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鲁斯在《看不见的人》中人物塑造的功能

2009-05-13黄佳佳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埃里森拉尔夫

摘 要:本文重点探讨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中对于借用布鲁斯音乐进行人物刻画的技巧。埃里森十分熟悉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他从把他的艺术创作局限于任何一种狭窄的类别。为了使笔下的人物形象更为真实,他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艺术技巧,这些技巧都与布鲁斯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着重从主人公及两位次要人物吉姆·布拉德和玛丽·兰姆的刻画上对此进行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拉尔夫·埃里森 《看不见的人》 布鲁斯音乐 人物刻画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于1952年首次问世到目前已经在文学界引起各种各样的评论,被称作二战以后美国文坛最为有名的小说之一,批评家们都给出了相应的肯定和褒奖,尤其对于其中布鲁斯音乐元素的渗透更是给与了高度的评价。作者凭借其音乐科班出生的优势,给小说添加了很多布鲁斯音乐的元素,无论是直接或间接的布鲁斯歌曲插入,还是小说如同布鲁斯般的音乐篇章结构,又或者是布鲁斯一般行云流水的语言都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音乐上,布鲁斯是指一种在“蓝调”(将主调上的第3、5、7级音降半音)基础上的口头和乐器音乐形式,旋律的进行以和弦为基础,以I、IV、V级的3个和弦为主要和弦配伴奏,12小节为一模式反复。这种音乐形式发源于美国南方腹地的非洲奴隶部落,从灵歌、颂歌、劳动号子、呼告和吟唱等音乐形式发展而来。非裔美国人创造这种艺术形式用来表达他们的忧伤,烦恼和对爱情的呼吁。作为非裔美国文化一种典型性特征,布鲁斯同时也成为了研究非裔美国文学的一种原始基础和文化源泉。我们发现,埃里森先生在《看不见的人》一书中讲布鲁斯音乐与人物刻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物刻画风格。

事实上,布鲁斯音乐本身就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音乐形式,它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比方说穷迫的生活、种族主义、工作环境、感情生活等这些方面。甚至我们可以说布鲁斯音乐就是一种反应人们对于生活和命运的一种态度,或者说是一种感性的表达,所以也就成为我们去了解一个人品性和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作者就恰好抓住了布鲁斯音乐这样的一种感性和直观的形式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向读者展现出一个个性格分明的人物。而他使用布鲁斯音乐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方式,有时他让人物吟唱布鲁斯歌曲来激荡自己的灵魂;有时他让人物听到布鲁斯旋律而回想起故乡的亲人及自己的名族血脉;有时他还加入一些与布鲁斯音乐相关的音乐性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情感。英国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其《小说面面观》一书中提出:“我们可以将人物分为扁平的和圆形的两种。”扁平人物又称类型人物,“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创造出来的。”这些人物的性格可以用忠诚、奸猾、粗鲁、勇敢等词语概括,同时这种性格始终保持不变,如《吝啬鬼》中的阿巴贡,《西游记》中的沙和尚。而圆形人物是扁平人物的复杂化和丰富化,圆形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性格内容的多侧面性;第二,性格内容构成因素的多层次性;第三,人物性格的发展性,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性格变化。性格的丰富性是圆形人物具有永久魅力的最主要原因。在《看不见的人》中我们发现作者在塑造人物时也顾及到了主次人物(或者说扁平和圆形人物)的区分,对于小说的主人公,作者不惜大量的笔墨去描绘去刻画他的性格变化,使其在读者面前变得栩栩如生,立体感十足;而对于小说的一些次要人物,作者却仅仅做一般性的描写,只让我们看到他性格的某一个侧面,而这些侧面,由于布鲁斯音乐的加入却让我们印象非常之深刻。本文将从主次人物的研究上分别展示埃里森先生对于通过布鲁斯音乐塑造人物的非常之举。

一、布鲁斯——奏响无名主人公成长的乐章

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无名无姓的黑人青年,他“北上寻梦经历了从南方到北方,从黑暗到光明,从隐形到现形,从无知到觉醒的艰辛成长历程。黑人音乐在主人公的耳边吹响了觉醒的号角,在他的不断成长和成熟的人生历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位年轻人对于布鲁斯的态度就等同于他对于其美国黑人身份的态度,或者说他对于布鲁斯的接受也就代表着他对其黑人身份和文化传统的接受。他对于布鲁斯的态度转变体现了他心理成长和成熟的历程。

在主人公的少年时期,由于白人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他对于自己的黑人身份完全没有认识,相反用白人的价值观念及“美国梦”来鞭策和塑造自己。那时候在他眼里黑人文化传统不值一提,而黑人音乐布鲁斯更是让他感到深深的自卑和羞耻,“黑人粗犷的歌声让他感到“粗俗”和“难为情”,就好像听到动物悲戚的叫声”。可是他的努力并没有换来白人对他的肯定,反而被黑人校长以莫须有的罪名逐出了学校。

