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家与王孙草
2009-05-14林清玄
林清玄
唐代有两位孤儿。我最佩服,一位是玄奘法师,一位是茶圣陆羽。
玄奘法师到西方取经,这实在是千古的盛事,(唐代)西域的路是多么难行。他过了一百三十八个国家,携回佛教经论六百五十七部,他的坚强、勇毅、智慧、胸襟,一想到就会令人脊椎骨挺直,有一种巨视来俯瞰中国的文明与气派。
陆羽则是写《茶经》的雅士,他自幼在寺庙与茶结缘,然后自己采茶、制茶煮茶,从茶叶中发现新天地,他既不做官。也不营谋生活的作物,一生都在茶与诗中度过,他的《茶经》完整地给中国茶艺一个深刻的美感结构。喝茶的时候想到陆羽在小小的茶叶中,思维到生活的内涵,就使我们有一种微观,在细小的茶叶里却展出不凡的美感觉受。
玄奘与陆羽都是孤儿。孤儿乃是人生最坏的出发点,但是,我常常想,这最坏也许就是最好。
陆羽从小被弃于江边,容貌又丑,又有口吃,或者是这样,使他对生命的美感有强烈的感受,没有人传授,就泡出最好喝的茶,放牛的时候用竹片在牛背上写诗,与朋友能真诚相交,这都是强烈的美感追求。在任何最平凡的事物中体验美感,恐怕也是富贵子弟不能理解的吧!
生于贫贱,或生为孤儿,是人生的最底层,这个底层对凡夫俗子是甚可哀痛的,但有志远才高的人,或美感强烈的孩子,这却是最好的出发。
为了深入体验获得美感,孤儿陆羽把我国茶叶产地分成五大区,山南、淮南、浙西、浙东、剑南,对同一地区不同地点的茶,都品评其质地,并下了课刻的评语,这对饮茶的历史是划时代的创举。
为了知道茶味,陆羽完全地了解粗茶、散茶、末茶、饼茶的制作方法,他曾亲手造茶,采茶,光是茶饼就要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手续,对茶研究的深入可知。为了对茶的境界有更多的体会。陆羽也研究了水,他把水分成山水、江水、井水三个类型,把天下的水分为二十个等级,他品评过的水,西到商州(现在陕西省的商县),南到柳州(广西柳州),北到后州的淮水发源地(豫西桐柏山区),遍及长江中下游。甚至,他也品味了瀑布和雪水。最后,陆羽留下一个对水质精辟的见解,他说:“夫茶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恭善烹洁器,全其功也。”这位孤儿出身的陆羽。不只使饮茶从生活提升了美感,也使得一向为少数人专属的品茶艺术,成为普及的、人人都能体会的平民艺术。在史传上。陆羽是“聪俊多能”,是“学赡辞逸,诙谐纵辨”,是“有文学,多意思”,是“耻一物不尽其妙,茶术尤著”。
作为野人家的子弟,陆羽却研究了被称为“王孙草”的茶,“分其原,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今天我们对喝茶有一些体验,实在应该感念他。
皇甫冉写的《这陆鸿渐栖霞寺采茶》一诗:
采茶非采篆,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陆羽是一位每次上山采茶,都不仅令人“怀念”,甚至令人“相思”的人。不只是他煎的茶,也是他的人格特质,对于从人生底层出发的老百姓,陆羽是很好的启发,有时喝茶之际,想到陆羽,都像听到遥远的时代传来的磬声。香茗还在千峰,烟霞横于无边的天际。
(水中荷摘自《平常茶非常道》河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