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应加强人文教育

2009-05-21王耀臣聂凌燕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高职院校

王耀臣 聂凌燕

摘要:当前的高职教育普遍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文章主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讨论了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协作精神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1-0177-02

创造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培养充满灵性的人是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体现在高职教育中,应是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合二为一。但长期以来,中国的职业教育给自己的定位仅仅是“饭碗教育”。注重可操作训练,忽视人文文化和情感的熏陶。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人文学课程受到挤压,课程越来越少,人文课程的开设,除了“两课”外几乎是空白。过弱的文化熏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主义倾向,过强的共性要求,将高职学生向“工具人”方向培养。高职教育的这种“工具意识”,导致高职学生信仰缺失,理想迷茫,行为不雅,好走极端,缺乏诚信,关系失和,意志品质差,心理障碍多。近几年来,虽然社会呼吁高职院校应加强人文素质的培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也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落到实处的很少,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产品档次的提高,对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劳动者不仅要有扎实牢固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人文素质。

一、社会发展对高级应用型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社会越发展,技术水平越高,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就越高。

(一)协作精神、团队意识

协作精神、团队意识是人文精神的突出表现。柏杨曾这样描述中国人:一个人是条龙,两个人是个熊,三个人是条虫。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可见,中国人的协作精神是有欠缺的。然而在当今的工业化社会中,这种协作精神却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社会,一方面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各技术工种之间的合作却越来越紧密。高职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较之普通高等院校更应强调集体协作精神,团队意识。

(二)敬业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公民职业道德、敬业精神面临新的挑战,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职业观念、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纪律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工作流程就像一部复杂的大机器,每一个工作环节犹如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如果一个部件不能正常运转,整个机器都将受到影响。尤其是当前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浮躁的心理,更有必要大力提倡敬业精神,认真的态度。而且,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生存竞争日益激烈,无过硬业务素质者,必将被社会淘汰而“下岗”。敬业精神是时代的呼唤、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自我生存的需要。

(三)乐业

当前的高职教育给人的感觉仅仅只是一种谋生教育,是饭碗教育。高职教育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市场需要都不过是为了学生将来能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只是学生谋生的手段。但高职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既要保证其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又要珍视其个性,发挥其潜能,促进其个体价值的实现。“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实现个人的幸福,使学生从自己的工作中体味生活、工作的乐趣。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产过程中许多烦琐程序越来越被机器取代,对于具体操作的人来说工艺越来越简单——趋向“傻瓜化”。这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更加强烈的敬业精神。因为现代工业的许多操作,对工人而言,非不能,而是不为也。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技术要求越来越精确,越来越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高精尖的人才,专门从事科研;一是“傻瓜型”的人才,即单纯的技术操作者。要求这类“傻瓜型”的人才,技术熟练精湛。熟练精湛的技艺,2~3年的学校教育不可能实现,需要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长时间磨炼——熟能生巧。但是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外面的世界很丰富很精彩,而生产过程却是枯燥乏味。一个人长时间从事一种简单枯燥的重复劳动,不仅需要坚强的意志、崇高的敬业精神,更需要从简单、重复、枯燥乏味的劳动中,体味出快乐和美感。这就是梁启超所说的“乐业”。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这需要劳动者要有更高的心理调适能力。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应加强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要能从单调乏味的工作中体味到工作的快乐,使枯燥乏味的工作生活情趣盎然。

二、加强人文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科学发展趋向综合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现代科学出现了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一方面,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对人的学习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由过去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培养提高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科学的高度综合,又使得各门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交叉,共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高职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的、高素质的人才。高职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要把专业学习和全面提高人文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缺乏起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仅会影响日常的文化交流,而且,必将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人的思维方式机械呆板,缺乏后劲。

(二)社会需要“全人”

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优越的生活环境,从而也带来了极大的诱惑力。人们受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教会人“如何生存”的本领,即人怎样生活,怎样生活得更好。缺乏“为何而生”的教育,导致了许多人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所以,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却降低了。不少高职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追求和人生观,沉迷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与享受中。他们对人的崇高感情的培养颇为淡薄,人品人格失落,人被异化。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开创人类新生活的同时,也把人类带进了一个越来越狭小的生活空间。如电视、游戏、电脑等等,很多学生宁愿独自守着这些机器而不愿与人交流,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及其他公益性活动。部分学生人格发展失衡。高职教学囿于职业和专业的限制,而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学生虽有自己的专业,但大多没有自己的理想,或者即便有理想,却又找不到支撑自己去实现理想的信念和价值。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成人”教育,把失落的“人”找回来,构建人的精神家园。只有这样,高职学生“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爱因斯坦语)使他们在万变不息的世界上闯荡时,有一种内在的资源,以适应社会需求。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培养必须通过完整的教育来实现。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科学教育为主向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转变,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整体。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的高职教育除了不断加强科学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把长期受到忽视、贬斥的人文教育提到它应有的地位上来。

参考文献

[1]胡宇彬.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3,(5).

[2]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善之.人性的优点[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耀臣(1962- ),男,山东海阳人,供职于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聂凌燕(1966- ),女,山东海阳人,供职于潍坊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高职院校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