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是危险的

2009-05-22崔卫平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17期
关键词:陆川战争挑战

崔卫平

陆川一个人的思想混乱并不可怕,这个世界上本来各色人等、各不相同,问题在于,这样一部影片,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们愿意为它埋单?

雷颐先生著文《丧失底线的陆川》,批评陆川竟然能够这样说话,陆川说:“日本是觉得杀掉30万人之后没必要再杀,所以才让20万人活下来。中国人付出那么大代价,活点儿人下来都归功于一德国人,太可笑。”其中“一德国人”指的是“拉贝先生”。这番话针对的是同期上映的另一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片《拉贝日记》。作为历史学者的雷颐为此感到十分讶异:“为了票房,他已不顾基本史实,把那20万中国人之所以活下来说成是日本人觉得没必要再杀!”

如此荒腔走板的话,陆川说得比这还要多。接受《南方周末》记者访谈时,陆川提到“汉奸电影”的批评,认为这些议论“恐怕大多来自一个统一的源头”,而他正在面临的是“‘娱乐营销引发的另一场战争”。且不论这样的话是否符合一个创作者的身份,他居然将眼前的这场“娱乐战争”,直接与当年日本侵华战争相提并论,认为两者出于同样的逻辑,有着同样的肌理:

“战争的核心就是利益,我们以前老是把日本人对我们的仇恨故意夸大,其实日本对华战争的核心就是利益,它想成为大陆国家而不想做一个岛国,它贪图你的土地、矿藏,广袤的财富⋯⋯战争发动一定会有一整套意识形态工作的跟进。比如首先是宣传,舆论绑架,营销他的战争思想,要控制渠道。”

根据陆川的意思,迄今我们对于当年侵略军的看法需要修正,他们不过是贪图利益罢了,并且因为这个动机,他们的行为在今天就应该被重新评估,得到更多的理解。在他看来,目前他的影片所面临的竞争对手之恶,与当年的侵略军有一比拼。不知道陆川是否意识到自己在说什么。为了眼前的票房之争,他一再陷入了为侵略军脱罪的泥沼。

雷颐先生在批驳上述那段话时质疑道:陆川认为将“活点儿人下来”归功于德国人显得“太可笑”,但是将这归功于日本人“没必要再杀”,就不可笑?

既是立场的混乱也是逻辑的混乱,在影片中也同样比比皆是。在大屠杀的背景之上,凸现一个日本士兵的良心发现,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影片分裂为两个互不相干的部分:一边是遭受烧杀奸淫,哭叫连天;另一边是这个日本士兵纯洁的面容、错愕的表情,眼前发生的一切与他格格不入。那么,谁需要为这场巨大的惨剧负责?

说到底,陆川一个人的思想混乱并不可怕,这个世界上本来各色人等、各不相同,问题在于,这样一部影片,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们愿意为它埋单?据悉,这部片子被指定为建国六十周年十大献礼片之一。既然是献礼,也是献给亡灵,或者说首先是献给他们的。拿这样立场和逻辑双重混乱的影片,放在亡灵面前,是想让他们安息还是不得安宁?在今天思想解放的前方,难道只能是思想混乱?

不久前传来在钓鱼台国宾馆为电影《南京!南京》举行授牌仪式,授予这部影片为“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全国红军小学爱国主义指定影片”,出席者也有多位领导。读到这样的消息,让人担心这些领导本人是否已经看过了影片,因为片中仍然有许多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不相适宜的镜头;也不知他们是否听取了来自观众激烈的批评意见。将一部正在热议中的影片指定为爱国主义教材,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围绕关于《南京!南京!》的批评,我们还可以重新反思电影局包括审查制度所扮演的角色。电影远远不同于个人创作,而是一个有着巨大利益的行为。因为各种原因,制作者有可能无视基本社会价值,引发广大观众的极度不满。因此,矛盾不仅在从前的创作者与审查制度之间,而且还在电影的利益集团与广大观众(他们所代表的价值观)之间。作为政府,应该多多听听来自民间的声音,并且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充当一个仲裁者。

电影这个东西是危险的,首先因为它的商业性质。不被观众接受,意味着巨大的投资不能回收。压力之下,应该考虑的如何满足观众的要求、如何适应观众的心理,尊重他们而不是挑战他们。而如果挑战的对象是社会大众对于自身历史的了解,挑战他们在背负历史时表现出来的道德感、正义感,挑战他们对于我们民族苦难过去的认同认知,这真是一个令人咋舌的主意!而另外有人却愿意公开为挑战公众道德的行为埋单与垫背,同样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说不定什么时候,这样的影片,对于某些人来说,就是一枚深水炸弹。

电影的危险还在于它的透明度,一部影片出现在电影院,就如同一个皇帝走在大街上,他是否光腚,观众看得一清二楚。而电影院是个黑暗场所,银幕在明处,观众在暗处,他们对于一部电影的窃窃私语、评头论足,拥有天然优势。他们依据自己的方式看电影,不受他人引导。

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陆川战争挑战
象牙战争
战争催生的武器
第52Q 迈向新挑战
下一部会更好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