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博弈
2009-05-16郑东阳
郑东阳
12月初,投资农业股的中国股民度过了一个幸福的周末,利好消息悄然而至。
1日下午2时许,号称“转基因水稻第一股”的丰乐种业突然涌入大批买单,最终收盘大涨7.37%,而奥瑞金种业、登海种业等其他“农业股”也有不同程度的涨幅。这些上市公司与中国最顶尖的几所农业研究机构有着亲密的合作关系。
年末炒农业在A股市场确有其传统,但今年却注入了战略性行情的味道。
敏感的大陆财经媒体发现,市场如此“积极”的反应或许和当日“悄悄”出现在“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上的3个项目有关。隶属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的“中国生物安全网”此前鲜有更新,但这次在该清单上,备受争议的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的共计三个品种现身末三位。
由于转基因农作物一直备受争议,全球尚无一个国家允许以转基因作物为主粮,因此中国官方的决策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国家。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积极的评价认为,中国的土地上种上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水稻,可能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农民收入,还可以在国际贸易上充分发挥作用。也有环保组织质疑,转基因水稻的食品安全性尚不明确,对生态平衡也造成潜在的影响,拿十几亿中国人做试验过于鲁莽。还有舆论质疑官方为尚有争议的科学研究背书,程序上存在太多瑕疵,信息不够公开,未能满足公众知情权。
虽然从获得生物安全证书到商业化量产还有一段漫长的时间,但是一旦那一天到来,转基因大米可能瞬间占领中国人的餐桌。
悄然发放生产安全证书
转基因水稻获得安全认证,对这一天的到来,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和他的团队已经盼了很久。多年前,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初步完成对转抗虫基因水稻技术的研究,但因备受争议,这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种的安全证书历经10年申报才最终获批。
2009年11月,业内人士纷纷对某些媒体透露,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作物已经通过国家的审核批准,商业化生产已是箭在弦上。
11月14日,北京中国科技馆内,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主办的“转基因进入寻常百姓家”主题教育活动上,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主要研究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向大陆媒体宣布: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即将面市。
12月1日,国家农业部的一个会议结束。官方没有公布会议内容,与会者也三缄其口,但股民做出了强烈反应。直到此时,“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才被大陆媒体广泛关注,虽然这份清单于10月22日就已经上网。
不过,对这份清单的“悄悄上线”,有舆论提出了质疑。在接受大陆财经媒体《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中国有关负责人称“这份名单早就公布了,之前并没有水稻和玉米,(水稻和玉米)是后来加上去的。而且,(水稻和玉米)证书有效期与其他品种也不一样,这很奇怪”。
根据清单,其他项目的证书有效期均为2009年9月19日至2014年9月19日。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种转抗虫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杂交种“B{汕优63”由华中农业大学申报,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由中国农科院申报,安全证书的有放期均为2009年8月17日至2014年8月17日。
“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峰在接受《凤凰周刊》记者采访时称,官方批准安全证书的程序上存在很多瑕疵。他提出7--系列质疑,包括:何时获得批准,哪些人参与了决策,为何不公开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专家名单,环境与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是否参与讨论,是否会咨询其他利益相关者,科学数据为何迟迟不公开,等等。方立峰认为,这么重大的决策,公众的知情权却无法得到保障,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而对这一质疑,截至记者发稿时(12月11日),无论是农业部还是华中农业大学,都未做出公开回应。
13亿人一起吃螃蟹?
对于未来即将出现在十几亿中国人餐桌上的转基因水稻的安全等问题,舆论和环保组织自然更是给出一如既往的质疑。
主要研发者张启发院士一直婉拒媒体采访,不过,其所在单位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向前来咨询的各路记者发送了回复邮件。邮件中称,相对于传统水稻品种,农业部向该校发放的转基因水稻品种有以下优点:可降低8成杀虫剂用量,降低农药对田间益虫的影响,维持稻田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节省投入成本,减少劳动强度,避免由此造成的人体中毒、中暑风险;减少农药残留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
该实验室称,2003年到2004年开展的生产性试验中,农民试种结果很好地支持了上述结论。在其他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农户平均每季使用农药不到1次,而种植普通水稻的农户平均每季使用农药3.7次:种植转基因水稻的稻田,每公顷使用农药的量是普通稻田的八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植入基因的“Bt汕优63”的产量比同一品种的非转基因水稻高9%。
为其背书的还有农业部。农业部在接受大陆媒体咨询时称,证书的批准经过了严格的安全评价,经过严格的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等5个阶段。“是我国转基因技术研究取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为商业化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也做出回应。该组织主席Clice James博士在2009年12月4日出版的《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周报》上撰文指出,改良转基因作物能够用更少的资源,尤其是水和氮,显著提高粮食、饲料和纤维的产量。中国批准第一种主要粮食作物Bt水稻的举动,可能为世界上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公共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起到独特的加速作用,而这种合作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目标——为本国和全世界人民生产更多的粮食。
