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考历史命题的特点与教学启示
2009-05-19徐明
徐 明
一、试题呈现的特点
1.创设新情境。
以丰富的史料为试题情境,转变历史试题的考查功能,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课本出”。试题功能的变化:由引导学生对课本的关注转向对课标的关注;由记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考查转向对历史信息的理解和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由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总的来说概括为:①史料的多样性;②突出对材料信息释读、提炼、理解与应)等能力的考查;③关注新课标等。
2.新课程理念与学科特色相结合。
以往的历史试题,重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复述、再认等能力)”和“运用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历史研究能力的考查,导致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历史研究方法、意识和能力普遍薄弱,造成了中学历史教学与大学教学相脱节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生历史研究能力的提高。而2008年高考试题历史学科凸显了新课程理念与学科特色相结合。
3.凸显人文性。
试题重视运用鲜活的情景材料,典雅清新。2008年的高考试卷在试题设计方面,过渡性、方向性非常明显。选择题中情境题的材料涉及报纸评论、学者观点、生活场景、历史图片等,非选择题更是选用容量巨大的图表资料、文献资料摘录等。试卷中几乎没有对教材内容直接发问的试题。试题都需要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学科知识,进行一定的思考后才能回答。这使得广大师生惊呼“变化太大”。在人人惊呼“变化太大”的背后,体现了高考以情境题为主的特点。
4.体现了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性功能。
(1)对学生思想和情感、态度的考查成为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历史学科高考命题凸显出了将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视为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充分考虑和渗透对学生世界观的引导,增强学生对历史规律的感悟和对历史情感的体验。
(2)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关键词来设问,要求考生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的试题是实现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径。
二、历史命题的趋向
1.高考历史命题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高考历史命题“眼中有学生”,以尊重学生的实际基础和促进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为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了传统命题中那种以命题人的意志和思维为中心的做法。
试题立足于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发展需求。试题减少了指定必答题的数目,适当增加了选做题的数目,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试题内容具有开放性:试题内容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宽泛、开放史实的不同理解和开放性认识,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试题立足于学生的差异实际,呈现出层次性的特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差异性发展的需求。
2.高考历史命题以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中心。
(1)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高考历史命题将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视为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充分考虑和渗透对学生世界观的引导,增强学生对历史规律的感悟和对历史情感的体验。
(2)在考查的内容上坚持基础性和现实性。主要体现在高考历史命题着重选择那些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内容为背景材料,选用那些对所有学生都公平、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最基本的史实进行考查。
三、教学启示与对策
1.要加强教学研究,构建科研的平台,以推进新课程下的教学改革。
2.要增强研究的意识,提高专业研究能力,争做研究型的教师,努力构建新课程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衔接的平台。
3.要多读书,掌握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新课程下高考历史试题正朝着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三新”方向发展,试题在不断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照片、大事年表、史学新观点等来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和诠释历史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命题的立意仍是能力,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没有对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时段特征的把握,就不可能构建起能力的“殿堂”。
因此,依据课标,夯实基础,准确把握主干知识,才能构建培养能力的知识体系,学生才能从容应对高考。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新一轮的高三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才能高效、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