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延后大拱棚黄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009-05-22彭丽马鹏蛟李春丽梁海霞董建华史学勤
彭 丽 马鹏蛟 李春丽 梁海霞 董建华 史学勤
秋延后大棚栽培的所处的外界环境为前期处于高温多雨季节,而后期急剧降温。以多年经验,在菏泽地区,一般在8月上旬扣棚直播,9月下旬至12月份供应市场,与日光温室秋冬茬供应相衔接。亩产4500公斤左右,亩效益在7000元左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1.品种选择
一般应选用抗病性强,前期要耐高温,后期又要耐低温,瓜码密的品种,如津研四号、津春四号、津春五号、津优11号等。
2.播种
2.1 播种期:一般为8月上旬。
2.2 播种前的准备
①整地施肥做畦:前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清除残枝落叶,减少病虫害,并施足底肥。按每667平方米施用充分腐熟的圈肥8-10立方米,发酵好的优质鸡粪2-3立方米,再施用氮磷钾复合肥100公斤做基肥。深翻25-30厘米,耙细耙平,使肥土均匀混合,然后整平地面,按大行距70厘米,小行距50厘米,高畦或起垄栽培。播种前3天浇透水。
②浸种催芽:晒种1-2天,将种子放入55℃温水中不断搅拌,待水温降至30℃时浸种4-6小时,然后用水冲洗干净,晾去表面水分,用湿纱布包好,在28-30℃的环境中催芽,种芽长到0.2-0.4厘米即可播种。
2.3 播种方法
一般采用扣棚直播,播种后四周打开通风,只留顶部的落膜用来遮荫防雨。在垄面按行距开沟,沟深3厘米,浇足底水,将催好芽的种子按25厘米株距点播,每穴播种2-3粒,播后覆土1.5厘米,一般3天后即可出苗,待出现2片真叶后定苗。
3.田间管理
3.1 温度和湿度管理
前期外界还是高温,强光天气,不等于黄瓜的正常生长发育。此时除棚顶扣膜外,四周敞开大通风,起到凉棚降温、防雨作用。下雨时可将薄膜放下来,雨后立即打开。有条件的最好在棚室上覆盖遮阳网,每天早晚和阴雨天撤掉,高温烈日的中午覆盖。到黄瓜进入结瓜盛期的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时,自然温度比较适应黄瓜的正常生长,去掉遮阳网。白天棚内温度控制在25-30℃,夜间控制在15-18℃,外界气温15℃以上时,要敞开通风口。进入10月中旬后,外界气温逐渐降低,应逐渐减少通风量,白天保持25-30℃,夜间13-15℃。当棚内温度降到10℃以下后,可采取落架管理,在棚内加盖小拱棚,延长结瓜期,到夜温降至5℃时,黄瓜不再生长,可全部拉秧。
3.2 肥水管理
苗期,土壤应保持见干见湿。当植株达到20厘米左右时,追1次有机肥,结合浇水每667平方米用100公斤发酵好的豆饼或发酵好的鸡粪300公斤。黄瓜进入盛瓜中后期必须保证肥水供应,每5-10天浇一次水,每隔10左右追一次肥,每667平方米每次追施复合肥15公斤左右。
3.3 植株调整
前期注意上架和绑蔓,除掉下部侧枝,摘除雄花和卷须;后期利用侧枝结果增加产量。当植株高度接近棚顶时,可采取打顶,促进侧枝萌发。当主蔓瓜码少时,侧枝出现雌花后,再留2叶摘心,培育回头瓜。
4.病虫害防治
秋延后黄瓜病害主要有霜霉病、枯萎病、疫病、细菌性角班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美洲斑潜蝇、茶黄螨等。应贯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一旦发生病害要对症施药。
4.1 霜霉病
发病时叶片边缘出现许多水渍状小斑点并很快形成黄绿色或黄色的大病斑,因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潮湿时,上生灰褐色的霉层,以背面居多,严重时植株整个枯死。可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72%的杜邦克露8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1.5%噻霉酮水乳剂(菌立灭),使用剂量为每亩地每次116~175毫升对水喷雾;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安泰生),使用剂量为每亩地每次150~214克对水喷雾;30%壬菌铜微乳剂(金莱克),使用剂量为每亩地每次120~150克对水喷雾;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铜大师),使用剂量为每亩地每次139~186克对水喷雾等防治,每7天1次,连续4—5次,即可控制。
4.2 枯萎病
发病时多在开花结果后陆续发病,被害株最初表现为部分叶片或植株的一侧叶片中午萎蔫下垂,似缺水状,早晚可以恢复,以后萎蔫叶片不断增多,逐渐遍及全株,早晚不能复原,并很快枯死。病株主蔓基部纵裂,纵切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茎基部、节和节间出现黄褐色条斑,常有黄色胶状物流出,潮湿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层。病株易被拔起。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嫁接防病。
(3)种子消毒:用96%“天达恶霉灵”粉剂3000倍液+ “天达2116” 500倍液浸种20分钟,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云大禾富2000倍液浸种1小时,用40%甲醛l50倍液浸种1.5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催芽播种,或用70℃恒温灭菌72小时后再播种。
(4)加强栽培管理。培土不可埋过嫁接切口,栽前多施基肥,收瓜后应适当增加浇水,成瓜期多浇水,保持旺盛的长势。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96%“天达恶霉灵”粉剂3000倍液+ “天达2116” 10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百泰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43%好力克悬浮剂3000倍液、25%凯润乳油3000倍液、云大5%翠丽微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倍液、10%双效灵水剂300倍液、农抗“120”100倍液灌根,每株灌0.25公斤药液,每隔5-7天灌一次,连灌2-3次。必须掌握在发病初期,否则效果差。
4.3 疫病
该病在幼苗、叶片、茎蔓和瓜条上都会发生。发病时,病部呈暗绿色水渍状,潮湿情况下发生软腐并伴有一定的腥臭味,蔓茎受害后,植株很快枯死。该病用药强调及时。常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的杜邦克露8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交替使用3—4次即可控制蔓延。
4.4 细菌性病害(主要有角斑病、叶枯病)
角斑病:主要侵染叶片,初期呈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展成多角形黄褐色角斑,湿潮时叶背病斑处呈“溢脓状”。最后病斑呈淡黄色,质脆、易破裂或脱落成穿孔。
叶枯病:也主要侵染叶片,初期产生小型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大成近园形褐斑,直径1—2毫米,周围有褪绿晕圈,叶背病斑上不易见到菌脓。
防治方法:用14%络氨铜水剂300倍、50%甲霜铜WP(可湿性粉剂)600倍、60%琥乙膦铝(DTM)WP500倍、50%丰护安500倍、34%绿乳铜500倍、27%铜高尚悬浮剂400倍、47%加瑞农WP800—1000倍、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细菌灵(原粉)即CT5000—6000倍进行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