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方法浅议
2009-05-21胡坤宪
胡坤宪
摘要在教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教师按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必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必需的知识,获得不同的发展。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学 分层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对数学教育如何培养人才提出了新要求。由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差异、原有基础水平的差异以及认知方式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没有得到适合于他们的教学。因此,在教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教师按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必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必需的知识,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顾及个体的综合素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1 数学分层教学的方法
1.1 科学分层,注重个别差异
一是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深入了解全班每个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水平、认知方式等,在做出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把全班学生相地对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二是对教学目标分层。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教师备课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处理好教材,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兼顾层次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三是对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分层。对教材上的习题,教师要按难易程度进行编排,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选配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1.2 调控课堂,兼顾不同层次
课堂教学既要让低层次学生能够接受、理解与运用,又要考虑高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一般来说,对低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要求熟记公式、性质等;布置作业要求完成课本上的基础习题,并注意同类型的题进行反复训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感,使他们能“吃得了”,逐步形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对中层次的学生,除强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能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布置作业要由浅入深,除了完成课本上的基础习题外,还要做一些综合性的习题,并尝试向提高题冲刺,让他们能“吃得饱”,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对高层次的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于所学知识的迁移及创造性学习,注重向他们讲解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能力;布置作业时除了完成课本上的基础题外,还应完成一些综合性、提高性、思考性的问题,鼓励一题多解,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使他们能“吃得好”, 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1.3 比学赶帮,缩小层次差异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让差的变好,好的变得更好。因此,对层次较低的学生,要多关心、爱护,要加强对他们的个别辅导,督促他们认真完成作业,使他们的成绩逐渐提高,当他们有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恢复自信心,有成就感,努力向中等层次靠近;其次,不能忽视对中层次学生的关注,在这个群体中他们是大多数,在教学时要注重启发他们的思维活动,逐步提高他们自学的能力,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可以把数学学得更好,迈向更高一层,为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增加后备军,尽量缩小层次差异;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要培养他们乐于帮助较低层次同学的精神,使他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感受到帮助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
2 分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多层教学的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不同层次的个体差异,对于可讲授的知识,面向全体以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为主,由浅入深,从简到繁。要考虑到有利于低层次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中等层次学生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高层次学生能得到充分发展,使所有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才能达到分层教学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2.2 处理好耐心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品质,是学生有计划、主动地、灵活地、有效地学习。但对于小学生来讲,重在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次,由于学生的层次差异,导致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很大。因此,“辅导”成为分层教学的重要辅助环节。辅导时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采用不同的讲授方式。低层次的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在学习上的依赖性较强,对数学概念、公式、性质等主观上不愿去想、去记,遇到问题就爱问老师,这时,教师必须克制急躁的情绪,采取浅讲多练的方法,耐心地指导他们,让他们逐步理解和掌握,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品质;中层次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虽高于低层次学生,但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逐步提高,遇到问题时也希望教师直接告诉原由,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宜采用谈话法教学方式,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高层次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对于他们在学习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宜采取共同探讨的方式,注重适当的点拨,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