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对居民个人储蓄的影响: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
2009-05-21杨天宇王小婷
杨天宇 王小婷
[摘要]对有关文献的考察表明,多数西方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具有减少储蓄的作用。从理论上看,社会保障可以同时产生增加和减少储蓄的作用,究竟净效应是正是负,还要看实证分析的结果。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时间序列分析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跨国分析则遇到了估计方法和储蓄习惯的难题而缺乏说服力,相对来说比较成功的实证研究是横截面分析。尽管横截面分析也面临着一些难点,但其中的大多数研究确实为社会保障减少储蓄的净效应提供了证据。
[关键词]社会保障;消费;储蓄
[中图分类号] F1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2-0073-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影响消费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05CJL010)的阶段性成果。
社会保障制度改变了个人面临的预算约束,因此有可能对居民的个人储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如果考虑到这种影响,则消费理论的某些重要结论可能会发生改变。因此,研究社会保障对居民个人储蓄的影响,对完善消费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西方主流经济学已经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焦点是,社会保障究竟会刺激消费还是抑制消费?或者说,社会保障究竟会减少储蓄还是会增加储蓄?这种争论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而且更多地体现在计量研究方面。本文将对社会保障影响居民个人储蓄的主要文献进行综述。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几个主要的研究社会保障影响居民个人储蓄的理论模型,以及这些模型所引起的争论;第二部分介绍不同方法的计量研究结果;最后是结论和对中国情况的分析。
一、社会保障影响居民个人储蓄的主要理论模型
一个人的储蓄动机有很多种。动机不同,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也不同。因此,西方学者首先在理论上研究了储蓄动机在社会保障影响消费时所起的作用。
(一)生命周期假说和退休效应
西方学者从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开始解释储蓄行为。最基础的生命周期模型假定,人们在工作期间储蓄仅仅是为退休以后提供经济保障,这一模型意味着社会保障对个人储蓄存在很大影响。显然,社会保障作为家庭财富的一种持有形式,使人们在退休以后仍然可以获得收入,因而减少了对储蓄的需求。在一定条件下,社会保障将挤出等量的私人储蓄。
虽然如此,但生命周期假说的成立需要非常严格的条件:如社会保障金的预期是确定的;社会保障金不影响退休年龄;人们可以借贷。然而,这些条件不可能完全满足①。例如,人们可能无法预期自己将来是否可以拿到法律规定的保障金,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被修改过很多次,有时这种修改会显著改变某个人最终获得的社会保障金数目。这种不确定性降低了未来社会保障金的价值,从而降低了那些保障金对储蓄的影响。此外,由于社会保障提供了较为安全的退休待遇,因此可能鼓励人们提前退休,这反过来又要求人们在工作期要有一个比较高的储蓄率,以负担更多的退休消费。这就是退休效应。如果退休效应足够大,社会保障完全可以增加储蓄。
Feldstein[13]将综合考虑了上述两种效应,运用扩展的生命周期假说研究了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他把生命周期假说隐含的社会保障较少储蓄的作用称为“资产替代效应”,把社会保障因鼓励提前退休而增加储蓄的效应称为“退休效应”。两种效应作用方向相反,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取决于那种效应更大,这实际上是一个计量问题。
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的净影响取决于这两种不同力量的相对大小。如果资产替代效应大于退休效应,居民储蓄将会减少、消费将会增加;反之,如果退休效应更强,居民储蓄将会增加、消费将会减少。下图可说明这两种效应的关系:
