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庭坚词作中的笛子意象

2009-05-13呼双虎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1期
关键词:黄庭坚笛子意象

摘 要:在我国很早的历史时期,笛曲早已被人们给予了政治、道德或社会的许多重要功能。到宋代,笛子意象更是词人词作中经常采用的音乐意象之一,用在不同的场合和地点,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作用。黄庭坚的词中多次出现了笛子意象。本文就是对黄庭坚词作中的笛子意象作一下简要论述。

关键词:黄庭坚 词 笛子 意象

在我国很早的历史时期,笛曲已被人们给予了政治、道德或社会的许多重要功能。据《风俗通》载:“笛,蓧也。所以涤秽,纳之雅正也。”又《乐书》也有载:“笛之蓧也,可以涤荡邪气出扬正气,……蓋古之造笛,剪云梦之霜筠,法龙吟之异韵,所以涤荡邪气,出扬正气者也,其制可谓善矣。”都说明了以笛声来荡涤邪气出扬正声的教化作用。在后来的不断发展中,笛曲在教育作用和音乐作用两个方面,于“雅俗共赏”中起到了中介作用或协调作用。

笛子的音质,可以嘹亮粗犷,也可以圆润细致;音量可大可小,善变灵活;特别是笛子所吹奏的旋律上有或悠扬宛转,或飘逸抒情,或欢快活泼,或醇厚宽广等多种效果,因此,它经常被广泛的应运于各种乐种,民间歌舞,甚至一些地方戏曲剧种之中,用之或领奏,或伴奏,或吹奏主旋律,或衬托声腔,或插花点缀,或穿插过门等等,发挥多种艺术功能。所以,在词产生之后,很多词人也把笛子作为场景描绘或抒发感情的常见意象而写入词中,黄庭坚就是这众多词人中的一个。

为了便于描述,笔者姑且把黄庭坚词中有笛子意象的词分成几类来分别介绍。

第一类,游赏词。

这类词,大多是作者自己或会同别人一起游玩观赏时所作。如:

《念奴娇·断虹霁雨》词,其词序云:“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侍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减字木兰花·中秋多雨》词,其词序云:“丙子仲秋,奉陪黔阳曹使君伯达玩月,作减字木兰花,兼简施州张使君仲谋。”

《绣带子·小院一枝梅》词,其词序云:“观宽夫园赏梅。”

在这一类词中,作者大多以浪漫的词笔,驰骋瑰丽的想象,以清新曼妙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以悠扬回荡的笛曲来点缀,营造一个高洁而一尘不染的境界,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心绪。例如:

念奴娇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上阕,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词笔和豪迈的诗情,描写了雨过初晴,秋空如洗,彩虹挂天,青山如黛的美丽和月色的怡人、皎美以及词人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下阕,写漫步在张园幽径,面对美酒佳宴,作者思绪万千,蓦地,一丝身世阴影袭上心头,想自己走南闯北,离家万里颠踬一生,但却功业无成,所以难得开怀畅饮。然而作者毕竟是旷达之人,对他来说这又算得了什么?自己平生最爱听的不就是那高亢激昂的旋律吗!所以,词作继而又以临风听笛来宽慰,表现出词人的身处逆境而不颓唐的乐观情绪。特别是词的最后几句说孙郎感遇知音,喷发奇响,在这高亢激越的笛曲中,多少携带并反映了作者胸中的不平和愤懑。这回响不绝的笛声,一下子就把作者那难以言传的感情倾泻而出。这种以声结情的表达,不但抒发了作者情感,而且确实令人神远。

再如:

减字木兰花

中秋多雨,常是尊罍狼藉去。今夜云开,须道姮娥得得来。

不知云外,还有清光同此会。笛在层楼,声彻摩围顶上头。

这首词作于黔州贬所。贬所的中秋常常秋雨绵绵,令人无比的落寞和扫兴!今天晚上却是例外,云彩向四周散开,有点令人望眼欲穿的月亮,终于“得得”而来,岂不令人分外欣喜!依旧是在杯盘狼藉,酒酣耳热之际,词人突发奇想,于是就以浪漫的词笔,欣然描绘了今晚这难得一见高洁和清凉的景象,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一尘不染、超尘脱俗的美好境界。同时,那从层楼中传来的夜笛之声,在今夜这样一个无比清爽宜人的夜色中,更加显得嘹亮荡漾,更加显得高昂缭绕,响彻整个摩围峰巅。这时,因遭受贬谪而给作者在心灵和精神上带来的巨大的创伤和苦闷,仿佛被这嘹亮荡漾、高昂飞扬的笛声抛到九霄云外,从而实现了作者在精神上的自我解脱。

