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苹果业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和布局
2009-05-22鸥泉
鸥 泉
中国苹果即绵苹果,古称柰,从有文字记载起,至少已有2200多年的栽培历史。苹果是世界最重要的果树栽培树种之一,面积位列椰子、葡萄、柑橘、坚果之后,居第五位;产量位列柑橘、葡萄、西瓜之后,居第四位。全世界生产苹果的国家有8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主产国有中国、美国、波兰、伊朗、土耳其、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德国、阿根廷、智利、罗马尼亚、巴西、日本、南非、西班牙、墨西哥、新西兰、荷兰、加拿大、比利时等,其中生产水平较高的国家有新西兰、荷兰、意大利、阿根廷、法国、巴西、美国等,平均单产在25t/hm2以上。目前世界苹果生产广泛存在生产过剩、低消费量、质量低下、品种不当以及促销不够等问题。
19世纪中叶后,海禁开放,西方文化大量输入,果树资源交流更加频繁。苹果属果树也随之引入。其中以山东最早,据烟台的地方史志记载,1861年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John L.Nevius)受长老会派遣,由上海来山东登州(今蓬莱市)。因倪妻患病,1864年返美。1871年倪氏夫妇重返烟台时,带来西洋苹果、洋梨、美洲葡萄、欧洲李及甜樱桃等果树品种,在烟台毓璜顶东南山麓建园栽植,取名“广兴果园”。20世纪初,辽宁、山东苹果发展较快。从1950~1952年,国家采取了系列休养生息政策,扶持农业生产,对果树生产发放无息贷款,减免果业税收,同时还在重点果区建立果树技术指导机构,通过供销社组织果品运销,提高果农收入,促进了果树业的复苏。在老苹果产区,残存的苹果老树迅速恢复了树势,主要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并开始组建第一批国营园艺场(其中北方以苹果为主),因此,产量急速回升。从1953年起,中国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兴起,大大地鼓舞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1955年农业部提出了“以互助合作为中心,大力提高现有果树的产量和质量,有计划地积极向山区、荒山扩大垦辟新果园”,新建果园一律免征农业税,并相应改善购销工作。从1985年起,由于苹果收回投资快,效益高,除广东、广西、湖南、海南及上海等五地不适于商品生产栽培外,其他地区都把发展苹果生产作为开发山区、脱贫致富或积累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其中陕西省发展尤为突出,在渭北地区建立25个优质苹果基地县,秦冠、富士等品种占了绝对优势,产量也迅速上升,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
我国是世界第一苹果生产大国,苹果是我国最重要的果树树种。也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农产品。2005年我国苹果栽培面积189.03万hm2,产量2401.11万t分别占全国水果栽培面积和产量的18.8%和27.2%。1995年以来,我国苹果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
我国苹果产区分布极广,除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省外,其他省、市、自治区均有经济产量的报告,但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鲁、冀、辽、京、津)、西北黄土高原(陕、晋、甘、青、宁)、黄河故道(豫、苏、皖)和西南冷凉高地(云、贵、川)等4大产区。4大产区的苹果栽培面积分别占全国总面积的44%、34%、13%、4%,产量分别占全国产量的49%、31%、16%、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苹果良种比例大幅提高‘红富土、‘元帅系、‘金冠、‘乔纳金、‘嘎拉和其他优良品种的栽培面积比例分别达到49.62%、9.72%、6.19%、3.00%、2.83%、1.91%,国光和其他老品种的栽培面积比例为13.99%和11.31%。
我国苹果与其它国家相比,成本低。我国苹果的成本大约为法国、美国、智利等国的1/4到1/7。口感好,我国具有较大面积的苹果适生区,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山东两省,因而此区域生产的苹果清脆、甜爽,口感极佳,而且营养丰富。但是我国苹果的品种的品质较差,栽培技术相对落后,从而使我国苹果在大小、形状、色泽等方面与世界优良苹果有一定差距;标准化不够,我国苹果往往良莠不齐。即使同一个品种,不同果园生产的差异很大,即使同一个果园不同年份品质外观也不同,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标准;缺乏品牌,由于我国苹果没有品牌,所以不同区域的苹果无法区别,品质好的与差的也无法辨别,致使消费者很难选择,即使偶尔有好的苹果也无法让国际市场长期认可;销售组织不力,国外苹果销售一般由专门的营销公司负责,或者由果农联合起来的苹果协会负责统一销售,他们有科学的销售策略和方法,而我国的果农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无序竞争,也没有科学的营销策略和方法,所以无法与国际大市场接轨;包装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包装粗糙简单;二是包装规格过少,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三是包装提携不便;四是未及时清洗杀菌和预冷,贮藏性能不好,运输途中损失大。
我国苹果产量持续增加,市场供应充足,又以鲜食为主,上市集中,但贮藏加工能力不足。我国城乡居民对苹果的消费虽呈上升趋势,但增幅较小,经常有结构性、区域性和季节性供大于求的局面。
