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从汶川看真实中国

2009-05-13

环球时报 2009-05-13
关键词:汶川废墟灾区

●本报驻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记者 纪双城 陶短房 孙秀萍 青木● 本报记者 钟玉华 ● 汪析 郑润宇 王轶峰 柳直

昨天,中国汶川灾区的画面再次通过电视传遍世界。东方经济巨人沉浸在一年前的巨大痛楚中,全球为之动容。一些中国普通人的名字和面孔最近两天走上世界大媒体,讲述他们最细微的经历和感受。过去的一年,世界有机会以前所未有的细致,观察了中国的一个西南省份,跟踪了几乎被灾难击垮的一群人,很多人试图以此看清一个真实的中国。“这是为时一年的中国面向世界的大现场直播,中国社会的优势和弱点都暴露无遗。”一位学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对中国震后一周年的报道,世界媒体大多使用了同情的笔调,其中《泰晤士报》的标题是“纪念四川地震死难者”,CNN的标题是“重建工作在展开,地震伤痕难磨灭”。

中国悲伤传遍世界

12日,中国的悲伤传遍世界。美国和日本驻华使馆对中国震灾中的遇难者表示哀悼,并降半旗。《泰晤士报》网站题为“纪念四川地震死难者”的报道说,下午2时28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带头默哀一分钟,以悼念死于一年前地震的近9万人(含失踪人数———编者注)。悲伤的亲人在埋葬了他们孩子的学校外面烧香,在从8.0级地震消失的城市遗址上摆上水果和鲜花。美联社说,当悲痛的中国周二纪念地震一周年时,胡锦涛面对政府和军队领导人、外交官、学生及工人发表讲话说:“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伟大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拼搏才能胜利。”

《泰晤士报》说,“在映秀镇一所被毁的学校前,胡锦涛主席发表讲话,承诺为灾害预防提供更多支持。在哀乐声中,他将一支白色的菊花摆在一堵纪念墙前”。报道说,来自胡锦涛主席的讯息反映了中国领导人试图培育的集体力量精神。报道称,警方说难以计算周二来北川的人有多少,但一名官员估计多达10万人徒步行走在北川废墟上。当局清楚地震对国家意识的深刻影响,庄严肃穆的默哀仪式通过国家电视台实况转播。远在北京,广泛的共鸣驱使数百名学生进入天安门广场,进行罕见的集会,呼喊“中国加油”。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12日的报道把汶川地震称为“世纪之殇”。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将目光超出了震灾,报道说,地震一周年来临正值中国政府在面临甲型流感和经济危机威胁下努力重建灾区。在周年纪念日到来之前,中国政府宣布增强灾害准备和紧急反应系统以更有效地应对将来的危机。

英国《金融时报》12日的报道写出了赈灾的艰难。文章说,在地震中失去家园的人,多数已搬进临时安置营地。走访这样的地方,可以充分感受到政府重建灾区、恢复生活的承诺。但在乐观的官方统计数据以外,政府对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任何事都小心翼翼。

“德国之声”网站12日题为“无法忘却的回忆”说,地震过后,面积相当于整个韩国的一大片土地成了废墟。虽然一年后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全面展开,但如今仍有不少失去亲人的灾民无法接受现实,无法重振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英国《卫报》题为“地震一年后,爱情之花在四川地震废墟上盛开”的文章则以一对灾区再婚男女为例描写了人们对新生活的追求。报道说,“他们关系的迅速发展反映了生还者渴望尽快重建生活。在这种变幻无常的环境中,失去一切的人们渴望有个新的依靠”。俄新社则详细报道了俄救援队在汶川废墟中救出的唯一幸存者如今的生活。该幸存者对俄罗斯媒体说,“我经受得住考验,你们不要为我担心”。

香港《亚洲时报》在线12日题为“四川缓慢复苏”的文章说,作为衡量中国进步的一个标尺,政府对四川地震的反应是一个严峻考验。但迄今该国领导层经受住了这场严峻的考验。文章说,四川省面积大于德国,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5.1%。人口超过8700万。所以,地震灾难的残酷数字———死亡、流离失所者人数,道路、房屋、学校和其他建筑遭到损坏的数量———简直惊人。如今,住宅、学校和道路正在重建,灾民正在搬迁,人们正恢复生活。“四川正慢慢地恢复生活,新的中国对重建的承诺在过去不可想象”。

重建就像浩大的现场直播

CNN题为“重建工作在展开,地震伤痕难磨灭”的报道特意回顾了去年那一幕:当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遭遇地震时,学生们在学校上课,饲养员在照看大熊猫,农民在耕作,市民在商店购物。远至北京甚至2000公里之外的曼谷都能感受到。地震将汶川及周边许多城镇夷为平地。数百万人失去亲人、家园和家当。道路和桥梁无法通行,“地震湖”切断了求生者的出路。

猜你喜欢

汶川废墟灾区
怀念雷家沟的一处废墟
曲奏汶川情花开时代梦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街头的废墟
废墟
花溪区委离退局积极为云南鲁甸灾区捐款献爱心
汶川樱桃熟了
灾区笑脸
完形填空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