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毛主席动员

2009-05-21约书亚·海默

作家 2009年5期
关键词:约书亚海默动员

约书亚·海默 时 龚

约书亚·海默时龚译

在1950年代早期,也就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之后不久,毛泽东主席发起了一次动员,这是现代史上处于和平时期的规模最大的动员之一。战俘、劳改犯和退役老红军被调遣至戈壁荒原,目的在于改变这里的图景,并且忘记过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铺路,修水道,建造桥梁和堤坝,将未垦地转变成棉花地、玉米地和稻田。他们在沙漠中建造完整的城市。采访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地方——石河子进行的。半个世纪之后,从当时的艰苦中走出来的孙姓女教师回忆了在酷热的夏日和寒冷的冬天用草皮、砖块和泥土自建校舍,甚至自制桌子和讲台的经历,天气如此之冷以至于她不得不把头发编成厚厚的一层来获取额外的温暖。“那时候,没有什么是我不能忍受的。”孙老师自豪地说。尽管只能以微薄的津贴作为工资,但是孙老师对当时自己获得“毛泽东思想先进学生”的称号十分自豪。

孙老师对于共产党的热忱,对于牺牲、对于经济转型的犹豫的回忆都被收集在驻英中国记者欣然的《见证中国:来自沉默一代的声音》(“China Witness:Voices From a Silent Generation”)一书中。2005年和2006年,欣然穿梭于城市中,找到并且采访年长的中国人,耐心说服他们——有时候很困难——讲述自己的经历。其结果是此书成为了一个中国版本的汤姆·布罗考(Tom Brokaw)的《最伟大的一代》(“The Greatest Generation”)的写照:经历过共产党接管和“文化大革命”的人们的口述历史,看上去就像中国脱去自己的意识形态的束缚,并且将自己重新塑造成资本家和创业者的国度。

欣然与被访者的一些交流合作是特别的。她把突然消失的中国技艺的执业者锁定为采访对象——包括灯笼制作者和曾在传统茶楼中常见的“说书人”——并且遇到了一位90岁的长征幸存者。她采访了出生在俄亥俄州,且设法在“文化大革命”中带着自己的军衔、健康和自尊的完整幸存的红军将领菲比(General Phoebe)。她还采访了一对尤姓夫妇,这对已婚的工程师帮助开采中国东北部的大庆油田,他们描述了在沙暴中露宿,并且以葡萄和西瓜为食物生存下来的未必真实的故事。

然而,《见证中国》里的故事的进展也可以是缓慢的。太多欣然的采访读起来就像天然的、未经加工的文字记录,其中有关于那天中午他们午饭吃什么的闲聊(“我吃了面条——用切碎的猪肉和豆瓣酱制成的北京面条”)或者是对于天气的描述(“今天的气温是30度,过去的两天是秋老虎,非常热”)。这些采访被凌乱地放在一起,没有明晰的主题,也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组织。和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扣人心弦的问题相比,欣然的许多问题显得比较单薄。“你有如此炽烈的渴求和强烈的志愿干这行,现在有多少年轻人正向你学习制作灯笼?”她问一个南京的老工匠。“你是一位石河子建设兵团教育历史的真正的见证者!”她在另一处洋洋洒洒地写到。

但是,《见证中国》仍能产生强有力的影响。欣然采访到的许多年长的中国人依然坚信共产党的光辉形象,并且认为毛主席几乎不可能犯错。(“当我们下出种菜,看见毛主席也在菜地里。”长征的幸存者常正(Chang Zheng)先生惊讶地说,“想一想……一位主席,就像农民一样照料自己种下的蔬菜。”)偶尔,欣然也会遇到对中国领导阶层的失误甚至憾事直言不讳的人。她自己则把对中国动员群众的能力的敬佩和对毛主席发起的反右运动呈现的羞辱和暴力的惊恐混合在一块儿。最重要的是,她运用了各式各样的故事——公共建设、残害、浪漫和再教育——来展现中国群众如何在顺应制度中紧握住一点自己的个性。

(原载于《纽约时报》书评周刊、2009年3月8日:作者约书亚·海默,前任新闻周刊分社主编,自由的外国特派员,最近的作品是《燃烧的横滨》)

责任编校孙京华

猜你喜欢

约书亚海默动员
约书亚树汽车宿营酒店
让闹钟煮杯咖啡
让闹钟煮杯咖啡
国防动员歌
一起来观星
海默科技 竭诚为您服务
海默
爱情控
国防动员
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