来到纽约以后,主人公发现自己对那个原本令自己看不起的家乡产生了莫名的却又是深深的眷恋,惠特斯特劳吟唱的忧伤的布鲁斯歌曲把他带回了孩提时代,使他意识到“你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这些令人回忆的东西”。他也开始懂得回忆带给他的温暖了,虽然这些回忆并不一定就是黑人文化传统,但是最起码他已经开始想念这些他曾经摒弃的东西了。而当他发现黑人校长的阴谋后,觉得自己仿佛布鲁斯歌谣里那只被人拔得一毛不剩的知更鸟。这是主人公在公交车上听到别人哼唱知更鸟的歌曲引发的联想,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候,他深深感觉到了这首知更鸟歌曲给身处异乡的他的安慰和力量。我们也从这个细节上发现这时主人公对于布鲁斯的态度已经渐渐发生了改变,黑人音乐所具有的亲和力让他受伤的心灵得到了最有效的治疗。而“这种对黑人音乐的亲和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因为作为黑人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音乐是“历史的隐喻”,认同黑人音乐就意味着承认并尊重黑人的历史”。

从那次遭遇以后主人公似乎一直都生活在困顿中,但是每当他遭遇生活的坎坷他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的布鲁斯,仿佛只有通过布鲁斯他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这也正是主人公一步步觉醒的过程。他终于在一次次的蜕变中领悟到了他的黑人性带给他的骄傲,同时也感受到了布鲁斯所蕴藏的无穷的力量、价值和独特的魅力。加入“兄弟会”后,他的演讲才能被人发掘,他也逐渐在一次次的公共演讲中获得自信,然而,生活的打击还是接踵而至,先是被组织调离重要的岗位,接着他的黑人挚友们一个个离他而去,尤其是他最为欣赏的黑人领袖克利夫顿无辜被白人警察开枪打死,在参加托德·克利夫顿的葬礼时,黑人们齐声高唱《千万人逝去了》让主人公彻底的震撼了,在沸腾的歌声中,他感到了他的黑人民族情结在心底里蔓延开去,那嘹亮的歌声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失去的领袖无限的悲恸和伤感,更是唤醒了主人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自豪感,那“一种深沉的感情震撼了人群”,悲壮而高亢的歌声“所触及的感情比起任何抗议或宗教来都要深沉”。“主人公用心欣赏、谛听黑人独具韵味的歌声,实际上是在谛听他和黑人们灵魂深处的声音,别具一格的歌词和旋律激发了他和其他黑人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兄弟情谊”。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主人公经历了万千磨难之后终于寻回自己的身份和黑人性的喜悦,并且这样的一种精神家园的回归不得不归功于主人公对于布鲁斯的认同和接受。因此,我们可以说,是布鲁斯歌曲让我们的主人公找到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并且走向人格的完整和成熟。

二、布鲁斯——唱出众小人物的个性亮点

在《看不见的人》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小人物。尽管埃里森先生对于这些小人物并没有花太多的笔墨进行塑造,但是他们每个人鲜明的个性依然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本文中我们选择了两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吉姆·布拉德和玛丽·兰姆来进行研究。

(一)吉姆·布拉德

吉姆·布拉德是一个佃农、纺纱工、黑人圣歌和“布鲁斯”歌手。在小说刚开始时他是一个被所有人看不起的小人物,他居然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中亵渎了自己的亲身女儿,并致使其怀孕。这样的不伦之举招致了他身边所有人的摒弃,不管是黑人白人,大家都对他嗤之以鼻,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主人公。但是,随着情节的一步步推进和作者对吉姆的进一步描写,我们渐渐发现这个看似不负责任的父亲其实也有其值得同情的一面,而且对他的憎恨也慢慢地转向一种怜悯。读者这种感情的转变与拉尔夫先生的塑造手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通过吉姆和白人校长的聊天,我们发现这个黑人农民其实是个非常勤劳并且很关爱他家人的人。作为“布鲁斯”歌手,他和其他一些黑人经常会被主人公所在的大学邀请去进行表演。尽管在主人公的眼里,他们粗俗不堪的歌声足以让同为黑人的他颜面丧尽,但是吉姆却并不把它当作一种耻辱,他反倒以能被邀请去大学里演唱自己民族的歌曲而感到特别的骄傲和自豪。

在接下来的聊天中,吉姆还不经意地说起了自己的初恋,那是在一个小船上,他和他的爱人躺在甲板上,听着附近的船只里传来悠扬的布鲁斯,他充满感慨地回忆着当时的情景:“当那些船只靠拢时我会把她叫醒,然后和她一起聆听那美妙的音乐,我静静地躺在那聆听着,聆听着,直至那些船只渐渐地离我们远去,远去……”从这些舒缓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吉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个道德沦丧的人是绝对感觉不到生活的美好的。所以在这些文字里我们对吉姆开始有了好感,也开始去了解那件耻辱事背后的缘由。家境的穷酸,住房的拥挤和天气的严寒其实也是间接导致这样一件耻辱之事发生的重要原因。事情发生后吉姆追悔不已,经常在夜间通过一遍遍吟唱布鲁斯来洗刷心头的忧伤:“有一天夜里”,他“开始唱起歌来……我也不知道唱的什么歌……我只知道末了我在唱‘布鲁斯……我一边唱着‘布鲁斯,一边认定了一个事实:我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是“布鲁斯”给予了吉姆力量。面对妻子拿着猎枪的追赶,他勇敢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中,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主动承担了一切责任,并努力通过更为辛勤的劳作来换取妻子和女儿的谅解。看到这里,读者不禁深深地同情起这个男人了,而我们对于这样一个人物的认可都是通过作者独具匠心手法,即将人物刻画与布鲁斯音乐相联系而产生的结果。这也是埃里森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一遍遍的歌曲中,一次次的对于黑人音乐的提及中,我们眼前的吉姆的形象逐渐变得鲜明,他的个性如明珠般深深印在了我们的心上。

