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代人
2009-05-14王鼎钧
王鼎钧
入城问俗
若要问别人能为你做什么,先要想你能为别人做什么。
一个年轻人由乡下来到台北,向人问路,常遭白眼。起初,他不明白是什么缘故,后来他发现城里人问路要先说一句:“谢谢你。”再问:“到武昌街二段朝哪儿走?”才容易得到答案,不像在乡下问路,可以在得到答案以后再道谢。
另一个由乡下来的年轻人,到街角的小店里借打电话,朋友对他说:“你在走进小店的大门之前,就把两块钱拿在手里,高高举起,让老板看清楚,知道你一定付费,而且付出两元。这样,老板就会笑嘻嘻地把电话推过来。”
从前的人卖牛肉面,把肉埋在面下。现在则把肉放在面上,让顾客第一眼看见牛肉。如果你要求别人合办一件事情,不要开口就说:“你帮我一个忙好不好?”那是我们祖父常用的语汇。到了你我这一代,你得首先告诉对方,如果他参与,可以得到什么利益。下一步,再说明他得付出什么。在美国电影里面,一个人邀集帮手时,第一句话是:“喂,想赚五十块钱吗?”别以为那是天方夜谭,那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模式。
半本心理学
头脑要冷静,心肠要热烈。
大车祸现场死伤枕藉,死者不是血污满面,就是浑身污泥,景象非常狼狈、凄惨。这时,一个衣衫陈旧的工人,带着崭新的毛巾来为尸体擦拭整容,犹如对活人一样轻柔。这名工人的举动使现场的工作人员一致静下来,注目了好一会儿。大家眼看着这个工人行善之后满眶泪水,不跟任何人交谈,低着头走开。
消息由现场传到办公室,大家对这个行善的工人赞叹不已。有一个读过半本心理学的人插进来说:“我们对那工人的行为不必惊奇,也用不着佩服,他之所以这样做必定有他自己的理由。他在心理上有这样做的必要,他已经得到满足。”经过这一番提醒,每个人都想起自己看过的半本心理学,承认这个问题没有再继续探索答案的必要,对那个工人也不必再付出敬意。
现代人都有一点心理学常识,看过解释人类行为动机的一些小册子。这些小册子的确能帮助我们了解同类,但是也往往使人看不出屈原的行为到底有什么可敬,冯道的行为到底有什么可耻,满纸“刺激”、“反应”、“平衡”、“适应”,不见价值判断。人们对“苦行”早已失去尊敬,因为皮毛心理学说“他有自虐狂”。“忠”是美德,可是皮毛心理学对“忠”的解释,无论忠于诸侯、忠于国家,或忠于帮会都适用。
现代人一般对善行的感动和对恶行的激动远不及古人。这决非仅仅因为他们忙碌,而是他们的“认知系统”起了重大的变化。他们把善和恶当作了同一货色两种不同的包装。这是“半本心理学”惹的祸!
