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与状元
2009-05-22熊召政
熊召政
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
归休已作巴陵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
故园先陇痴儿女,泉下伤心也泪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白发渔樵江诸上,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从《三国演义》开篇一首杨慎的《水调歌头》我们读出了英雄豪迈、人世沧桑;而他的诗《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则记录了他一生巨大的悲剧。
杨慎,字用修,别号长庵,出生于四川新都一个官宦世家。祖父杨春,成化十七年进士,官至湖广提学佥事;父亲杨廷和,成化十四年进士,先于其父一届,时年十九岁。杨慎是杨家人仕的第三代,正德六年二十四岁时参加会试,殿试第一成为本科状元。
杨家三代官员中,官当得最大的当数杨廷和。他入仕四十六年,除正德十年丁父忧回家守制三年外,余下四十三年全在京城为官。成化十年,从翰林院庶吉士干起,历任翰林院检讨、修撰、侍读等。弘治二年,改任左春坊左中允,这一职务是太子的老师,这太子即后来的武宗皇帝。三年后,又迁升左春坊大学士。正德二年,由詹事府詹事超升东阁大学士,入阁主管诰勅。担任内阁辅臣不久,因得罪臭名昭著的大太监刘瑾而被驱逐出京,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户部尚书。半年后,正好碰上刘瑾劣行败露被武宗“忍痛割爱”,诛除了。杨廷和又得以回到京城,入阁当了辅臣。到武宗皇帝驾崩时,杨廷和已是首辅。
武宗一生胡闹,亲近过的女人难以计数,大概也是因为这个用情不专的原因,这位风流皇帝竟然没有生下任何儿女。因此,他这一死,便没有法定的子嗣来承继皇祚。按规定,必须在武宗近支的宗藩中寻找一位“皇子”来承祧,主持这项工作的便是杨廷和。
当时有三个人都有条件继承皇位。经过一番考虑,杨廷和选中了朱厚熜。这个朱厚熜的父亲名叫朱祐杭,是孝宗的弟弟。武宗皇帝是孝宗皇帝的独子,朱祐杭是他的叔叔,朱厚熜是他的堂弟。
孝宗的父亲宪宗,是明朝第一个搞“姐弟恋”的皇帝。宪宗十八岁即位,就将年已三十五岁的宫女万某立为贵妃。万贵妃三十六岁时为宪宗生过一个儿子,但未满周岁就死了。此后,万贵妃一切的怀孕努力都是“瞎耽误功夫”,她因此很伤心,也变得很歹毒。她只要听说别的嫔妃怀孕了,就一定会将这嫔妃弄死。因此,宪宗当时尽管嫔妃成群,却没有谁给他养出儿子来。他当了十一年皇帝后,有一次在剃头的太监面前感叹自己老之将至,却膝下空虚。太监这时斗胆告诉他,有一个来自广西壮族的宫女,姓纪,生下了一个皇子,为免遭万贵妃的毒手,宫里头的人都替纪氏隐瞒,放在隐蔽的安乐堂中偷养,如今这孩子已长到六岁。宪宗喜出望外,立即宣旨将孩子从安乐堂中领出来,交给周太后扶养。
既然宪宗有了儿子,万贵妃便改变略图,由对嫔妃的“计划禁育”变成“鼓励超生”。这样,短短几年,宪宗便有了十一个儿子。
但因纪氏所生的儿子是老大,便理所当然成了太子。这个太子朱祐樘,就是武宗皇帝的父亲孝宗皇帝。
按道理,孝宗皇帝的十一个弟弟的后代,武宗皇帝的堂兄弟,都有资格承祧。但杨廷和从综合条件考虑,选中了朱厚熜。
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杭,在孝宗即位之后,被封为兴献王,藩邸在湖北安陆。朱祐杭就藩之后,朱厚熜在安陆出生。不久,朱祐樘病死,朱厚熜十三岁袭封兴献王。
武宗皇帝死时,朱厚熜十五岁。在杨廷和主持下,朱厚熜来到北京继位。