同样是在黔州贬所的词作《绣带子·小院一枝梅》词,以“东邻何事,惊吹怨笛,雪片成堆”等句子,点明所吹奏之曲为哀怨的《梅花落》曲,曲调的吹奏效果颇有些像雪片成堆的凝重,很显然,作者也是借助笛声来倾吐自己遭贬后的凝重和迷茫心绪。

这样看来,这类词所描绘的一般是一个清新的、高洁的和一尘不染的境界,显然这个境界象征着作者自己人格的洁身自好,象征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这种情况下,那飘扬的笛曲之中自然也就携带上了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成为了作者化解胸中不快的一种有效手段。有趣的是,在这类词作中,笛声往往出现在词的结尾,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伴随着萦绕不绝,弥漫于整个天空的笛声,颇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效果,更加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更加映衬出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

第二类,宴会词。

这种类型的词就是创作于宴会场合或祝寿席上。在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场面是很欢乐、很热闹甚至是富丽堂皇的,那么,此时吹奏的笛曲也就首先起到了一种营造欢乐气氛的作用。《瑶台第一层》词中就以“玉龙吟笛,彩风吹笙”描述了西王母寿宴上春光融融、歌舞笙箫的热闹和奢华。

诚然,在多数情况下,这类词中的笛曲除了在营造一种酒宴气氛的同时,更加具有抒发作者内心情感的作用。如:

南乡子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据王暐《道山清话》载:“山谷之在宜州,其年乙酉,即崇年四年也。重九日,登郡城之楼,听边人相语:“今年鏖战取封侯。”因作小词云云……”词作一开始就以诸将和我作了鲜明对比:诸将侃侃而谈,议论立功封侯的希望;而“我”却先是悄然独立,继而又和着笛声倚楼长歌。为什么作者和诸将之间有着如此大的反差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作者已经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深深体味到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和无情,所以在他眼中看来,功名利禄、将相莫不过是一场大梦,一场虚幻而已!既然已经看穿了这个世道,参透了人间世事,那么就只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或在一边冷眼旁观,或沉醉于这美妙的音乐之中,以寻求精神上的自由自在和心灵上的自我解脱。这样,一种超然之情蕴含于不言之中,达到了一种韵外之致。也正是由于借助了笛声和歌声,才创造了一个无比悠长和令人神远的境界,使得这位耿介孤高的词作者的思想感情,一下子由消沉转向了达观,他并不因为处境的拂逆和年事的增高而一味消沉,相反,他倒觉得这清爽的秋光和美酒都与去年无殊,总是那么地令人陶醉!那么地令人狂放不已!为了不辜负这美好的时光,作者以一种未曾泯灭的童子之心插花逗趣,饮酒作乐,可见是何等的豪爽!何等的开朗达观!

鹧鸪天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据《宋史》载:黄鲁直“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章錞,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这样看来,当时作者的内心无疑是积压着被贬的深深愤懑,心情很是沉闷,但从词的表面看来,却是一派热闹和欢乐的场面:以作者眼中看来,酒中自有欢乐,酒中自有天地,所以一定要做到今朝有酒今朝醉!在一阵痛快淋漓地狂饮之后,作者已经是酩酊大醉,走起路来踉踉跄跄,东倒西歪,非但如此,他还对着袅袅风丝横着短笛信口吹奏,头上零零乱乱地插戴着鲜花,歪歪斜斜地倒戴着自己的帽子……这些举动是何等的滑稽!何等的不合时宜!何等的目中无人!甚至何等的狂放!然而,也正是通过这些特别之举,将自己那难以化解的。淤积于胸的满怀心绪得以淋漓的宣泄,就把自己那无可名状的巨大悲哀,通过临风吹送的笛曲,如落雨一般纷纷洒落到这个世界的角角落落。而词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虽然不见“怨愁”等明显的字眼,但是怨愁之情却处处可感,主要原因就在于充分发挥了信口而吹的笛声和手中高举的酒杯的作用。

不言而喻,在宴会场合美酒是所必不可少的,宴会场合的气氛又是极其热烈的。然而此刻作者的感情却又是极其复杂的,也是难以表达清楚的,那么就用笛声和美酒相互结合的方式,来表达作者当时复杂的情感,让读者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自然就有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类,歌妓词。

这类词作可以说是词的传统题材,内容一般是描绘舞女歌妓的美貌和她们的歌舞技艺之高。而笛子作为歌舞音乐的演奏乐器,自然就在奏响音乐中展现舞女的美姿起到了重要作用。如:

