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地方传统文化进校园谱写人文精神新篇章
2009-05-22潘清远钱丽红
潘清远 钱丽红
[摘 要]永州具有独特的人文资源,其中舜文化是中华道德伦理文化的源头,中华文化的优秀人文精神在永州得到了充分彰显。湖南科技学院紧紧围绕办学特色,树立传承优秀地方文化的理念,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学校把利用地方传统文化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成立专门的地方文化研究机构、建立一批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具有地方传统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建立多样化的德育教育基地、开展富有人文特色的纪念活动和文艺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思想。通过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培养具有人文品格的优秀大学生来推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地方传统文化 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专业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教育基地
基金项目:1、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贯穿人文关怀的研究与思考”(编号:08YBA076)
2、湖南科技学院校级课题“地方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研究”(编号:07XKYTC004)
作者简介:潘清远(1981-),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硕士;钱丽红(1982-),女,湖南永州人,永州市第三中学政治教师。
永州市有着人类最早的陶瓷文明和稻作文明,是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瑶文化、女书文化的发祥地,孕育了柳宗元、怀素、何绍基、李达、陶铸等一大批驰名中外的杰出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永州具有独特的人文资源,其中舜文化是中华道德伦理文化的源头。中华文化的优秀人文精神在永州得到了充分彰显,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信道法自然、遵循自然法则、追求天人合一、关注生命的安全和文明的延续;崇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主张以和为贵、仁爱孝悌、诚信好礼、仁者爱人;注重自身身心修养和内外和谐,严于律己修身、强调“三省吾身”,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湖南科技学院在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过程中,紧紧围绕办学特色,树立传承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理念,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构建蕴涵传统地方文化的校园人文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位。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为学校不断开创“质量校园、特色校园、活力校园、和谐校园”新局面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用地方传统文化的人文理念,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
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以强调人文精神的人文文化为主体,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会和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大有裨益。永州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永州地方传统文化体现的天下为公、修身克己、仁者爱人、自强进取、求真务实、社会本位等人文精神,为学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以人为本,以师生为本,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永州地方传统文化中的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中不同形式探讨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些地方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湖南科技学院本着这一人文理念,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把培养人、塑造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2006年4月,《中国教育报》头版对该校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发挥地方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将地方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大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学校把利用地方传统文化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计划,积极推进地方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学校组织专家队伍编写地方传统文化教材,精选研究地方传统文化的教师开设“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周敦颐研究”、“宋明理学”、“柳宗元在永州”等专题品牌课程。学校明确了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做到每一个过程都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力求使整个教育活动有针对性、有重点、循序渐进、形成体系。大一时组织学生参观永州地方传统文化景点,增强大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大二时开设有关地方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选修课,增加大学生地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大三用地方传统文化精神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品格;大四开展有关地方传统文化的研究,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此外,学校还大力支持大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研究著作的出版发行,如中文系符思毅同学撰写的《九疑诗选》、刘瑞与欧阳衡明两位同学撰写的《湘妃诗选》等。此外,还经常开展地方传统文化读书会和各种学术研究活动,积极指导、推荐发表大学生学术论文,带领大学生作为正式代表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地方传统文化研究教育对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校成立了专门研究地方传统文化的教师队伍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各地方传统文化研究所还充分吸收学工部工作人员、团委干部、年级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师加入地方传统文化研究队伍,对所有年级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地方传统文化理论讲座,再由这支队伍对大学生进行辐射式影响,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地方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成立了一批永州地方传统文化研究机构,为地方传统文化进校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地方传统文化在校园的发展与传播。