Ⅰ代表消费者最初的消费曲线,Ⅱ'代表不考虑资产替代效应,退休效应使消费者的消费曲线左移,消费水平降低;Ⅱ代表不考虑退休效应的情况下,资产替代效应使消费者的消费曲线右移,消费水平提高。最终Ⅰ位于何处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
虽然我们可以把两种效应对于居民储蓄的作用区别开来,但是两种互相抵消的效应还是使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的“净”影响变得不那么确定,因而需要进行实证分析。
与Feldstein的双重效应不同,Kotlikoff[21]指出,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除资产替代效应和退休效应外,还有产出效应,即在一定条件下,社会保障可以增加个人一生的财富,财富的增加会提高个人消费水平。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是上述三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预防性储蓄动机和社会保障对个人储蓄的影响
除了为退休而储蓄,人们还需要预防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如失业、工资下降、医疗支出等。这种储蓄被称为预防性储蓄。根据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中一些条款的规定,社会保障有可能替代预防性储蓄。例如,社会保障可以为残疾人和幸存者在遇到伤害或者死亡时提供保证,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很多人可能需要积累额外的资产预防这种事件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保障会减少预防性储蓄。因此许多学者研究了预防性储蓄动机对社会保障、个人储蓄之间关系的影响。Abel[1]、Hubbard, Skinner和Zeldes[19]证明,在一个资本市场的局部均衡模型中,当预期寿命不确定时,社会保障会减少预防性储蓄;Samwick[26]则证明,当工资不确定且没有社会保障时,人们为了预防和退休的目的会更多地储蓄;Carrol[8]和Browing[6]则认为,社会保障对预防性储蓄的影响较小,因而预防性储蓄在私人储蓄中的比重会影响社会保障对储蓄的挤出效应。
(三)遗赠动机和社会保障对个人储蓄的影响
另一种可能的储蓄动机是遗赠动机。社会保障可以影响遗赠动机,Barro[5]指出,社会保障是财产从年轻人(以税收的形式)到老年人(以社会保障金的形式)的一种转移。与此同时,社会保障有可能会使一些老年人增加遗赠,留给后代更多的财产。这两种方向相反的转移会在一定程度上互相抵消,在极端情况下二者完全抵销。这样,缴纳社会保障税使年轻人减少储蓄,而同时更多的遗赠将使他们增加储蓄,这使得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被削弱甚至完全消除。
(四)拇指规则、短视行为和社会保障对个人储蓄的影响
前面讨论的储蓄模型假定人们的储蓄决定是理性的和有远见的,偏离这一假设,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Kotlikoff[22]指出了两种偏离这一假设的可能性,首先,理性计算需要时间和精力,而有人会觉得这么做得不偿失。因而,人们可能宁愿依赖于简单的拇指规则,如将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储蓄。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保障的微小变化不会产生任何资产替代、退休或产出效应,因此对储蓄几乎没有影响。但大的变化,如废除社会保障制度,可能会让他们改变自己的拇指规则。
其次,有的人可能完全不用为退休而计划,即存在短视行为。在人们存在短视行为的前提下,未来的福利对他们来说会大打折扣,因而退休后的生活境况跟现在的选择几乎无关。或者,他们认为其他人——如政府、子女等——将会在他们年老时提供资助。对于那些不为退休预先作准备的人,社会保障不会改变他们的储蓄行为。
由于储蓄背后的动机并没有被完全理解,因而确定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仅仅依靠理论是不够的。虽然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保障减少了储蓄,但是却不能确定这种影响的大小。因而实证研究在估计这种影响时起着重要作用。
二、社会保障影响居民个人储蓄的实证研究
从数量上确定社会保障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减少储蓄主要有三种方法。首先,可以检验那些社会保障金相对较高的人是否具有相对较低的个人储蓄存量,即横截面分析。第二,可以检验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债务是如何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以后,这些变化趋势是否与储蓄的变化相关,即时间序列分析。第三,可以比较不同的国家,看某个国家的储蓄率是否与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金的多少有关,即跨国分析。
