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人力资源管理更新
2009-05-13方妙英
方妙英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更新和提升的策略,力争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落到实处,并对实施此策略要注意的问题加以分析。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人力资源管理更新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目前,不同国家和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解释和理解不尽相同。欧美理论界对企业应当承担什么社会责任有不同的看法,归纳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观点坚持西方传统的自由主义理论,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不欺诈和公平竞争的前提下为企业的所有者或股东谋求最大利润。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Friedrich A. Hayek)和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他们认为“社会责任”是政府的事,而不是企业的事,“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增加利润”。我国有学者也认为利润就是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不适合于企业。
第二种观点认为,企业不应当只对股东的利益负责,还要对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如员工、消费者、经理、供应商等负责,即企业应当在股东与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寻求利益上的平衡。其代表人物是弗吉尼亚大学企业管理教授弗里曼(R. Edward Freeman)和乔治顿大学教授唐纳森(Thomas Donaldson)等人。
第三种观点则不仅要求企业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还要求企业尽力帮助解决与企业无直接关系的社会问题。代表人物是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eter F. Drucker)。他还对企业承担这些社会责任作出了限定,例如不能超越其使命、能力和职权的限度,以避免影响自己的使命。
企业社会责任随着新千年的开始融入更多新的元素,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联合国“全球契约”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遵循“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包括人权、劳工、环境和反贪污四个方面。世界经济论坛则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四个方面:良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标准,主要包括遵守法律、道德准则、商业伦理等;对人的责任,主要包括员工安全、平等就业、反对歧视等;对环境的责任,主要包括保护环境质量,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对社会进步的广义贡献,如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消除社会贫困等。
总结各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
企业社会责任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任何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要使顾客满意,这要求企业持续地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就需要企业拥有一支高满意度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员工对企业是否忠诚取决于企业有无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服务产品。也就是说,企业要创造最大的利润,满足股东的利益,就必须先满足顾客的需求,让顾客满意;要让顾客满意,就必须先让员工满意,这是一个封闭的经营价值链条(见图1)。当然,当股东的利益得到满足时,企业具有盈利能力,股东才会大力地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使社会和公众满意。
从社会责任角度上来看,企业要承担对股东的社会责任,就要主动承担对顾客的社会责任;要承担对顾客的社会责任,就必须主动承担起企业内部员工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承担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是企业承担各种社会责任的前提,也就要求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更新,为企业员工提供必备的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发挥员工的最大效用,使员工安心在企业工作。
培育和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人力资源管理更新策略
(一)企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
1.按规定主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关系来看,现代劳动法关系的理念已经实现了二者从“斗争”向“合作”的转变,保护劳动者利益的终极目的正是“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而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对企业发展来说,是有利的。当企业员工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自觉自愿为本企业尽职出力时,企业自然而然减少了许多“麻烦”,各项管理指标必然有所提升,成本也得到降低。《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这对于减少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纷争,保障双方各尽其责、各得其利,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要主动自觉地按相关规定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劳动者的责任感和技术素质,达到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受益的双赢局面。
2.制定规章制度要合法。为了加强管理,规范管理运作,企业都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内部规章制度,作为法律法规的延伸和具体,实现劳动过程的自治规范。《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1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在制定员工招聘制度、工时休假、职工奖惩等劳动规章制度时一定要合法,不能违反现行法律法规。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2款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这要求企业规章制度制定的行为是民主表决和集体协商的行为,而不再是企业职能部门制定、高层管理表决的过程。
作为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要对其适用的对象进行公示,未经公示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对员工不具有约束力,员工也无所适从。企业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公示,告知劳动者。
3.对员工进行劳动保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要主动改善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避免或降低生产劳动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维持社会稳定。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不安全、不卫生因素,如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将会发生工伤事故。加强劳动安全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
企业应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员工获得职业卫生保护;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企业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员工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对员工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员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
