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切除与消痣灵注射治疗口腔粘液腺囊肿的对比研究

2009-05-19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09年12期

金 星

【摘要】 目的:对比研究手术切除与消痣灵注射两种方法治疗口腔粘液腺囊肿的效果。方法:将79例患者按照随机加个人选择分成两组,手术切除组49例,消痣灵注射组30例,治疗后随访3个月比较其疗效。结果:手术切除组治愈+有效率为97. 96%,消痣灵注射组治愈+有效率为96. 67 % ,两种方法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结论:两种方法疗效相近,但采用消痣灵注射制剂注射治疗操作简便快捷,减少了手术前器械准备,减轻了患者畏惧感,痛苦相对小,术后也不会出现手术切除引起的疤痕和外形改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 口腔粘液囊肿;手术切除;消痣灵;

【中图分类号】 R739.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06-01

粘液腺囊肿是由于创伤造成粘液腺导管损伤致使粘液储留而形成的囊性病变,好发于下唇内侧,舌尖、舌腹、口底等部位亦可发生。囊肿表面仅覆盖一层粘膜,故呈半透明、浅蓝色水疱。一般为绿豆大小,质软,被咬破后流出透明粘液,破裂处愈合后,又被粘液充满再次形成囊肿。[1]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硬化剂注射、微波凝固、液氮冷冻以及激光烧灼等。各种方法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在一般基层医院,由于受设备条件的限制,最实用简便的治疗方法首选手术切除及硬化注射治疗。自2005年以来,我对这两种方法的疗效以及优缺点进行了研究比较,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口腔粘液腺囊肿患者79例。其中男42例,女37例;年龄8-46岁,以15-20岁居多;病变部位在下唇61例、舌腹18例,以下唇部最多见;病程1月至2年;囊肿大小一般为2-5mm左右。将79名患者按照随机加个人选择的原则分为2组,即手术切除组49例,消痣灵注射组30例。

1.2 治疗方法手术切除组:消毒后用2%利多卡因行囊肿周围浸润麻醉,显效后在囊肿表面做纵向切口切开粘膜,用小弯剪刀顺囊壁表面锐性分离囊肿,然后将突出于手术创面的腺体一并摘除,对位缝合[2]。消痣灵注射组:消毒后用5号针头沿囊肿基底部刺入囊腔,将囊液尽可能抽尽后,向囊腔内注入消痣灵0. 2ml -0. 5ml,使囊腔充盈,治疗完毕。[3] 2组患者均嘱其一月复诊一次,一共复诊3次。

1.3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无复发;有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但有外形改变等可察觉变化;无效—症状及体征仅有轻微改变或无改变,治疗后复发。

1.4 分析方法 2组治疗效果采用X2统计学检验分析方法。

2 结果

手术切除治疗口腔粘液腺囊肿,据患者主诉及临床观察,术后麻醉失效后创口疼痛水肿明显,唇部外形改变,二到三天后水肿开始减退,1周拆线后创口轻度糜烂,2周后复查,粘膜基本回复正常,但粘膜下触摸有疤痕硬结,3到4周后硬结基本消失。消痣灵注射组注射后局部组织轻度水肿、疼痛,全身无不良反应,1周后可注射部位触及一中等硬度小结,光滑,无明显压痛。2到3周后注射部位基本和周围粘膜无明显差别。三个月后总结两种方法治疗口腔粘液囊肿的疗效比较见表1,手术切除组治愈+有效率为97. 96%,消痣灵注射组治愈+有效率为96. 67 % ,两种方法的效果无显著差异性( P> 0.05)。

3 讨论

对于粘液腺囊肿,目前我院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仍为手术切除,然而手术创伤较大,术中或术后伤口出血较多,需缝合处理,患者易形成恐惧心理,影响术中配合;手术对医生的手法要求较高,如切除不净极易复发,囊肿若较大,术后疤痕形成易导致唇外形改变,术后疼痛影响患者进食及语言。消痔灵注射液是根据祖国医学“酸可收敛涩可固脱”的理论,以五倍子提取的蹂酸和白矾提取的硫酸铝钾为主要成分制成。蹂酸具有较强的收敛性,能使组织蛋白凝固,微血管收缩而达到止血目的。并对各种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该制剂是理想的硬化剂。经囊腔注射消痣灵注射液后,可使囊腔组织纤维化,囊腔闭锁致囊肿缩小或消失[5]其操作简便快捷,减少了手术前器械准备、手术切除、缝合等过程,减轻了患者畏惧感,痛苦相对小,术后也不会出现手术切除引起的疤痕和外形改变,可以算是一种临床上较理想并值得我们今后大力推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309-310

[2] 胡 征.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2,12(4):353-354

[3] 张丽芳.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3)

[4] 郑承宏.消痔灵治疗涎腺粘液腺囊肿40例疗效观察.浙江实用医学,2005,10

[5] 张小恒,邹敬才.消痣灵注射治疗血管瘤的疗效观察.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