(一)横截面分析。横截面分析主要考察社会保障金和储蓄之间的关系,即那些拿到较多社会保障金的人是否储蓄较少。大部分横截面研究都从估计社会保障金的总价值(即一个人预期可以获得的社会保障金减去将要缴纳的社会保障税,并折算成现值②)开始,这个总价值又被称为社会保障财富。然后,研究者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如年龄和收入)之后,运用回归分析检验人们持有的私人储蓄是否与他们的社会保障财富有关。
社会保障对储蓄影响的大小可以用一个数字概括:社会保障财富增加一美元,私人储蓄如何变化。简单的生命周期模型表明,一美元的社会保障财富使得私人储蓄减少了一美元。而美国学者所做的14项横截面分析的结果表明,社会保障财富增加一美元所引起的私人储蓄变化,从0.38到-1.67不等(这意味着一美元社会保障财富对私人储蓄影响从正的38分到负的1.67美元不等)[7]。虽然估计的结果各不相同,但14种横截面分析中的大多数,还是支持了社会保障财富使私人储蓄减少的结论。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14种横截面分析中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结果。
David 和 Menchik[9]发现社会保障对私人储蓄存在正面影响,为0.13。他们的研究采用的是根据遗嘱中遗产记录计算的某人去世时的储蓄,而不是某人生前财富水平的调查数据 。遗嘱记录可能比调查数据更准确,但在他们的回归分析中,社会保障财富的水平是在65岁而不是死亡时计算的,而私人储蓄是在死亡时计算的。这种不一致为解释结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他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由。Kotlikoff[21]的研究采用了与其他人都不同的公式。他从净社会保障财富变量中不仅减去了将要支付的社会保障税的现值,而且减去了过去支付的社会保障税的现值。对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来说,社会保障金的价值与所有缴纳的社会保障税总值之差,可以被看作一种“横财”。此外,Kotlikoff还将过去缴纳的社会保障税的现值作为一个变量添加进来。结果,他发现,社会保障作为一种“横财”增加而不是减少了私人储蓄。同时,过去缴纳的社会保障税减少了私人储蓄。由于社会保障对财富的影响是“横财”和社会保障税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Kotlikoff的研究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得到社会保障对财富影响的估计值。根据样本中“横财”和社会保障税的平均数计算得出的总的影响是-0.132。然而,由于他的回归方程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这个估计结果不能与其他人的研究结果直接比较。而且,在假定行为一致的情况下,协调“横财”的正的影响和已缴纳税金的负的影响也是一件很难的事。
Diamond 和 Hausman[11]的计量方程考虑到了人们在不同时期的收入和储蓄。这种方法使他们可以使用不同的收入数据来建立社会保障变量,以及使用不同的资产数据建立储蓄变量。这种多重观测可以减少误差,得到更准确的估计值。但是,Diamond 和 Hausman没有清楚地计算出社会保障财富变量,他们的估计量是建立在社会保障金的机会成本水平上的。他们得出了社会保障对财富的大概影响介于-0.25到-0.4之间。Bernheim[6]使用了更一般的回归方程,方程中包括社会保障财富变量,结果发现一美元社会保障财富减少了77美分的私人储蓄。
可见,横截面研究的结果各不相同,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使用的调查数据不同。不同的数据产生出不同的结果是不足为奇的,但是这至少也说明, 某些样本并不能完全代表全部人口。这意味着估计值的不确定性要比通过一个简单的统计分析数据反映出来的差异要大得多。
所有横截面研究都面临的一个难点是,几乎所有的人享受的都是同样的社会保障体系。因而,大部分社会保障财富的差异都来自过去的收入,年龄和婚姻状况。但是这些变量同时还影响私人储蓄。例如,高收入的人可能预期获得的社会保障金也较高,但是,不管有没有社会保障,这些人拥有的储蓄都要高于平均水平。这种相关关系使得研究者很难将社会保障的影响与其他因素的影响区分开来。
虽然有很多难点,横截面分析仍然为社会保障倾向于减少私人储蓄提供了一些证据。
(二)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研究主要检验总储蓄(或更一般地,总消费)与总社会保障财富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否具有相关性。与横截面分析不同的是,时间序列研究的是社会保障对总消费而不是私人储蓄的影响,因而二者的结果无法直接比较。
