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

2009-05-14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14期
关键词:法国人好莱坞法治

新书推荐

《中国法治30年:1978~2008》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65元

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从“人治”走向法治,从法制走向法治、走向依法治国的30年。总结30年法治建设的中国道路,是一部观察和研究中国法治的最好方法。

《我的老师高本汉:一位学者的肖像》

[瑞典]马悦然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定价:45元

早在1920年代,高本汉就因其在中国方言和语言史领域开创性的研究工作而蜚声国际,马悦然是高本汉的得意门生,他在这部回忆录里回忆了自已老师的学术生涯。

《重读张爱玲》

陈子善

上海书店出版社

定价:28元

本书汇集了李欧梵、刘绍鸣、夏志清等名字关于张爱玲的文章,对张迷来讲,虽显得常谈,但依然有其阅读价值。

《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

徐贲

新星出版社

定价:36元

全球化和民族认同是一个经常议论的话题,作者关注公共文化的核心问题——社会生活的公共性,不仅涉及直接可见的生活现象,更触及背后的制度分析和批判。

《小崔说事(1)》

崔永元

新星出版社

定价:25元

纸张版的《小崔说事》,同样鲜活立体,把那些幽默又深刻的谈话,化为永不消失的记录。

流徙的影像

金师子

相信很多影迷对欧洲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区别都能说上几句,从某些方面来说,对这一区别的了解是鉴别影迷身份的一项聊胜于无的标准。

上世纪20年代,作为电影发祥地的法国,好莱坞电影的强势入侵让电影人表现出一副抵御外侮的气派,以德吕克为代表的“印象派”电影就想凭借“纯艺术”拯救法国电影。此后欧洲的很多次电影运动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与好莱坞对抗的意味,比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德国新电影运动,更不用说直接和好莱坞技术主义唱反调的道格玛95运动了。

但正是在法国,一直被看成“艺术电影”运动的“新浪潮”电影运动中,很多导演都对好莱坞充满感激,并且不乏向好莱坞电影的致敬之作,戈达尔和特吕弗都对美国的B级影片充满热情。《射杀钢琴师》无疑鲜明地带着好莱坞电影的特点,而梅尔维尔的犯罪片对此更是毫不讳言。转眼看一下德国,身为新电影四杰之一的文德斯,对公路题材的痴迷程度甚至超过了很多好莱坞导演,好莱坞公路片的影响不言自明。

从另一方面讲,很多电影流派都发轫于欧洲,好莱坞却不擅长这一套,但从不缺乏这些流派的技巧和气质,《公民凯恩》的摄影和布景处处都显示表现主义的魅力。黑色电影自欧洲诞生后,在美国倒成了一个至今都很有生命力的影片类型,比如科恩兄弟的《缺席的男人》,就是在向经典黑色电影致敬。所以二者并不是一直处于对抗状态。

好莱坞对欧洲导演的吸引力主要来自强大的资金支持和更好的技术条件,但好莱坞强势的制片人制度也让他们心存顾虑。但反过来说,好莱坞很大程度上是借助成熟的制片人制度崛起的。

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堪称杰作,这是一部导演主导的影片,它对电影语言的拓展意义非凡,但票房却是一败涂地,还惹火了传媒大亨威廉-赫斯特,威尔斯从此辗转欧洲,再也拍不了大制作了。

让-卢普•布盖的《好莱坞:欧洲电影人之梦》一书值得看看。这本书主要是讲欧洲电影和好莱坞融合的一面,讲了几代欧洲电影人到好莱坞发展的情形。作为一个法国人,布盖没有以电影发祥地的子民自居,当然更没有向好莱坞献媚。

不过说来也怪,作者对在好莱坞的法国人讲的不多,干脆把法国的那章节叫“好莱坞没有法国人吗?”不说吕克•贝松的成功,看看路易•马勒就不应该怀疑法国人的生存能力。马勒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到好莱坞还能保持拍片水准的欧洲导演之一,在法国他可以拍出《通往绞刑架的电梯》,到好莱坞也可以拍出《大西洋城》。

欧洲电影和好莱坞的关系之所以有趣,是因为二者微妙地相互影响着。欧洲电影人丰富了好莱坞电影艺术之外,还不断地反哺着欧洲电影。一直觉得《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最能代表这种现象,很值得玩味。

作为法国人的特吕弗要学习的东西其实是好莱坞的,而学习的对象却是一个从欧洲到好莱坞去的导演,因为希区柯克是个有着美国国籍的英国人,虽然加入了美国籍,但他也一直保留着英国国籍。也许,我们还需要另一本书,专门讲讲到好莱坞去的欧洲导演是怎么反过来影响欧洲电影的。但如果想要了解欧洲影人在好莱坞的作为,这本书足够了。`

猜你喜欢

法国人好莱坞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好莱坞灵异跑车之谜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黄背心”在法国人气走低
CRAZY RICH ASIANS
法国人吃得差又懒得动
怎样打造好莱坞大片
哈哈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