会化服务机构,把农民的自主组织作为承接国家支援农业政策的组织载体,使国家宏观支农政策更多地产生微观效益。

猜你喜欢

基础农民农业
耕牛和农民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农民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