杨廷和谙熟朝廷掌故,朱厚熜来京后,便找这位即将登基的皇帝谈了一次话:他要朱厚熜办一个法律手续,过继给他的伯父孝宗皇帝。这样,他将以孝宗的儿子而不是侄子的身份来嗣位。这种做法叫承祧。朱厚熜满口答应,因为他知道,如果不答应,这个皇帝就轮不到他做了。
但是,当朱厚熜登基成了名副其实的嘉靖皇帝后,他立刻就变卦了。他登基后的第六天,就下诏群臣讨论如何尊崇他的亲生父母。当杨廷和以“承祧”的原则提醒他时,这位十五岁的皇帝恼下脸来狡辩说:“孝宗本是伯父,如何变成了父亲?兴献王本是朕生父,如何又变成了叔父?这样绕来绕去不妥当。”
从此之后,围绕这个问题,嘉靖皇帝与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进行了不屈不挠无休无止的斗争,一直斗到嘉靖三年的正月,嘉靖皇帝如愿以偿,终于将“兴献王”改成了“皇考兴献帝”。
杨廷和眼看无法挽回,愤而致仕回到四川新都颐养天年。这件事,是明史嘉靖朝中有名的“大礼案”。
然后,大礼案并未因杨廷和的去职而停止,反而更加激烈。
一
谈到大礼案,不能不说说桂萼与张璁这两个人。桂、张二人都是嘉靖皇帝登基前不久的新科进士。特别是桂萼,考中进士时已年满四十七岁。若要按明代官员的考成法,他就是勤勤恳恳干到六十岁,能当到七品县令就很不错了。大礼争议兴起时,两人都属于观政。所谓观政,并非实职,只是正式任职前的一种锻炼,若安排在刑部,就叫刑部观政;安排在礼部,就叫礼部观政,以此类推。吏部根据该人在观政期间的能力和表现,再授以实职。
大礼争议初起,由杨廷和领导的文官集团几乎是一边倒,坚持嘉靖皇帝应该将孝宗认作“皇考”。初登大位的嘉靖虽心有不甘,但还没有力量战胜内阁。因为,尽管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但必须一呼百应方能奏效。让嘉靖皇帝憋气的是,其时一呼百应的是杨廷和而不是他这个一言九鼎的皇帝。
应该说,杨廷和坚持的是正确的东西。历史中关于“承祧”的游戏规则,在他看来不可更改。这是文人政治家可爱的一面,亦是可悲的一面。在今天看来,孝宗与兴献王谁为正宗,纯粹是皇帝家事,大臣们如此认真地争论,真可谓“秀才多事”。但在明朝,这一类的争执,往往酿成巨大的政治灾难,如英宗复辟、宪宗废后、神宗抬高生母身份、熹宗朝的三大案等等。莫不都制造出轰动朝野的惨案与冤狱。
就在大礼争执陷入僵局,皇帝与首辅处于对峙的阶段,有两个人站出来打破了平衡,他们就是桂萼与张璁。
两人看出嘉靖皇帝的焦躁与不满,立即意识到这是他们出人头地的绝佳机会,于是策划于密室,各自写出反驳杨廷和章奏上呈。大意是“凡大孝根心之人,未有不敬重亲生父母者。敬父母就是敬祖宗,敬社稷。皇上为亲生父母正名,是天底下第一等的孝子,是苍生百姓的楷模。”
嘉靖收到这道奏章后,大喜过望。相权对皇权的制约本来就很脆弱,桂、张二人的奏章立刻就打破了平衡的格局。这就是杨廷和等大臣陷入被动的原因。
桂萼、张璁两人迅速升官,先后都被调往南京任刑部主事。如果说观政级别相当于科长,这个刑部主事就相当于正厅级干部。
这种安排,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蹊跷来。皇上要给桂、张二人升官,杨廷和哪里挡得住?但他可以做点手脚,找出很多让皇上难以反驳的理由,将两人高升到外地。不要他们留在北京兴风作浪,这就是桂、张二人升调南京的原因。
桂、张到了南京,又迅速纠合在一起,就大礼案继续给皇上写奏章。嘉靖皇帝有了外援,态度变得非常强硬,这导致内阁大臣的总体辞职。
杨廷和一走,文官中再没有像他这样精明强干坚持原则的强势人物了,相权再也无法制约皇权。嘉靖变本加厉,决定提拔一批忠实于自己的官员。在他的脑子里,最应该受到重用的,当然还是桂萼和张璁。
杨廷和致仕回家时,嘉靖已经十八岁。经过三年的磨练,他已从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变成了猜忌刻毒的政治家。他不但懂得报复,也懂得权术。他知道单单提拔桂萼和张璁,会引起朝臣的非议。于是采取迂回措施,决定补充八名翰林院学士,将桂萼与张璁放在里头,打头的就是杨廷和的儿子杨慎。