(二)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
1.建立完善的培训系统,提高员工自身素质。企业首先要进行精确的需求分析,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将企业的培训需求与员工的培训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只有当员工为了更好地胜任自己的职位、寻求更多地在企业内部的发展机会而产生培训需求时,组织需求与个人需求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企业应根据员工的层次结构和知识技能的差异搭建不同的培训平台,例如将企业的人才划分为决策层、执行层、操作层三大层次,为他们量身定制不同的培训内容、实施不同的培训形式。
对不同员工要实行不同的培训内容与形式。如企业各部门经理的培训应以企业内训课为主,参加公开课和研讨会为辅。内训课的内容可包括《如何提升管理能力》、《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如何提高个人魅力》等通用性培训,让各部门经理用其品格魅力影响各属部门的员工。同时,也要不定期地让执行层参加社会组织的专用性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而操作层占企业的绝大多数,他们直接影响着企业产品的质量和交期。提高岗位技能和工作责任心,使他们变成企业的思考型员工是培训的主要目标。因此,一般员工的培训主要内容包括流程培训、技能培训和责任心培训三大部分。
2.更新激励体系,对不同员工实行不同的激励方法。要使企业实现效率最大化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可以把个人的努力、业绩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企业在进行激励时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据经济学家调查发现,人的幸福感只有20%是来自于金钱,对于低收入人群而言,金钱和幸福的关系相当密切,对高收入人来说,精神比金钱更重要。所以,对一般员工,金钱刺激很重要,对很多高层管理者,精神激励更重要。精神激励就是创造一种企业文化,让人工作得心情愉快。同时还要做到公开化、制度化。比如什么样的员工可以获赠股份、赠送的股份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转为普通股,这些都要由制度来实现。这样,奖励与惩罚都会具有激励作用。
另外,企业的薪酬制度要与绩效考核挂钩,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到员工的薪酬,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它没有人格,但它是由人组成,如何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转化为企业中各个成员的道德责任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为了承担企业整体的社会责任,企业中的各个成员必须承担两种道德责任,企业内部的所有成员,不分职位高低,其行为都应当有利于企业整体社会责任的履行;所有员工都要做好本职工作,敬业、勤业。
企业可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的管理哲学、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中颂扬社会责任,并通过制度的形式使之真正成为企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加强企业责任观的内部宣传和培训,通过“自上而下”等活动形式开展责任观统一的导入工作,使企业责任观在企业上下逐步深入人心,促进员工责任意识的有效提高。并将企业责任观落实到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去,形成员工的自觉行为,让员工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稳步提升企业责任履行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四)强化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1.政府通过立法介入影响劳动关系,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劳工和环境可持续需要政府营造出一个有利的氛围。2008年,《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强化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方式,对于政府主动参与确保了企业在社会方面履行更大的责任。同样,政府的参与让工人权益的保护最终回归到国家政策、依法裁决等常规轨道上。没有政府的积极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很难在良好的氛围内发展。
2.加大执法力度,不断增强调整、监督和干预作用。如果企业不贯彻执行相关法律也不用受到处罚,法律法规的出台就形同虚设。因此,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去企业检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惩。同时,要对执法队伍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在教育、引导和约束企业不法行为的作用。
3.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上要起推动作用,建立并完善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企业特点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分为强制性和倡导性的标准。政府发布相应的指引,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时间表,明确主管部门,同时鼓励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例如,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发起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联盟成立大会”,并起草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草案》,标志着政府在我国全面推动企业承担其更多的人权、 劳工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媒介及政府职能的作用,对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表彰,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可以给予获奖单位3年内实行劳动、工商、安全生产等方面免予年检的优惠政策,激励更多的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对经营行为违法、劳资关系恶劣的企业,查明原因后对其不良行为加重处罚力度,并向社会公布,这样可促使广大企业勇于履行社会责任。
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更新策略要注意的问题
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更新策略时要注意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正确判断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根据企业的性质、规模、所属行业以及盈利能力等,甄别企业对员工所能承受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水平,选择能够承担的社会责任,量力而行。例如企业在进入期和衰退期时要对员工承担最基本的责任,即法律责任;而企业处于发展期和成熟期时,由于自身实力的提升,可以对员工承担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同样,对于盈利能力薄弱的民营中小型企业,要做到遵纪守法、满足法律的最低要求;而国有大中型企业、位居行业内领先地位的、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尽可能高标准地多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满足员工教育培训要求、提供具有激励性的薪酬待遇、不断提高员工生活质量、给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为社区创造平安和谐、热心慈善事业等。
综上所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只有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特别是勇于承担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才会赢得公众的认可,得到可持续发展。企业应通过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更新培训、激励体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更新,发挥员工的最大效用,使员工满意后,让顾客满意,进而让股东、社会、公众满意。
参考文献:
1.徐大建.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2.陈炜,王茂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构建.管理现代化,2008
3.毛海强.分阶段分步骤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人力资源,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