(二)玛丽·兰姆

事实上,玛丽·兰姆,这个哈莱姆区有名的黑人好大妈的名字本身就是来自于著名的布鲁斯歌手Lonnie Johnson 的一首《她是我的玛丽》歌曲。在这首歌中,歌手把玛丽当成他的灵魂伴侣,他的安慰天使和精神支柱,每次他被生活的困难所打倒时玛丽都会陪在他身边,给他安慰和力量。这样的一种情愫与《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对玛丽的感觉具有惊人的相似。对于主人公来说,玛丽就是他人生的指路人,在他最狼狈最失落的时候,是玛丽收留了他,并告诉他一定不能颓废消沉,要有生活的目标。玛丽也是一位爱好唱歌的黑人,在主人公暂住在她家里时,经常会被玛丽清脆而宁静的歌声打动,那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忧伤曲调勾起了主人公对南方无限的眷恋和思念之情,同时也让他不由地想起自己的黑人血统和民族情结。

我们第一次见到玛丽是在第12章,“她是一个胖胖的黑人妇女,是个嗓子沙哑的女低音”。这个细微的描写为玛丽的唱歌爱好埋下了伏笔。住进玛丽家里以后,我们又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将玛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她对于教育的尊重,对于黑人青年的期待,对于她的民族和人民的热爱。对于他来说,玛丽不仅是朋友,是黑人母亲的化身,而且是一种坚定地、熟悉的力量,使他勇于直面自己痛苦的过去和前途未卜的未来。当主人公困惑于自己的身份并为自己的将来担忧时他听到了隔壁传来的玛丽的歌声,“她的声音清亮而淡定,虽然她吟唱的那首《回到布鲁斯》是一首惆怅的歌曲。我躺着,任由那歌声如潮水般的涌向我,带给我一种平静的感激之情。”这首布鲁斯歌曲讲的是一个人在困境中奋斗的故事。虽然歌曲主题是忧伤的,但是玛丽却用一种愉悦的方式吟唱着。就像她本人,虽然住在一个格格不入的白人社会之中,受尽人们的冷眼,但她始终乐观积极地面对着这一切,甚至她还总是乐此不疲地无私帮助着身边每一个深陷困境的人。这种宽大博爱的心肠鼓动着我们的主人公,让他也在迷惘中渐渐看清自己的方向。在小说中,每次主人公离开玛丽家出门寻找自己的出路,他总会听到玛丽的歌声,这仿佛是母亲一般的玛丽在用歌声鼓励着他,给他奋斗的勇气和力量。到了小说的末尾第25章,当主人公从暴乱中逃脱四面临敌时,他唯一想到的可以去的地方竟然也是玛丽家,只是他心里知道,他可能再也回不去了,所以最终他只能找到一个地下煤窟作为藏身之所,成为一个真正的“看不见的人”。我们看到,所有关于玛丽的描写,无论从外形到举止到性格,似乎都被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那就是布鲁斯音乐,她本人对黑人音乐的爱好,对于黑人民族的热爱,对于黑人人民的无私帮助使得她的形象在布鲁斯音乐的衬托下显得更为明亮和高大。

三、结语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布鲁斯深深地表达了黑人民族长期而艰辛的奋斗历程和内心最深处的挣扎和呐喊。在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中,我们也看到了布鲁斯影响下的一群黑人苦难的奋斗史,无论是无名无姓的黑人主人公,还是其他的黑人小人物,如吉姆、玛丽等一群人,他们在以白人及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里苦苦地寻觅着自己的梦想,而作者正是借用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对布鲁斯的执着将他们塑造得栩栩如生。这样一种创造性的人物刻画方式不但具有黑人民族的特性,更为之后的美国黑人文学的创造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因此值得我们为之进行深度探究和讨论。

(本文为2008年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级课题《布鲁斯在<看不见的人>中的功能》,课题编号:08K002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梁志健.《看不见的人》中的黑人音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7).

[3][美]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Z].仁绍曾,张德中等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

[4]卢亚林.拉尔夫·埃里森的历史观[M].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

(黄佳佳 湘潭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411201)

猜你喜欢

埃里森拉尔夫
全能箭手埃里森
无敌破坏王2:大闹互联网(下)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期待是他人的,梦想是自己的
期待是他人的,梦想是自己的
一个承诺
一个承诺
等猪会飞的时候
好人还是坏人?
祝福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