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博导遭“折”谈趣

2009-05-14王乾荣

杂文选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博导申请者麻雀

王乾荣

今天,“不折腾”成为全国从上到下的共识。其实无论什么时候,折腾总不是好事情、好现象,这是常识。只是,咱们过去折腾惯了,不觉得那是折腾。而认为是干革命。反思起来,过去咱们以“革命”之名,而行折腾之实者,不胜枚举。大的方面,不说了。就说折腾小小的飞禽麻雀吧,可真是笑林一绝,闹得沸反盈天,一直到为麻雀“平反”,才算告一段落。

也不说麻雀了,过去了;说人吧,而且是今天之人。今天,折腾远未有穷期。我说的此人,乃是大名鼎鼎的柳鸣九。

柳鸣九,集学者、作家、翻译家于一身,著有《法国文学史》三大卷,翻译、编选法国大文豪雨果、莫泊桑、萨特等作品多部,为国内法国文化、法国文学研究权威,是巴黎大学正式选定的博士论文专题研究对象。我不识其人,但读过他不少译著,心怀敬佩。且看,柳鸣九是如何因“博导”问题而被折腾的——

柳鸣九念书之时,咱们没有博士制度,他也就不可能当一个博士。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他因学问出色,与前辈大师李健吾、罗大冈,并列于法国文学“硕导”,人称“三贤”,不论资排辈,美得很。

八十年代初,博士制兴起,他属于“小字辈”,不是研究员,当不了“博导”,无话可说。

而当时高级学者奇缺,有关方面权且“通融”,放宽尺度,副研究员也可当“博导”了,堪称开明。可这位柳老兄,自恃才高,著述甚丰,愣是不申请,死等着人家聘他。孰料,所有副研申请者“批发”被聘,惟独落下他这个自作聪明的狂妄家伙。

第二年,柳鸣九升“正研”,眼看跻身于“博导”乃是顺理成章之事,哪料教育部却出新规,“正研”当“博导”,也需审批。他就不敢再矜持啦——屁颠屁颠儿申报吧!孰料,所有申请者统统顺利过关,就他这个“学术成果最多最硬”的笨蛋,被拒诸门外。而给他吃闭门羹的评委,有一半并不是研究外国文学的学者。荒诞?荒了又怎么样?

九十年代初,二次审批“博导”。为了一顶颇有“含金量”的辉煌“帽子”,柳鸣九忍气吞声屈尊申报,又被否了——他说他宁愿相信,自己没晋升,是因为这一次“很强调政治标准”。

过了三年,不能脱俗的柳先生,像范进那样,硬要“中”这个“举”,继续顽强申报“博导”。真是天欲绝柳——他所在的社科院断然规定,“博导”华年不得超过六十岁。至此,六十岁刚过三个月的柳教授,虽然“耳顺”了,他的“博导”华彩路,却最终被堵死了!

一肚子“二人转”的赵本山,春风得意荣任大教授了;满腹经纶的柳鸣九,却在“博导”山下凄然长叹,苦苦盘旋。

我不知道,这一番番。一趟趟,如战斗,如游戏,是不是对一个学术成就斐然的学者的无情“折腾”?但是我想问一句:这可是对他的爱护吗?

有趣的是,六十岁出头的柳鸣九,“老”而退休之后,却有不少矢志研究法国文学的青年,慕名报考他的博士研究生。柳老头又倔了,说庙堂没发给他“营业执照”,不干!他心凉了。

不管副教授,还是正教授,带出合格博士就是好博导——这符合邓小平的逻辑。宁要六十岁的草包,不要六十岁零一天的饱学之士——这是谁的理论,我不知道,只觉得,它正是很多才俊遭“折”的堂皇根据之一。柳教授担不了育博大任,就当一个被折腾的研究标本吧,那肯定比他做“博导”对社会更有裨益。

猜你喜欢

博导申请者麻雀
发“福”字
画与理
日本的难民申请人数激增
赴美签证申请者或需提交社交媒体个人信息
2017年会计名家培养工程入选人员名单发布
德国接纳难民人数逾欧盟总接纳量的一半
燕子和麻雀
我的博导梦
麻雀与红襟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