费尔德斯坦1974年提出社会保障的双重效应之后,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时间序列估计,他发现在1929年~1971年间,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大约减少了50%的个人储蓄和38%的股本,即社会保障对私人储蓄有挤出效应(Feldstein,1974,1982)。但是他的研究受到了Leimer 和 Lesnoy的有力挑战。
Leimer 和 Lesnoy[25]提出,社会保障财富的计算方式对回归结果有很大影响。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社会保障财富指的是经济中的总财富而不是个人的财富(在横截面分析中是指个人的财富)。但是,不管在哪种情况下,研究者都应该首先考虑如何计算未来的社会保障金,他们必须先估计未来的工作收入,然后根据估计的收入估计社会保障金。
估计社会保障金的方法有几种。一方面,研究者可以假定,未来的社会保障金是根据当时的社会保障法确定的。这就需要考虑未来社会保障法的变化,如美国在2000年提高退休年龄。前面提到的大部分横截面研究都采用了这一假定。另一方面,研究者可能假定社会保障金与收入的比率(替代率)是一个常数,为当前值(“当前替代率”)或者是一个长期平均数(“平均替代率”)。之所以有后面两项假定是因为人们可能不完全理解社会保障金结构的复杂性,因而可能不知道根据法律他们应该获得多少保障金。但是,他们可能知道父母或者祖父母的保障金数量,然后据此计算自己未来的社会保障金。
或者,研究者也可以假定如果现行的替代率发生变化,人们也会改变对未来替代率的预期,但是这种改变很慢(“缓慢改变的替代率”)。可能的情况是,人们相信未来的社会保障金水平与现行的替代率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法律总是在变动的,现行的替代率每变动一次就调整一次未来的水平又是不明智的,因此替代率改变的速度不会很快。
最后,研究者可以假定人们具有“完美远见” (perfect foresight),即可以预见现行法律没有明确提出的未来变化。在这个假定之下,人们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未来任何时期的社会保障金数量。
上述计算社会保障财富的几种方法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Leimer 和Lesnoy[24]分别采用了上述提到的五种方法估计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现行法律,当前替代率,平均替代率,缓慢改变的替代率,完美远见)。使用1930年到1976年的数据,他们发现使用其中三种方法(当前替代率,平均替代率,完美远见)可以表明社会保障增加了储蓄(增量很小),一种方法(缓慢改变的替代率)表明社会保障减少了储蓄(减少的量也很小),而现行法律的方法表明,社会保障几乎没有改变储蓄。如果只研究1947到1976年的数据,则所有五种方法都说明社会保障增加了储蓄。
为了回应这一挑战,Feldstein[15][16]使用了一种不同的平均替代率方法,即使用两个长期平均替代率(1972年前后),仍然发现社会保障对储蓄存在很大的挤出效应。但是,对为什么选择1972年进行调整并没有解释清楚。虽然美国的社会保障法在1972年进行了一次大的修改,但是Leimer 和 Lesnoy认为,在1972年之前和随后的年份里也有过几乎一样大的修改。因此,Feldstein改进之后的研究也是仍然有缺陷的。
早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回归结果对所采用的回归方程式也非常敏感。例如,在Feldstein1974年的开创性的研究中,发现社会保障对储蓄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Barro[5]引入政府赤字作为一个可能影响储蓄的变量,他的大部分估计结果表明社会保障财富减少了储蓄,但是也有的估计结果表明社会保障对财富存在正的影响。当他直接使用“当前替代率”指标,而不是将其包含在社会保障财富中时,他发现社会保障对储蓄只存在正的影响。Darby[10]将货币供给和耐用品的相对价值包含到回归方程中,同样发现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负的影响,但是也有的情况下是正的影响。而Alicia Munnell[26]所作的研究与其他直接估计社会保障对储蓄影响的研究都不一样。她发现社会保障对储蓄的负的影响几乎被由于提前退休产生的正的影响完全抵消。
解释时间序列研究的结果时必须非常谨慎。这些研究都是估计社会保障财富对消费的影响。但是,对于那些刚开始缴纳社会保障金就退休的人,其消费会发生很大变化,因为他们不用缴纳等额的社会保障税——即获得了一笔“横财”。如果估计结果是以这一代人的行为为基础的,那么社会保障对总储蓄的总影响就会被明显夸大,因为接下来的那一代没有获得这样的“横财”。例如,Feldstein1974年的论文中估计,社会保障减少了38%的储蓄并不意味着股本最终也会减少38%,因为他的研究中包含了这样一些获得“横财”的人。如果不包含哪些获得“横财”的人,而只研究其下一代,那么最终减少的储蓄量,从而减少的股本量都可能更小。