就在股市反弹、媒体热炒“转基因作物商业种植”时,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针锋相对地公布了一份报告,名为《中国转基因水稻对健康和环境的风险》。这份报告由“绿色和平”在英国的两位科学顾问苏·迈耶博士和珍妮考特博士完成。该报告认为,中国农业部为转基因水稻打通商业化的大门,等于将中国的农业。国民健康与粮食主权三个方面都置于巨大风险之下。
方立峰进一步解释:“中国有多种珍贵的野生稻种,转基因水稻可能通过花粉传播而污染传统的水稻品种,对于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其次,就长期人体健康而言,转基因水稻的食品安全性尚不明确。同时,转基因水稻更因涉及多项国外专利而对国家的粮食主权埋下定时炸弹。”
而对环境和农业经济方面,该报告认为,将会出现令人头疼的杂草稻、野生稻遗传资源遭受转基因的污染等负面影响。当然,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转基因作物更加脆弱,并不能很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支持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的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研究员贾士荣不认可这种说法。他说:“我们有环境安全报告,而且,批准时,中国采取慎重态度,一个省一个省地批,确保转基因水稻品种不外流。”
而“绿色和平”网站上披露,他们曾于2005年发现湖北省存在种植转基因水稻的情况,而这种转基因水稻正是来自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及其所领导的实验室研发的Bt63。最近农业部官方网站上公布的已批准的转基因水稻品种之一正是Bt63。
1999年,中国进行了转基因棉花的商业化种植之后,没有再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作物进入商业种植。而“绿色和平”组织与官方科研机构争论的另外一个焦点也在此。
“刚开始,转基因抗虫棉在抗虫、增长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几年下来,棉花产量并没有大幅度提高,抗虫的预期效应也在打折扣,我们希望不要重蹈覆辙。”方立峰称。
方的这个观点得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的认可,“一代不如一代的转基因抗虫棉说明无论是借助转基因,还是借助剧毒农药控制害虫,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
虽然也遭受到“绿色和平”等环保组织的质疑,但相比转基因水稻方面的热议,转基因玉米方面争议较小。有分析称,玉米有望成为中国率先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因为,按照中国目前规模化生猪养殖场集中度的提升进度来看,如果5年内中国未提高玉米亩产,那么中国很可能将成为玉米进口大国。
谁是最大受益者?
与质疑审批程序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相比,谁将成为转基因作物的最大受益者更成为各方争议的焦点。
“绿色和平”称,美国的经验表明,种植转基因作物,受益最大的不是国家和农民,而是科学家和生物公司。转基因技术具有专利权,科学家和生物公司掌握着专利,将获取巨大的商业利益。
以全球转基因农业的巨头美国孟山都公司为例,在200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总种植-面积有90%以上为孟山都的产品。现在全球只有一种转基因大豆品种,就是美国孟山都公司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市场上所有的转基因作物都是受到专利保护的,这意味着农民要对种子付出专利费用,而且不能自留种子,需要每年向种子公司购买种子。
“这种种子要比常规种子贵3-5倍。”方立峰称。
大陆《南方周末》12月初的报道也质疑了“科学家是否会在商业化中获得利益”。“绿色和平”组织中国项目官员施鹏翔接受采访时称:“那些科学家们说要打造中国自己的孟山都。从转基因棉花的例子来看,他们要是变成了‘中国的孟山都,一样会垄断种子,他们和农民的关系与孟山都和农民的关系没有差别。而且,中国的状况会比孟山都更坏。因为国外的大公司是用自己的钱研发的,而我们用的是国家的钱,研发出来的产品却被科学家垄断。最后,公众的钱,变成了私人的利益。”
该报道还质疑,大力呼吁转基因水稻的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季煜,其夫人是转基因科学家贾士荣所在的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又同时在贾士荣任董事的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任职。“不过,黄季煜说,他的大部分支持转基因的文章写于1999年至2001年,而他的夫人是2001年才参与那家公司。‘绿色和平为了反对转基因水稻,在东拼西凑一些所谓证据,非常可笑。”
在该报道之后,黄季煜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请求。
此外,“绿色和平”还担心,中国主粮安全会受到威胁。
大陆媒体早前有报道称,自2000年《种子法》颁布之后,中国种业开始了市场化进程。国外公司凭借其先进的科技、雄厚的资金、丰富的国际市场运作经验大举进军中国种子市场,不到10年已控制了中国高端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因此,为了避免重蹈阿根廷和巴西在转基因大豆上完全依赖美国技术的覆辙,未来中国政府会不会放开外资转基因玉米和水稻种子或培育技术进入中国,成为关键。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吴孔明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也表示:“有很多组织希望中国跨出这一步。这背后有政治势力,有大的利益集团,方方面面在影响它。因此,这本来只是一个科学问题,却发展成高度紧张的局面,令国家决策层都在关注它。”
虽然农业部称,获得生物安全证书并不意味着马上开始商业化种植,该转基因水稻和玉米获得安全证书后,还要通过品种审定并获得种子生产和经营许可证,方可进入商业化生产应用,但是中国主流农业上市公司已经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中国农科院此前已将转基因玉米专利转让给一家名为奥瑞金的中国上市公司,即前述于12月初股价大涨的奥瑞金种业。由于转基因玉米是一种饲料产品,并非人类食品,争议相对较小,预计将比转基因水稻更先在中国上市。
而奥瑞金种业董事长韩庚辰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称:“我们已计划推出其他一些转基因品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尚未开始开发的一些品种,若所有程序进展顺利,我们希望能在2011或2012年将这些品种投入商用。”
不过除了“绿色和平”组织外,中国科学家几乎集体选择了沉默,多数农业科学家不肯对转基因水稻进行评价。“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掌握话语权的专家说了算,‘绿色和平组织对抗转基因食品的战争,有着类似堂吉诃德的勇敢。”早前的报道中,有大陆媒体如此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