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议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2009-05-21陈如芳

科教导刊 2009年33期
关键词:评价数学课堂教学

陈如芳

摘要本文通过对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性,注重学生数学实践能力、体现学生数学学习差异性,实现学生整体发展、体现数学问题灵活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体现学生学习互补性,善于运用教学评价等多种因素对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进行了具体论述。

关键词有效教学 学习效能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之间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双边学习活动,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和学生能力形成的主阵地,是获取教学质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能动性充分地发挥对教师课堂教学有效开展和教学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作为教学过程中介和教学方法载体的教学策略,进行适时、有效的运用,可以引领教师采用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行为,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扎实提高。当前,随着学校教育教学理念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特别是在初中数学学科中的深入运用,广大教师对新理念有了更加深刻和丰富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新理念进行正确的落实,如何让教师数学知识教学的方法由形似变为本质、如何在实施新理念过程中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升、如何在实现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全方面的发展,这些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需要迫切解决的新问题、新课题。本人结合自己这几年教学实践体会,谈一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的看法和观点。

1 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激发,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学习效能的有效提升。”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总导演,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有效教学手段,真诚与学生沟通交流,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学习能动性。例如在讲解“已知a=1/2m+1,b=1/2m+2,c=1/2m+3,求a2+2ab+b2-2ac-2bc+c2的值”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解答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自主思考中得出问题解法为:a2+2ab+b2-2ac-2bc+c2=(a+b)2-2c(a+b)+c2=(a+b-c)2

即原式=(1/2m+1+1/2m+2-1/2m-3)2=1/4m2 。

2 体现数学知识生活性,注重学生实践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具有“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性。同时,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数学情境问题的设置有着紧密的关系,学生对身边的生活实际问题总是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对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这一特点,创设具有生活特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答,实现学生学习动手能力的有效提升。如在教学幂的知识时,教师出示“现在有一块长方形地,已知它的长为7*105 mm,宽为5*104mm,求长方形的面积”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和105、104是同底数幂相乘,因此,解答过程为:

(7*105)*(5*104)=(7*5)*(105、*104)=3.5*1010mm2。又如,在讲解“某服装厂生产一批某种型号的服装,已知每2m长的布料可做该上衣的衣身3个或衣袖5只,现计划用143米这种布料生产这批服装,问应该分别用多少布料生产衣身和衣袖才能恰好配套?”问题,教师通过出示与生产关联的习题,学生在找出衣身、衣袖恰好配套的关系式为“衣袖数量=衣身数量*2”后,学生解题过程如下:解:设应用x米布料生产上衣,用y米布料生产衣袖才能恰好配套。依题意,得x+y=143,3/2x*2=5/2y,解得x=65,y=78。

3 体现学生学习差异性,实现学生整体发展

学生由于生活的社会环境,思维的发展水平,先天的有效因素等方面制约,使学生表现有所不同,出现学习能力、解题技能等方面差异。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有短”,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效能不可能千篇一律,共同得到进步和提升。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差异性,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学习要求,体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实现班级学生能有整体进步。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内容中,教师针对学困生提出了“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理解它们与等式基本性质的异同;会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不等式变形。”的要求;对中等生提出了“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标准形式;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能够熟练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移项法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要求;对优等生提出了“能够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内容,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会利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要求,教师通过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能够实现有的放矢的教学,实现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和进步。

4 体现数学问题灵活性,培养学生发散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互助合作的能力。数学教师要根据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性的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变式习题教学,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下转第69页)(上接第67页)如在讲解“已知四边形ABCD,已知AB=2AC,∠CAD=∠BAD,DA=DB,求证:DC⊥AC.”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通过“三线合一”的方法进行求证,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求证,其求证过程如下:证法(1),作DE⊥AB于E,则∠AED=90度,∵DA=DB,∴AB=2AE,又∵AB=2AC,∴AE=AC,在△AED和△ACD中,∵AE=AC,∠CAD=∠BAD,DA=DA,∴△AED≌△ACD,∴∠ACD=∠AED=90度,∴DC⊥AC

证法(2),延长AC到F,使AF=AB,连接DF,在△ABD和△AFD中,AF=AB, ∠CAD=∠BAD, DA=DA,∴△ABD≌△AFD,∴DF=DB=AD,又∵AB=2AC,∴AF=2AC,即C为AF的中点,∴DC⊥AC。

5 体现学生学习互补性,善于运用教学评价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评价这一有效教学手段,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点名评价等方式,对学习活动进行恰当评价,指出努力的方向,提升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如在“二次根式合并”内容教学时,教师出示“4-3+1/2-3”题目,其中有的学生解答过程如下:原式=(4-3)-(3+1/2)=-7/2,这时教师让学生对这道题目解法进行评价,学生指出该题错在-3与1/2上,所以,正确的解答过程为:原式=(4-3)+(-3+1/2)=-5/2。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就必须注重学生主体学习特性的培养,将学习能动性进行有效激发,调动课堂各种因素,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能的双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马云化.议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3]马华春.谈初中数学课之有效教学.

[4]吴海荣,朱德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分析.

猜你喜欢

评价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