学校先后建立了中国舜文化研究所、柳宗元研究所、女书与瑶文化研究所、濂溪研究所等地方文化研究机构。舜文化研究基地主要研究成员的课题“传统孝道与中国农村养老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地方传统文化各研究基地和研究所申报国家级、省级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舜帝陵与舜文化研究》入选湖南省大型文献图书集成《湖湘文库》,舜文化研究基地专家所著《舜帝之谜》经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学校学报的《柳宗元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百强特色栏目。凭借这个特色栏目学报也被评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三、用地方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人文修养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造就灵魂,灵魂主导着人的一生。舜帝是开创中华民族人类文明的五帝之一,是道德文化的创始人,他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这是永州也是中华民族都应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人文精神。学校地方传统文化研究基地积极探索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关系,通过开展“舜德学子”评比、组建女书协会、举办《爱莲说》读书讲座等形式,使地方传统文化道德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人格理念的提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廖燕丁同学成功入围“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候选人(全国前150名);蒋宪芳同学与洪战辉一道被评为湖南省大学生品学奖,同时参加了湖南省贫困大学生奖学金获得者优秀事迹巡回报告团,在学校乃至全省大学生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教育部2005年第211期简报以《湖南科技学院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基本制度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为题进行专题报道;2006年2月17日,《中国教育报》以《〈一切为了学生能赢得竞争〉湖南科技学院以人为本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为题,对学校的育人工作进行了报道;2006年6月5日,《湖南日报》头版头条以《潇水润物细无声》为题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在永州市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上,学校作了题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典型发言。
四、用地方传统文化的人文思想,美化大学生的心灵
永州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精神世界,提升了华夏儿女高雅的审美情趣。柳宗元笔下《江雪》的超凡脱俗;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的正直清逸;陶铸《松树的风格》的无私奉献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对提升大学生的品格、净化大学生的心灵、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校长牵头组织力量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学校长期广泛开展感恩公益活动,并组建爱心服务社团;学校还通过塑造“感动校园十大学子”,开展“校园十佳学子”评选,打造“优秀学子走廊”,创建“优秀学子”网页等活动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意识,树立了一批思想道德模范典型,激发了广大学生投入社会公益事业的激情和创造力。辜鹏博同学家境贫困,但他毅然将刚获得的8000元国家一等奖学金全部捐给了身患重症的同学;陈宏伟同学身患癌症,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不忘关心他人;在“激情创意,益暖中华首届Google(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中,学校组建的“成立一毛钱基金协会、发展全国基金联盟、帮助贫困学生”、“环保之我行”、“让城市和农村的孩子在天平的两端平衡”三支团队入选。2004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对学校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
五、构建蕴涵传统地方文化的校园人文环境,营造校园人文精神氛围
学校在设计、建设校园人文景观时充分挖掘永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突出地方传统文化特色,以达到校园各项建筑设施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以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学校建有柳宗元、周敦颐、怀素等永州历史名人的石雕群像;以《爱莲说》为题的爱莲湖和巨型石雕;永州地方文化陈列室;地方文化长廊;柳宗元纪念馆及校史陈列室等人文景观。通过这些物化的人文景观,体现学校的教育理想,使校园成为朝气蓬勃、奋发图强、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的地方;这些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园人文景观,时刻在向广大师生传达着永州地方传统文化的深刻人文内涵,无不引起师生们的崇敬与向往,衬托出校园盎然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对师生起到了很好的启迪、感化、陶冶和教育的作用。
六、以富有地方人文特色的纪念主题活动为载体,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
学校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德育教育基地、利用富有地方人文特色的重大纪念活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做法已成了学校的一大特色法宝。到目前为止,学校建立了永州市博物馆、舜帝陵、柳宗元纪念馆、陶铸纪念馆、李达故居等十多家德育教育基地。在每年的重大节日,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地开展有特色的主题纪念教育活动。大学生在亲身参与和实践体验中感悟崇高、汲取精神力量,有效实现了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与教育效果的有机统一。学校每年清明节组织学生到舜帝陵和柳宗元纪念馆举行祭祀活动;每年的“七一”组织学生党员到李达故居、陶铸纪念馆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等。通过开展主题鲜明、感染力强、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广大学子在领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党的十七大报告,人民日报[N],2007,10(20)
[2]杨金砖等,永州文化丛书,中国文史出版社[M],2002(6)
[3]教育部思政司,高校校园文化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M],2008
[4]C.A.冯·皮尔森,文化战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5]颜星,田景春,何光文,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浅谈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构建[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4)
[6]愈金吾,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光明日报[N],2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