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印度儿童新娘的抗争
2009-05-17叶圣琳
叶圣琳
十多岁,本该是无忧无虑、花一般的年纪,但在印度一些偏远村庄,女孩到了这个年纪就可能被迫出嫁,由此开始儿童新娘的悲惨命运。
童婚习俗
在每年5月的结婚旺季中,印度数百个地方都在举行大型的儿童集体婚礼。许多父母在为10岁左右的儿女张罗婚礼的时候,有的新娘甚至还在吃奶。
这种婚礼和正常婚姻一样,经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最后举行正式结婚仪式。婚礼也和成年人的婚礼一样,3、4岁的孩童穿戴整齐,戴着项链和手镯,在大人指点下,绕“圣火”3圈。
尚不会走路的婴儿便放在金属制的大托盘里,完成各种婚礼仪式。按照习俗,幼女婚后仍住在娘家,11、12岁后去夫家,此后的命运就由夫家决定。
她们干着与年龄不相符的家务,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经常遭夫家指责和打骂。有的十几岁就做母亲。守寡的少妇不许改嫁,要穿最粗劣的衣服,不准参加任何娱乐活动。
这种童婚习俗严重地阻碍了印度社会的进步。印度政府1929年就通过了禁止童婚法,但未奏效。1978年印度政府把男女婚龄分别提高到21岁、18岁,但在许多地区,特别是山区部族,童婚仍很盛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童婚的廉价,而且童婚是印度教经典所提倡的。令人深省的是,印度现行政策及经济发展并不能帮助农村女性及贫穷女性摆脱童婚。
“我现在该上学,而不是嫁人”
瑞卡·卡琳迪现年12岁,来自印度西孟加拉邦一个偏远村庄。她家收入微薄,只有一间小屋,家徒四壁,家里没电、没水也没有卫生间。
卡琳迪依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当地机构资助才得以上学。然而随着年级升高,学费见涨,她给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和当地其他家庭一样,对卡琳迪父母而言,早早将女儿嫁出去可能是最佳选择。于是她母亲梅纳卡在去年9月,也就是卡琳迪12岁时宣布了这一决定。
与其他女孩不同,上学期间学到的儿童权利、受教育权利和早婚危害等知识对卡琳迪影响颇深,加上她目睹11岁就出嫁的姐姐约斯纳的4个孩子接连夭折,在姐姐和老师的鼓励下,卡琳娜决定奋起抗争。
“姐姐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个教训”,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4月26日援引卡琳迪的话说,“我明确告诉父亲,我现在该上学,而不是嫁人。”
父亲贾格迪什-卡琳迪勃然大怒,一度不让她进食喝水,母亲梅纳卡也站在父亲一边。孤立无援的卡琳迪只能向好友和老师阿尔琼·拉马尼克求助。拉马尼克花了一个月时间说服卡琳迪的父母让女儿完成学业,且在她18岁成人前不逼她嫁人。
卡琳迪终于通过勇气、坚持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反儿童新娘运动
卡琳迪的故事并没有就此划上句号,她决定用亲身经验鼓励更多女孩奋起抗争。
卡琳迪的故事被登上印度各大报纸头版,在全国广为流传。她俨然已成为印度反对儿童新娘运动的领军人物。她还受邀和印度首位女总统普拉蒂巴-帕蒂尔会面。
另外,凭借清晰的语言表述能力,卡琳迪加入了印度《新光》周刊编辑委员会,为同病相怜的女孩提供支持。她今年3月份还向6000名卷烟工人发表讲话,呼吁他们不要抛弃女儿,不要在她们未成年时就让她们嫁人。
“如果其他村庄的女孩面临同样困境,我会亲自去告诉她的父母,她年纪太小,不适宜结婚,应该继续学业”,卡琳迪说。
先前执意让女儿出嫁的父亲贾格迪什如今态度也出现巨大转变,为女儿的事迹感到骄傲。
“我很高兴看到她和印度总统会面”,贾格迪什说,“同时我也绝对支持她继续学业。”
卡琳迪眼下正专注学业,向着成为老师的理想迈进。卡琳迪的言行极大地鼓舞了附近村落的同龄女孩,她们也纷纷站起来为自己的命运抗争。
当地政府官员罗森吉特·孔杜说:“自从得知卡琳迪的故事后,她居住的村庄和附近村庄再没有出现过儿童新娘,这让人深受鼓舞。”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今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印度20岁至24岁的女性中约有45%在未满18岁时成婚。而且受童婚影响的不仅是16~17岁的青春期少女,还有大批14-15岁甚至年龄更小的女孩。
英国《柳叶刀》杂志3月刊登一则研究称,儿童新娘怀孕时易发并发症,死亡率也更高,同时她们产下的婴儿通常身体虚弱。
不仅如此,“童婚女性也更易进行三次以上的生育,生产两个孩子的间隔不到两年、多次意外怀孕、终止妊娠及绝育的可能性也更高”,研究人员这样写道。
儿童基金会驻德里的发言人萨拉-克罗说,卡琳迪的经历将帮助人们打破固有观念。
“卡琳迪这样的女孩代表一支重要的变革力量”,克罗说,“她就像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却异军突起,用勇气和坚强反抗社会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