另外,Auerbach和Kotlikoff[2]对时间序列分析的有效性表示怀疑。他们使用计算机程序建立了一个模型,在该模型中,人们的行为严格符合生命周期理论。(由于该模型假定了生命周期行为,在这个假定下,社会保障毫无疑问会减少储蓄)。他们使用计算机模拟社会保障体系产生的数据,进行了与前面讨论的很多研究都很相似的时间序列分析。估计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样本时期,可以分别得到社会保障对消费存在正的、负的、接近于零的影响。增加1美元社会保障财富对国内储蓄的影响从+11美元到-11美元不等。因而,使用时间序列分析可能无法得到社会保障对储蓄影响的准确值。
可见,迄今为止时间序列分析的结果很不一致,并且还存在明显的理论问题没有解决。
(三)基于不同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差别的研究。最后,研究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检验社会保障体系不同的国家,从而确定国内储蓄是否因为体系的不同而不同。这些研究被称为跨国研究。
为不同的国家计算社会保障财富有些困难,因而,大部分研究采用了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概括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即采用初始社会保障金与收入的平均比率。但是这种方法忽视了社会保障财富的统计方法存在的潜在影响。例如,一个国家虽然有与其他国家相同的保障金/收入比率,但是这个国家濒临退休的人口比例也较大,因而所需总社会保障财富的量也较大,因此这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也较大。这种由数据引起的缺陷可能会使估计值不准确。
Feldstein[14]和Edwards[12]的研究一致发现社会保障金的多寡对私人储蓄率存在负的影响。但是,Barro 和MacDonald[4],Graham[17], Koskela 和Viren[20]的研究在估计中使用了不同的方程或数据,结果有正值也有负值。另外,大部分情况下,这种影响在统计上都不显著。
现在还无法对估计结果的不同给予统一的解释。Horioka[18]对Feldstein 和Barro的研究做了仔细的比较,结果发现变量、国家、样本时期、回归方程和数据来源的不同都会使回归结果产生差异。研究结果各不相同更说明这些因素本身就对结果产生影响。
跨国分析总会遇到的一个难题是不同国家的储蓄习惯会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例如,如果那些储蓄率较低国家的政策制定者观察到,很多人由于储蓄太少而在退休时没有足够的财力维持退休后的生活,那么他们就可以提高养老金。这意味着即使社会保障对储蓄没有影响,那些社会保障金高的国家储蓄率也低。
由于结果千差万别,而且很多估计不是很严密,因而,从跨国分析中几乎得不到什么可靠的结论[7]。
三、结论及对中国情况的思考
(一)结论。对上述文献的考察表明,多数作者认为社会保障对具有减少储蓄的作用。从理论上看,社会保障可以对储蓄产生某些作用方向相反的效应,究竟净效应是正是负,还要看实证分析的结果。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时间序列分析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跨国分析则遇到了估计方法和储蓄习惯的难题而缺乏说服力,相对来说比较成功的实证研究是横截面分析。尽管横截面分析也面临着一些难点,但其中的大多数研究确实为社会保障减少储蓄的净效应提供了证据。当然,这一领域争论较多,还不能说已有定论。
(二)对中国情况的思考。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以上这些主要根据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和储蓄特征进行的讨论是否适用于中国。我们认为,西方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方面,都为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对消费或储蓄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当前我国正处于消费不振时期,如何通过社会保障来启动消费、减少储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西方学者的讨论并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中国。我们已经指出,西方学者在讨论社会保障与储蓄的关系时,立论的前提是“几乎所有的人享受的都是同样的社会保障体系”。而这个前提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分层次的,不同阶层的公民享受到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相同。