采桑子·赠黄中行

宗盟有妓能歌舞,宜醉尊罍。待约新醅,车上危坡尽要推。

西邻三弄争秋月,邀勒春回。个里声催,铁树枝头花也开。

题目是“赠黄中行”,但内容写的是黄中行的一个家妓,她不但能歌善舞,而且擅长吹笛子。那么其吹奏技艺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词中就以“三弄”典故(即《笛曲梅花三弄》)来描述。据《晋书·桓伊传》载:“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王徽之赴诏京师,泊舟清溪侧,……令人谓伊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两人虽然未曾谋面,却通过笛声达到了心灵的交流。很显然,词中就是用此典把黄中行的这位家妓比作善吹笛的桓伊,她的吹奏技艺非常之高,随便吹奏,就达到了一种能够使“铁树开花”的高妙境界。(《续传灯录》卷三十一载:“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如此表达,顿时使一个能歌善舞,吹笛技艺美妙绝伦的美妓形象跃然纸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再如:

西江月

宋玉短墙东畔,桃源落日西斜。浓妆下著绣帘遮,鼓笛相催清夜。

转眄惊翻长袖,低回细踏红靴。舞余犹颤满头花,娇学男儿拜谢。

究竟舞女长相如何?词作化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对“东家之子”的描绘来表达:“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这个典故的运用,把舞女的美貌描写得淋漓尽致。如此美貌的女子,如果能够再精心打扮,于鼓乐、笛乐相伴中回眸送波,舒展长袖,尽情地表现自己柔美的舞姿,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妩媚,将是何等的令人心旷神怡和耳目一新啊!这种情况下,笛鼓所吹奏的乐曲旋律等音乐特性很自然的要和舞蹈的表达和谐地统一起来。试想,笛曲于舞女回眸中骤起,于舞女甩舞长袖时酣畅悠扬,于“低回踏红靴”中顿挫转折,起伏跌宕,于“舞余犹颤满头花”时余音袅袅,该是多么富有乐感和韵味!

不难看出,这时的笛子意象无疑是舞女尽情展示自己的舞蹈才能和美姿的音乐工具。

第四类,闻笛感怀词。

笛声总是很容易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正因为如此,历史上也曾有过“吹笛退兵”的故事:西汉将领李陵在一次战役中为单于精锐的骑兵所围困,因为寡不敌众而无法突围。夜半时分,李陵就让吹笛高手郭超吹起笛子,那感伤悲惨的笛音,连敌方首领听后也禁不住涕泪双流,于是便撤去围兵离去。试想,如果不是那凄惨感伤的笛音勾起匈奴将士的思家感怀情绪,他们怎么能够撤兵呢?

黄庭坚的词作中,也有因闻笛而伤怀的词作。如

南乡子

未报贾船回。三径荒锄菊卧开。想得邻船霜笛罢,沾衣。不为涪翁更为谁。

风力袅萸枝。酒面红鳞惬细吹。莫笑插花和事老,摧颓。却向人间耐盛衰。

因为遭贬就任涪州别驾,所以以“涪翁”自居。这一颇具隐逸色彩的自号,就已经说明了作者在政治上遭受巨大挫折和打击之后的悲伤情怀。而一句“想得邻船霜笛罢”,就是借用了向秀《思旧赋序》中的描述“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廖亮,追思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通过应用向秀经过旧庐时闻邻人笛音,忆起嵇康之死及死前弹琴的模样,不由悲从中来。而今天作者每想起这个故事,那令人思绪万千的笛曲总是回荡萦绕于耳旁,令人突发回忆和感怀,一时间禁不住老泪纵横了。可以说作者这一路走来,已经心力交瘁了,一句“不为涪翁更为谁”道出,这令人怀想万端的笛曲就是专门为我而演奏的,换句话来说就是我此时此刻的心情,也正好可用这荡气回肠的笛曲来表达。然而黄庭坚毕竟是旷达之人,他还是很有能力来化解胸中的不快,能拿得起也能放得下,回归于童子般的天真和烂漫,忘却一切烦恼,勿论是非荣辱,高高举起酒杯,只管惬意地饮酒,尽兴插花游戏!不管表面上多么解脱和逍遥,但从作者内心来说无论如何感伤,而这种感伤情怀却是因听到笛或以回忆起笛声而触发,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闻笛而感怀的。

简言之,笛子在宋人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一种乐器,以之用来载歌载舞,用来实现文人雅兴,用来陶冶性情、抒发感情……这些对于宋人来说应该是颇有心得的。然而,对于我们来说遗憾的是不能够准确而完整地领略宋代词人对笛子音乐的风情,只希望从词中找到些许灵感,以慰遗憾之苦了。

参考文献:

[1][宋]黄庭坚著.豫章黄先生词[M].龙榆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57.

[2]唐圭璋,叶嘉莹等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C].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呼双虎 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一中学 730079)

猜你喜欢

黄庭坚笛子意象
山里有间笛子铺(中)
山里有间笛子铺(上)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白饭、皛饭与毳饭
从棋品看人品
笛子演奏家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