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白鹳村家家筑鸟巢
2009-05-20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白鹳是德国的国鸟,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曾说,“白鹳栖息地,必定是优美、祥和的地方。”在德国北部湿地保护区,就有这样一个住着白鹳的村落,那里人鸟和睦共处,被人们称为“白鹳村”。
家家屋顶建白鹳窝
从柏林往西疾驶,穿过一望无际的水乡平原,两个小时后,《环球时报》记者就来到了“白鹳村”———吕赫斯岱特。吕赫斯岱特的意思是“休息的场所”,几百年来先后为几大贵族的领地。
走进村子,一眼望去,家家屋顶上都有白鹳鸟巢。有个鸟巢还建在圆形的小教堂顶上,成为当地的标志。还有一些鸟巢建在木桩上。白鹳巢都是当地村民用旧马车、旧汽车轮箍、破箩筐等加上树枝条等编成的。记者发现村里的白鹳一点也不怕人,它们时而在空中飞翔,时而飞下来大摇大摆地走在街道上。
当地白鹳保护专家告诉记者,很多白鹳4月中旬回到吕赫斯岱特,而且是成双成对的。每年大约有40对白鹳夫妇来到这里。而30年前仅有7对。一到这里,它们开始在巢里生蛋孵化。不久后,小白鹳诞生。每年9月,他们又分东西两路,经东欧或法国、西班牙等地,飞往非洲。这里的湿地人烟稀少,工业化程度不高,正好适合喜欢捕食蛇、蛙和小昆虫的白鹳生存。
消灭蝗虫立大功
“白鹳村”还有一家白鹳博物馆。这里展出有100多种鹳鸟。博物馆的解说员介绍,很久以前,白鹳和黑鹳都栖息在幽谷密林之中。后来黑鹳继续留在远离人间的树林里,而白鹳却转移到广阔的湿地生态环境。白鹳来到人居住的环境后,很快获得人类的好感。中世纪时,当地出现蝗虫灾害,鹳群也随后来到了布满蝗虫的农田,1个月后,蝗虫几乎都被消灭了。白鹳作为灭蝗能手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被看成是“带来幸福的鸟”、吉祥的象征,是专门来拜访交好运的人的。当地人对记者说,谁能吸引白鹳在自家的屋顶上“建巢”,谁就会走运。
当地的老人常说,“婴儿都是鹳鸟送来的”。记者看到,这些白鹳的确很爱护后代。冷了,会让“孩子们”躲在翅膀下面避寒;太阳一出来,白鹳妈妈又会把它们衔到草地上晒太阳。为了避免孩子抢食物,“父母”常要把它们分隔开来。
白鹳在民间受到无限爱戴,这还引起德国政府的关注。二战后,德国政府把白鹳定为“国鸟”。
村里人经营“白鹳经济”
在村子里闲逛,记者还发现,每家每户的门口墙上,还都挂有一块块房屋形状的棕色木板。原来,这是当地每户人家的“白鹳记录牌”。主要内容是白鹳来这户农家鸟巢每年的数量,产下几个孩子等等。当地村民还自发成立了一个白鹳俱乐部,每周进行“白鹳交流会”。村里每年还有盛大的白鹳节。
由于保护白鹳,当地无法发展重工业。不过,当地村民并不忧虑。一位叫马库斯的村民建了一家“白鹳旅店”。他告诉记者,他们每年定期与欧盟签约,保证绝不干扰鸟巢,换来欧盟的补助款。记者看到,很多从世界各地来的旅客,在马库斯的旅店外晒着春日午后的温暖阳光,欣赏庭院木桩上的白鹳一家。这时,正好白鹳爸爸飞回家,准备与配偶换班照顾幼鸟。
据村长介绍,当地人口中超过一半的人都在经营“白鹳经济”,例如白鹳旅社、白鹳餐厅等。可以说是白鹳养活了当地村民。有意思的是,为了让世界各地的白鹳迷看到白鹳村的白鹳情况。他们还在白鹳窝旁架起了摄像机,日夜转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