赵卫华(2004)[27]指出,在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中有些群体基本上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如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有些群体只能享受非常有限的社会保障,如个体户、国有企业临时工、非国有企业工人、效益差的国有企业正式工人等;而阶层地位较高的干部、企业经理、专业技术人员、机关事业和部分企业单位的办事人员等,则可以享受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这样,阶层地位越高、面临的风险越小,享受社会保障的可能性越大;反之阶层地位越低,面临的风险越大,享受社会保障的可能性越小。这种社会保障的层次性和“逆向调节”作用,在西方国家是不存在的。这个特点将使社会保障对居民个人储蓄的影响产生与西方不同的特点。从直觉上说,它很有可能强化社会保障增加居民储蓄的效应,从而抑制居民消费,这显然对我国启动消费是很不利的。
另外一个需要指出的因素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可能会影响居民的储蓄行为。根据资产替代效应的定义可知,资产替代效应只有在社会保障使居民一生的财富增加时,才会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如果居民财富水平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那么居民的消费水平将会随之下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行过三次大的调整。相当多的居民收入中来源于社会保障和福利的部分都在不断减少。③所以,社会保障的改革不仅没有增加居民财富,反而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趋于减少,资产替代效应促进消费的条件不成立。相反,由于需要自己负担部分养老问题,居民需要为未来进行更多的储蓄。例如,按照现行的“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以后退休的职工养老金支付分为两部分,一是按当地年平均工资20%支付的基础养老金,二根据累计储存额1/120的标准按月支付的个人帐户养老金。④我们假定一个职工(其工资水平为当地平均工资),缴纳了30年养老保险,忽略物价和工资上升因素,退休时该职工缴纳的累积储存额为目前月收入的39.6倍,按照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该职工退休以后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为目前月工资的(20+39.6/120)%=53%。对于那些高收入人群来说,很难维持目前的生活水平,因而,工作期间增加储蓄自然成了人们的解决办法之一。资产替代效应减少储蓄的机制,可能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而变得不复存在。这方面需要作的进一步研究是在深入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层次性的基础上,研究社会保障对不同阶层居民个人储蓄的影响,以建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模型。
[注 释]
①需要指出,即使这些条件不能全部严格满足,生命周期假说所隐含的社会保障减少储蓄的效应仍然可能发生。例如,如果社会保障体系减少了个人一生的收入,将使个人减少目前和将来的储蓄。
②在计算社会保障财富时,未来的社会保障金和社会保障税通过利率和死亡率折算成了现值。之所以要包含死亡率是因为税收的缴纳和保障金的领取只限于现在活着的人。
③郑功成:社会保障路在何方——关于完善和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话,人民论坛,2001年8月。
④葛延风等:中国城镇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简要回顾,国研网,2000年9。
[参考文献]
[1]Abel, Andrew, 1985, Precautionary Saving and AccidentalBeques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5,777-791.
[2]Auerbach Alan and Laurence Kotlikoff, 1983, An Examination ofEmpirical Tests of Social Security and Savings, in ElhananHelpman, Asaff Razin, and Ephraim Sadka, eds., Social PolicyEvaluation , New York: Academic.
