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安词爱国主义思想浅析
2009-05-13张淑乐
摘 要:李清照诗文中所流露的爱国主义思想,目前学者们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但对其词中是否也包涵了爱国思想却颇有争议。与其诗文赋相比,李清照虽然坚守词别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使其后期词中同样也流露出了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
关键词:李清照 后期词 爱国主义思想
易安诗文中所流露的爱国主义思想,目前学者们 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但对其词中是否也包涵了爱国思想却颇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她的词只是“表现了低沉消极的时代情绪”(《文学评论》1961年第2期,第76页);有的学者虽不否认其词的爱国主义思想,但仅限于其后期词,认为她早期词作中更多是离情别恨和相思恋情;有的学者则坚持认为李清照前后期作品中都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即使早期她与赵明诚共同收藏金石书画也反映了她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于此问题,笔者比较赞同第二种说法。
南渡前,除了有时不得不与丈夫分离而忍受相思之苦外,李清照的生活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美好的。作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虽然国事危机,但她与普通百姓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从无衣食之忧。作为一个女子她更无须也无权过问国事,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是自己的丈夫。所以其前期词基本上写的都是与丈夫分别后独自一人的寂寞冷清和对丈夫的深深的思念:“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词人思念丈夫却又无从相见,无奈之下借酒浇愁但愁更愁,以至于红颜憔悴,比黄花还瘦。作为一个有着清醒意识、追求自由个性的女子,李清照却无可奈何的被封锁在狭小封闭、百无聊赖的生活圈子里,她用词无比哀怨地抒发了其深深的寂寥之意。读其前期词,我们很难察觉出其中的爱国之意。至于她与丈夫收集金石书画的行为,这也可能仅仅是出于生活乐趣和个人爱好:“于是几案罗列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犬马之上”(《金石录后序》),而大抵在收集时不曾抱家国之念。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可惶居”的逃难生活,国破家亡的惨痛遭遇,使她的身心都受到了严重伤害。“凄凄惨惨戚戚”就是对词人此时心境的最好描述。在那个死寂的深闺里,其精神的压抑几乎到了病态的边缘,使她经常精神恍惚做一些无意识举动:“倚遍栏杆,只是无情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后来,对现实极端失望的女词人就干脆“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而词人就在这借酒浇愁中流露出了但愿终日沉醉的消极情绪,心灵的凄惨使其词作也无可避免地染上了一层抹不去的抑郁情绪。而这也正是后世文人对李清照极不满意的地方:即在应该进行水深火热的抗金战斗时刻,却在那里不停的愁和泪,也因此判定易安后期词里也只是个人消极时精神的流露,而并没有抒发爱国主义思想。
即使到了晚年,李清照也并没有改变其严格的诗词分界主张,谨守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她坚持词这种文学样式只能抒发缠绵悱恻的生活感受和个人情感,诗文则可以表达国家大事、忧国情感等严肃性问题。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在《漱玉集》中读到《乌江》、《咏史》、《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等慷慨激昂、充满爱国情感的诗篇,而她的词却——离愁别恨、伤感凄清,以至于沈谦在《填词杂说》中由衷的称赞她:“极是当行本色”。
但我们在此必须指出的是,这充满“愁和泪”的词,正是李清照作为社会清醒者的可贵标志。这“愁和泪”里,正蕴含着她绵绵深长的故国之思、家国之痛。我们且看她的后期词作《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在这样一个风和日丽、相邀游玩的初春佳节里,词人却忧心忡忡,突兀的提出:“次第岂无风雨?”这几乎是对上文语义的完全翻转,读者至此也随之突然一震:李清照难道真是担心自然的风雨吗?显然不是。作者在此顿挫是有弦外之音的。李清照虽为一女子,但爱国之心却使她始终忧心国事,面对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惨剧,南宋小朝廷却苟安江南荒淫享乐,不思恢复,词人深感忧虑。面对元宵这一传统佳节,词人想到的不是个人的醉生梦死,及时享乐,而是家国之思,是“中州盛日”的往昔场景:“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在个人今昔的变化对比中她抒写了深挚的故国之思和流亡之痛。以至于南宋著名诗人刘辰翁读此词时“为之涕下”、“每闻此词,辄不自堪”,可见其爱国主义思想之感人至深。这种对于故乡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难道仅仅只是个人的“哀伤愁苦”而不是更为积极的因素吗?
而李清照《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则更直接的抒发了其故国之思: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在这漫漫长夜里,词人或因故国之思而难以入睡,或在睡眠中还在思念故乡,认取长安道。而一句“空梦长安”,又包含了词人多少的心酸与无奈。其后词人却转而开始描写美好春色,如酪美酒、酸梅,让人感觉她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但故国的哀痛绵绵深长,又怎么是能够随便就排解掉的呢?在词人这故作轻松的抒写背后,终究藏不住那早已是刻骨铭心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可怜春似人将老”,其颓废心境在我们面前一览无余。
家国之爱是深深蕴藏在个人心里的深厚感情,虽然女词人严格遵守“词别是一家”的观念,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还是在她的词中深深流露了出来。我们知道,李清照是一个主张抗战,热望收复失地的爱国女子,但以赵构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却一味委屈求和,割地赔钱在所不惜,李清照的故国梦似乎离她越来越远,而作为一个封建女子,“论政”已被视为大逆不道,干预政治更是不允许。在这种情况下,李清照也只有借酒浇愁、怅望故乡了,生活的无望与痛苦使她的词作不可避免的充斥了太多的愁和苦。生在这样一个奴性十足、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剧时代,莫说是一个孤身飘零,无依无靠的落难女子了,就是辛弃疾、陆游这样的伟男子,也不免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产生一些饮酒游仙的消极情绪:“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洞歌仙》)。因此清照词中所流露出来的愁苦情绪,不正可视为她故国之思的曲折反映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痛遭遇后,李清照虽然坚持词“别是一家”的主张,但其后期词还是毫无疑问的粘上了爱国主义的影子,流露出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对于一封建社会女子来说,这已经极为不易。
参考文献:
[1]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忆萱.李清照研究论文选·论李清照的爱国主义思想[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辛弃疾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5]平慧善.李清照研究论文集·李清照词再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张淑乐 兰州大学文学院 7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