心物之间
最理想的生活是精神物质两全其美。
从前的君子们重精神、轻物质,现代人则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生活,大家都这么说。
你仔细观察一下,现代的“君子”们仍然把“精神”看得很重,他们相信物质可以变成精神。内心的宁静十分重要,得到宁静的方法之一是银行里有相当数量的存款。恋爱是一种精神生活,讲究气氛,晚上如果请女朋友吃上等牛排,“气氛”比吃快餐更要“罗曼蒂克”一些。
现代人抛弃了“精神”吗?也许他们只是“发现”了物质而陷入迷津。
有一位企业家表情严肃,工作紧张。朋友劝他把人际关系弄得软化一点,例如经常称赞别人。他说:“我没有时间称赞别人。”
他的朋友徐徐地说:“成功的人物,往往只喜欢听人家的称赞。”企业家斩钉截铁地说:“我也没有时间听别人称赞。”
身为工业齿轮的人难免像机器一样机械,缺乏潇洒。就是他每个周六都听歌剧,每个周日都上教堂,使人觉得那也不过是齿轮在转动。按照日程表赴约的人不会“乘兴而来,兴尽而返”,闹钟连接定时开关的人不会“不知东方之既白”。
某君子做了“工业齿轮”之后,每年绝对忘不了女朋友的生日,他祝贺的方式则是寄一张支票——只有支票,连“生日快乐”都不写,他认为支票当然能使人快乐,无须废话;可是,女朋友要听见“废话”才快乐,支票倒是可有可无。结果,他在寄出第×张支票时遭到退回拒收,那位小姐听了另一个男人的“废话”,变成别人的未婚妻。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本可相得益彰,但若陷入物质的迷津,就找不到精神了。
入境
“物我合一”的境界生于将“物”人化,不是将“人”物化。
古人以“桑梓”代表故乡,以“乔梓”代表父子,以“椿萱”代表父母,以“棠棣”代表兄弟,以兰草、桂树代表子孙,可见古人对他生存的环境如何亲切,他们能够把周围的事物伦理化,人跟环境调和一致。
现代人则不然,他们放眼皆是陌生的事物,对这些事物的秩序来不及作满意的解释。古人看见比目鱼想起夫妇爱情,今人看见热带鱼能想起什么?古人看见圆扇想起团圆别离,今人看见冷气机能想起什么?古人看见野草想起小人,今人看见高尔夫球场上的草坪能想起什么?古人夜半听见秋虫的鸣声想起纺织,今人夜半听见货柜大卡车的喇叭响又能想起什么?今人天天坐电梯,看霓虹灯,看喷气飞机的白烟、摩天大楼的顶尖,但是看不出这些对他的生命产生什么比附的意义。
现代人感到寂寞孤独,这未尝不是一个原因。也许要等到他能够非常具象地感到电梯、霓虹灯、冷气机都是他的同类,他才会舒适。可是现代社会的事物变动太快,也许在那一天来到之前,电梯、霓虹灯、冷气机先不见了!倘若不幸如此,环境将永远是如此陌生。
王鼎钧
入城问俗
若要问别人能为你做什么,先要想你能为别人做什么。
一个年轻人由乡下来到台北,向人问路,常遭白眼。起初,他不明白是什么缘故,后来他发现城里人问路要先说一句:“谢谢你。”再问:“到武昌街二段朝哪儿走?”才容易得到答案,不像在乡下问路,可以在得到答案以后再道谢。
另一个由乡下来的年轻人,到街角的小店里借打电话,朋友对他说:“你在走进小店的大门之前,就把两块钱拿在手里,高高举起,让老板看清楚,知道你一定付费,而且付出两元。这样,老板就会笑嘻嘻地把电话推过来。”
从前的人卖牛肉面,把肉埋在面下。现在则把肉放在面上,让顾客第一眼看见牛肉。如果你要求别人合办一件事情,不要开口就说:“你帮我一个忙好不好?”那是我们祖父常用的语汇。到了你我这一代,你得首先告诉对方,如果他参与,可以得到什么利益。下一步,再说明他得付出什么。在美国电影里面,一个人邀集帮手时,第一句话是:“喂,想赚五十块钱吗?”别以为那是天方夜谭,那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模式。
半本心理学
头脑要冷静,心肠要热烈。
大车祸现场死伤枕藉,死者不是血污满面,就是浑身污泥,景象非常狼狈、凄惨。这时,一个衣衫陈旧的工人,带着崭新的毛巾来为尸体擦拭整容,犹如对活人一样轻柔。这名工人的举动使现场的工作人员一致静下来,注目了好一会儿。大家眼看着这个工人行善之后满眶泪水,不跟任何人交谈,低着头走开。
消息由现场传到办公室,大家对这个行善的工人赞叹不已。有一个读过半本心理学的人插进来说:“我们对那工人的行为不必惊奇,也用不着佩服,他之所以这样做必定有他自己的理由。他在心理上有这样做的必要,他已经得到满足。”经过这一番提醒,每个人都想起自己看过的半本心理学,承认这个问题没有再继续探索答案的必要,对那个工人也不必再付出敬意。
现代人都有一点心理学常识,看过解释人类行为动机的一些小册子。这些小册子的确能帮助我们了解同类,但是也往往使人看不出屈原的行为到底有什么可敬,冯道的行为到底有什么可耻,满纸“刺激”、“反应”、“平衡”、“适应”,不见价值判断。人们对“苦行”早已失去尊敬,因为皮毛心理学说“他有自虐狂”。“忠”是美德,可是皮毛心理学对“忠”的解释,无论忠于诸侯、忠于国家,或忠于帮会都适用。
现代人一般对善行的感动和对恶行的激动远不及古人。这决非仅仅因为他们忙碌,而是他们的“认知系统”起了重大的变化。他们把善和恶当作了同一货色两种不同的包装。这是“半本心理学”惹的祸!