[3]Barro, Robert, 1978,The Impact of Social Security on PrivateSaving: Evidence from U.S. Time Series,Washington, D.C.: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4]Barro Robert J. and Glenn M. MacDonald,1979, Social Securityand Consumer Spending in an International Cross Section,”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vol. 11, no. 3 (June), pp. 275-289.
[5]Bernheim Douglas, 1987,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Social Security:Towards a Reconciliation of Theory and Measurement,Journal ofPublic Economics, vol. 33, no. 3 (August ), 273-304.
[6]Browing and Lusardi, 1996, Household saving: Micro theories andmicro fact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XXXIV, 1797-1855.
[7]Burman, M, 1998, Social security and private saving a review ofthe empirical evidence. CBO memorandum, Washington. D.C.20515, 12.
[8]Carrol, C, 1997, Buffer-Stock Saving and the life cycle/permanentincome hypothesis, Quarter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CXII,Feb.
[9]David, M and Paul L. Menchik, 1985, The Effect of Social Securityon Lifetime Wealth Accumulation and Bequests, Economica, vol.52,421-434.
[10]Darby Michael,1979, The Effects of Social Security on Incomeand the Capital Stock Washington, D.C.: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1]Diamond Peter A. and Jerry A. Hausman, 1984, IndividualRetirement and Savings Behavior,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vol.23, 81-114.
[12] Edwards Sebastian, 1995, Why Are Saving Rates So DifferentAcross Countrie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WorkingPaper No. 5097 (Cambridge, Mas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Research, April).
[13]Feldstein, M.1974, Social security, induced retirement, and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2:905-926.
[14]Feldstein, M,1980,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Securityand Saving,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vol. 14, no. 2(October),225-244.
[15]Feldstein,M, 1982, Social Security and Private Saving: Repl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0, no.3 (June ), 630-642.
[16]Feldstein,M, 1996, Social Security and Saving: New Time SeriesEvidence, National Tax Journal, vol. 49, no. 2 (June), 151-164.
[17]Graham,J.,1987,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Saving Rates and theLife Cycle Hypothesi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 31, no. 8(December), 1509-1529.
[18]Horioka Charles,1980,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Securityand Saving: A Comparison of the Barro and Feldstein Estimate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vol. 14, no. 2 (October), 238-244.
[19]Hubbard, G, Jonathan Skinner, and Stephen Zeldes, 1995, Precautionary Saving and Social Insurance, 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 CIII, 360-399.
[20]Koskela Errki and Matti Viren, 1983, Social Security andHousehold Saving in an International Cross Section,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vol. 73, no. 1 (March), 212-217.
[21]Korlicoff, L,1979, Social security and equilibrium capital intensit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2:233-253.
[22]Kotlikoff,L,1987, Justifying public provision of social security.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674-89.
[23]Leimer and Lesnoy, 1982, Social security and private saving: newtime-series evide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0:606-629.
[24]Lesnoy and Leimer,1985, Social Security and Private Saving:Theory and Historical Evidence. Social Security Bulletin, 14-30.
[25]Munnell Alicia,1974, The Impact of Social Security on PersonalSavings, National Tax Journal, vol. 27,no. 4 (December), 553-567.
[26]Samwick, A.,1998, New evidence on pensions, social security, andthe timing of retirement,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vol.70:207-236.
[27]赵卫华.当代中国居民消费分化的社会性分析[C].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4.
Social Security and Private Savings: A Review of the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Yang Tianyu,Wang Xiaoting
(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economic literature on social security, most Western scholars share the view that social security would decrease savings. In theory, social security would both increase and decrease savings. However, empirical analyses may reveal whether the net effect is positive or negative. The finding indicates that there exist certain theoretic errors in the time-series analysis, the cross-country analysis is not robust due to the method and savings habit, but the cross-section analysis is relatively successful. Though the cross-section analysis has its limitation, most researches offer evidence for the net effect of social security decreasing peoples savings.
Keyword: social security; consumption; savings
(责任编辑:张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