苹果的质量由感官、生化和卫生等3方面属性构成,感官属性又分为外观(包括果实大小、形状、色泽、光泽、缺陷等)、质地(包括果肉硬度、脆度、砂性、绵性、汁性、纤维性等)和风味(包括口味、香气等);生化属性包括影响苹果营养功能的各种成分,如水、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卫生属性包括影响人体健康和食用安全性的各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元索和农药残留等。国家标准《鲜苹果》(GB/T 10651-1989)规定了苹果的感官质量(质量等级规格指标)、理化质量(包括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量)和安全质量(32生指标,按GB2762、GB2763水果类规定执行)。苹果质量问题是在苹果产量持续增加、市场供应充足和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在苹果产量供不应求时。对品质要求不会太高;当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时,质量问题就成为苹果生产国和贸易国关注的焦点,并且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50-60年代,人们以果实太小和外观色泽作为品质评价的标准:到了80年代,对苹果品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果实大小、外观色泽外,更强烈的要求硬度、风味、果肉色泽、果汁含量、糖酸比和果形指数等理化品质;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农产品的安全质量,主要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对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的规定越来越严格。并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
我国对苹果质量的关注,开始于80年代,先后发布实施了《苹果冷藏技术》(GB/T 8559-1987)、《鲜苹果》(GB/T 10651-1989)、《苹果销售质量》(SB/T 10064-1992)、《苹果、柑桔包装》(GB/T 13607—1992)、《绿色食品苹果》(NY/T
268—1995)、《苹果外观等级》(NY/T 439-2001)、《无公害食品一苹果》(NY 501 1—2001)等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90年代初期,我国对苹果质量的研究,侧重于外观质量方面。1992年起,农业部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农业博览会,直至2000年中国国际闻艺博览会(昆明)结束,在水果评优工作中,感官和理化质量检测和鉴定评价成为关键环节。加入WTO后,我国苹果产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应对主要国际组织和贸易国日益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提高我国苹果的国际竞争力,农业部从2001年开始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力争用五年时间,使大多数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质量安全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苹果等13种水果被确定为首批纳入“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农产品。2003年农业部组织编制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计划》,确定苹果为13种出口优势农产品之一,确定环渤海产区和西北黄土高原产区为苹果生产优势区域,优势区域内的55个县(市、区)为我国苹果生产重点县。作为具有明显价格优势、出口潜力较大的农产品,苹果的主攻目标是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打造知名品牌,积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到2007年,苹果优质果率提高到50%以上,安全卫生指标符合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要求。
据了解,过去五年是我国水果产业发展速度最快、成绩最显著、贡献最突出的时期。一是水果生产全面发展,生产规模大幅度增长。2007年,全国水果面积1.57亿亩,比2002年增长15%,产量1.05亿吨,增长51%,平均亩产670公斤,增长32%。与此同时,水果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同步提升。苹果、柑橘的优质率由30%提高到50%以上。二是结构不断优化。苹果、柑橘、梨、葡萄等优势产业带已基本形成,优势集中度明显提升,2007年苹果、柑橘优势区域面积达到51%和54%。三是出口快速增长。2008年全国果品出口484.1万吨,出口额42.3亿美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2.4倍和4.3倍。出口市场由2002年的120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到2008年的148个。四是产业化发展迅速。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批发市场快速发展,品牌建设不断推进,传统果业正向现代果业稳步迈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苹果优势区域内贮藏加工企业2200多家,年处理量占苹果总产量的15%,苹果浓缩汁年加工能力达115万吨以上。
美、法、日等发达国家苹果产业的共同特点是,栽培面积和产量相对稳定,重视果品质量和采后处理,强调规模效益和组织化管理。面向国际市场,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全国水果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我国水果产业面临新的一轮发展机遇,调整水果产业的结构和布局,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水果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势在必行。
我国苹果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营,解决果农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二是优化区域布局,苹果生产逐渐向优势区集中,改善品种结构,发展有国际竞争力的优新品种和加工专用品种;三是通过科技培训提高果农素质,实现果树规范化管理,依靠科技,提高果品质量;四是建立出口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在苹果生产最适宜区建立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生产无公害果品和绿色果品,同时提高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能力;五是重视标准体系建设,加强质量监管,实施果品标准化生产,依靠质量赢得信誉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