心物之間
最理想的生活是精神物质两全其美。
从前的君子们重精神、轻物质,现代人则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生活,大家都这么说。
你仔细观察一下,现代的“君子”们仍然把“精神”看得很重,他们相信物质可以变成精神。内心的宁静十分重要,得到宁静的方法之一是银行里有相当数量的存款。恋爱是一种精神生活,讲究气氛,晚上如果请女朋友吃上等牛排,“气氛”比吃快餐更要“罗曼蒂克”一些。
现代人抛弃了“精神”吗?也许他们只是“发现”了物质而陷入迷津。
有一位企业家表情严肃,工作紧张。朋友劝他把人际关系弄得软化一点,例如经常称赞别人。他说:“我没有时间称赞别人。”
他的朋友徐徐地说:“成功的人物,往往只喜欢听人家的称赞。”企业家斩钉截铁地说:“我也没有时间听别人称赞。”
身为工业齿轮的人难免像机器一样机械,缺乏潇洒。就是他每个周六都听歌剧,每个周日都上教堂,使人觉得那也不过是齿轮在转动。按照日程表赴约的人不会“乘兴而来,兴尽而返”,闹钟连接定时开关的人不会“不知东方之既白”。
某君子做了“工业齿轮”之后,每年绝对忘不了女朋友的生日,他祝贺的方式则是寄一张支票——只有支票,连“生日快乐”都不写,他认为支票当然能使人快乐,无须废话;可是,女朋友要听见“废话”才快乐,支票倒是可有可无。结果,他在寄出第×张支票时遭到退回拒收,那位小姐听了另一个男人的“废话”,变成别人的未婚妻。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本可相得益彰,但若陷入物质的迷津,就找不到精神了。
入境
“物我合一”的境界生于将“物”人化,不是将“人”物化。
古人以“桑梓”代表故乡,以“乔梓”代表父子,以“椿萱”代表父母,以“棠棣”代表兄弟,以兰草、桂树代表子孙,可见古人对他生存的环境如何亲切,他们能够把周围的事物伦理化,人跟环境调和一致。
现代人则不然,他们放眼皆是陌生的事物,对这些事物的秩序来不及作满意的解释。古人看见比目鱼想起夫妇爱情,今人看见热带鱼能想起什么?古人看见圆扇想起团圆别离,今人看见冷气机能想起什么?古人看见野草想起小人,今人看见高尔夫球场上的草坪能想起什么?古人夜半听见秋虫的鸣声想起纺织,今人夜半听见货柜大卡车的喇叭响又能想起什么?今人天天坐电梯,看霓虹灯,看喷气飞机的白烟、摩天大楼的顶尖,但是看不出这些对他的生命产生什么比附的意义。
现代人感到寂寞孤独,这未尝不是一个原因。也许要等到他能够非常具象地感到电梯、霓虹灯、冷气机都是他的同类,他才会舒适。可是现代社会的事物变动太快,也许在那一天来到之前,电梯、霓虹灯、冷气机先不见了!倘若不幸如此,环境将永远是如此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