抛开杨廷和的因素不讲,仅就杨慎个人的学识与资历而言,也足以服人。他正德六年考中状元后,就当上了翰林修撰,官阶六品。后因母丧,丁忧三年,于正德十二年回到京城,官复原职。武宗皇帝当年八月出居庸关,以巡边名义到塞外寻欢作乐,杨慎上疏力谏,武宗对他很不高兴。时杨廷和在首辅任上,大约是出于对儿子的保护,当年杨慎又以养病为由辞官离开北京。他第三次来到北京,是嘉靖继位之后不久,因为他的才识,也因为他父亲的权力,他被安排为经筵讲官,当上了嘉靖皇帝的老师。这一年,他三十四岁。距他考上状元,已整整十年。
嘉靖皇帝对他这位老师没有好感,因为杨慎总是利用讲课的机会,采用古代的实例对他施政的不妥之处进行规讽。但一来碍于杨慎的名气,二来也因为他是杨廷和的儿子,故这次选拔翰林学士,还是把杨慎列为第一人选。
但杨慎不买这个账。当他得知任命的消息后,他领头,翰林院三十六位同事一起附名,给嘉靖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内中有这样一段:
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亦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亵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
朝会后,在何孟春的倡议后,京城各大衙门共有一百二十九名官员聚集在左顺门,伏跪请愿。杨慎与何孟春同气相求,对聚合的众官员慷慨陈辞:“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话虽不多,但字字金石,掷地有声!
这些官员中有内阁大臣、六部尚书,也有给事中、翰林学士,可谓都是朝廷栋梁。他们从早上七点跪到下午一点,不肯散去。嘉靖皇帝派锦衣卫前来镇压,捕捉了领头的八个人。杨慎拍着左顺门大哭,不肯退去的官员跟着一起哭,声震内廷。到这地步,嘉靖皇帝绝不肯退却,他下令将所有伏跪请愿的官员共一百三十四人下锦衣卫大狱。二日后,下旨廷杖杨慎等一百六十余人。十天后,余怒未消的嘉靖,再次下令将杨慎等七人二次廷杖。这次大礼之争,共有十八名官员死于酷刑之下。一百八十多人被贬职废黜。有八人永远充军,不可赦回,杨慎就是其中的一个。
三
关于这场大礼之争,当时北京城中传出一首童谣:
太庙香炉跳,午门石狮叫。
好群黑头虫,一半变蛤蚧,一半变人龙。
无疑,桂萼、张璁都是蛤蚧之类;而杨慎则是受人敬重的人龙了。但是,蛤蚧之流从此居庙堂之高,而人龙则只能处江湖之远了。
八月份,就在杨慎在缇骑兵的押解下,离京前往谪戍地云南永昌时,张璁骤升为二品大臣,入阁参赞机务。兹后不过三年,张璁便荣膺首辅之职,桂萼也沐猴而冠当上内阁辅臣。这两人在大礼案中狼狈为奸,但兹后分道扬镳,为争权夺利斗得驴嘶马喘。但有一点,两人永远一致,那就是对待大礼案被贬黜的官员,始终采取高压的手段,决不给予平反。
嘉靖三年,杨慎未过中秋,便带着妻小离开京城,踏上了前往云南的谪戍之路。夫妻相伴到了湖北江陵。从这里,杨慎的结发妻子黄峨将与他分别,带着孩子溯江而上,经三峡回到四川。而杨慎将独去湘黔,进入那传说中的蛮瘴之地。
按《明史·刑法志》规定:流放分为安置、迁徙、口外为民、充军四种。最重是充军。而充军又以地域远近分极边、烟瘴边、远边卫、沿海卫四等;以年限分为终身、永远二等。杨慎属于最严厉的“永远充军烟瘴”。户在军籍,平常所穿的儒衫必须脱下,换上罪卒的赭衣戎帽,其待遇同囚徒差不多。
杨慎在途中走了将近五个月,于嘉靖四年正月来到永昌。一到军营报到,换上罪卒的衣服后,杨慎立刻感到失去了尊严,孤苦无助中他写了《军次书感》这首诗:
凭高一望倍凄然,日暮乌啼生野烟。
天地侧身孤旅外,江湖短发乱兵前。
屈平憔悴渔翁问,韩信栖迟漂母怜。
何事穷愁无伴侣,东风独坐感流年!
出身官宦世家的杨慎,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突然变成囚徒,生活与精神两种优越感顷刻间丧失净尽。但是事情并没有终结,记恨的嘉靖皇帝,在处分了杨慎之后,又于嘉靖七年褫夺了已致仕在家的杨廷和的所有封赠与爵秩,削职为民。第二年,这位为功于社稷的大政治家,便含愤罹疾,死于家中。
杨慎闻讯,在谪戍地派人监护下,回到老家奔丧,但很快就回到永昌。永昌在今滇西保山一带,五百年前,那里的确是地老天荒之地。杨慎在这里生活了三十五年,直至病死。
杨慎初谪的那几年,朝中君子几乎损失殆尽。以张璁、桂萼之类的小人当政,即便不肯同流合污者,也决不敢抗命为杨慎等谪官说话。到了嘉靖十六年,在大礼案中得到好处的官员,几乎都已致仕。这时候,有些官员便开始委婉地劝说嘉靖皇帝给受贬者一个出路。嘉靖皇帝部分采纳了建议,大部分受贬官员都作了程度不同的改正。但对丰熙、杨慎等领头闹事的八个人,则坚持维持原来的处罚,在各自的充军地永不赦回。
初谪充军的头几年,当地官员慑于朝廷的压力,对杨慎看管甚紧。尽管当地巡抚念旧,让他担任军中文书,但每逢团操,杨慎仍要手持军械参与操练。这就是他自吟的“江湖短发乱兵前”的不堪写照。
明代以孝治天下,孝子在社会上受到普遍的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说,嘉靖与杨慎,都是堪称楷模的孝子。嘉靖不惜大兴冤狱,也要为其父兴献王弄一个皇帝称号,杨慎不惜以身殉国,也要坚持父亲杨廷和议定的大礼。世上事怕就怕认真二字,遗憾的是,嘉靖与杨慎都认真过头了。
到了嘉靖二十七年,因大礼案谪戍的一百四十二人在吏部的一再提请下,赦还归田的有一百三十六人。丰熙、杨慎等八人,属于永不赦还之列。嘉靖对杨慎的仇恨太深了,他深居大内,几十年中,总不会忘记杨慎,经常问:“杨慎云何?”常言道,凡事不怕忘记,就怕惦记。有嘉靖皇帝这么牵肠挂肚,杨慎就不会有出头之日。
关于戍边充军,按律,凡年满六十岁者,可以返回家乡。但杨慎满了六十岁后,主动申请却没有人敢受理。这样挨到六十八岁,他以垂老之年请假返乡,在泸州住了将近三年。但是,由于嘉靖皇帝的又一次询问,流戍地与借居地的官员都十分惊恐。两地派出枪兵,将年近七十二岁且体弱多病的老人重新押解到永昌。到了戍所后,杨慎悲愤交加,写了《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这首诗。
尽管杨慎对嘉靖皇帝内心痛恨,但到死也不敢公开指骂,只是说“迁谪本非明主意”,而将自己一生的悲剧,归结到“网罗巧中细人谋”。这细人,就是桂萼、张璁之流。
四
如果试图找出嘉靖一朝最有代表性的事件,那么,杨慎的悲剧或可入选。
嘉靖与杨慎,一个是皇帝,一个是状元;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一个代表政统,一个代表道统。两个人都拒绝和解,拒绝屈服,都在与时间拔河,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不幸的是,杨慎比嘉靖大了十七岁,年龄上不占优势。他病死戍所后,嘉靖还当了七年皇帝才离开人世。
1566年,嘉靖的儿子朱载继承皇位,是为隆庆皇帝。他登基当年,便给杨慎平反,追赠光禄寺少卿。平反书中载明是“奉遗诏”。意思是说给杨慎平反是嘉靖的遗旨。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政治策略,明眼人一看便知。
杨慎在晚年写过一首诗《毕节见滇老妓》: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白首话青春。
不须更奏琵琶曲,司马青衫泪满巾。
一个文章盖世的状元,却只能在穷乡僻壤与一个花容不再的老妓女一起叹息命运的无常。这说明了什么呢?感慨唏嘘,感慨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