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民族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复兴

2009-05-12曹增节

消费导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全球化

曹增节 曹 磊

[摘 要]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的传统文化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国家把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面对这一趋势,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前途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在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经济的同时, 更好的地保护和发扬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本文就民族主义在民族传统文化复兴中作用,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民族主义 传统文 全球化

“今中国人所自以为中国者,岂徒谓禹域之山川、羲、轩之遗胄哉,岂非以中国有数千年之文明教化,有无量数之圣哲精英,孕之育之,可歌可泣,可乐可观,此乃中国之魂,而令人缠绵爱慕于中国者哉。有此缠绵爱慕之心,而后与中国结不解之缘,而后与中国死生存亡焉。”康有为,《孔教会序》,一九一二年。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精神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科学地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研究它对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的影响,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各民族之间不断的交融与碰撞中,逐渐形成了以天下一统的国家观、人伦和谐的社会观、兼容并蓄的文化观、勤俭耐劳的生活观等为主要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心灵支撑和强大的内在动力,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寻求独立的实践中,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英勇抗敌的奋斗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爱乡、维护统一的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理念等,更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民族品质、民族美德,对今天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等,也将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胡锦涛同志在最近召开的文联代表大会、作协代表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胡锦涛同志关于“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论断,高瞻远瞩、寓意深刻、意义重大,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海内外同胞关系指明了方向。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标志。我们不仅要发挥文化软实力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这是构建良好国际环境、促进世界合作与发展的需要,是联合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建设和谐世界的需要。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海外侨胞与祖国同胞同宗同源,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就是要努力满足侨胞的要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中间传承和发展,增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从而在海外侨胞心中产生更深的共鸣,激发他们对祖国和祖籍国更深的热爱之情。我们要通过弘扬、传播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有利于华人华侨生存和发展的良好国际文化环境的发展,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进而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毫无疑问,探讨全球化的理论以及传统文化产业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人文科学领域和经济学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也许会问,为什么当今的中国人文学者对这个话题如此关注呢?因为关于全球化与传统文化这个问题,确实可以使我们想到许多与此相关的问题。因此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知识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客观存在,甚至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已经处于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在中国的语境下讨论全球化问题,我们认识到,它给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影响,就在于它使得西方的主要是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逐步渗透到非西方国家,在文化上出现了一种所谓的趋同现象。南北差距与国内贫富差距加剧分化;一些反全球化的示威者在脸上涂满了像地球仪颜色一样的油漆,以示抗议;还有一些反对全球化的示威者以各种形式的集会和游行来支持世界上的贫困和欠发达国家。因此,在文化上抵制全球化实际上就是在抵制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的人侵和渗透,这一点是完全可以理的。而另一方面,对全球化的抵制却滋生了另一种情绪极端民族主义。具体地表现在过分地强调民族的本土特征,并以此与全球化相对抗。因此本文认为,我们应当辩证地认识文化领域内的全球化的二重性,以便使我们有效地抓住全球化这一契机来发展我们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产业。

21世纪初叶的中国不再是20世纪初叶的中国,政治民族主义的基本诉求已经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主义必然表现为文化民族主义。而且全球化深刻地改变了民族主义的生存环境,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新时代,文化民族主义不仅仍然具有“传统功能”,还可以帮助一个民族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从而提升该民族的国际竞争力。全球化使一种超越民族国家边界的文化民族主义成为可能,而这种文化民族主义将有可能造就一个“文化中国”。

民族主义是一种深厚的人类情感。“民族主义情感,在于文化的熏陶和教化,是一个人心性、精神和情感结构的一部分,从而也是一个人的生存状况和条件。”[1]古奇指出:“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成员的觉醒,这种觉醒是与实现、维持与延续该民族的认同、整合、繁荣与权力的欲求结合在一起。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心态,即一个人以民族作为最高效忠对象的心理状况,它包含着本民族优越于其他民族的信仰。”[2]泰勒强调:“作为一个大范围内自发兴起的社会运动,民族主义只能是借助现代政治理念以及现代的社会动员手段方有可能实现的。所以说民族主义并不简单是指民族感情,而是指旨在促进社会生活的一体化,并通过群众动员来决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3]

政治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政治民族主义起源于法国大革命,强调按照人民主权原则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文化民族主义起源于德国,强调保持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郑师渠指出:“所谓文化民族主义,实为民族主义在文化问题上的集中表现。它坚信民族固有文化的优越性,认同文化传统,并要求从文化上将民族统一起来。”[4]“民族主义所塑造的‘民族概念和民族形象,一般都诉诸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信仰,弘扬民族的优越、尊严和进步,并强调神圣的民族历史使命。”[5]对于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民族来说,文化民族主义必然是其民族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即使文化趋同论准确地预言了未来,那也是一个相对遥远的未来。至少在短期内,例如几十年内,文化的多元格局仍然是现实,国家主权仍然不可动摇。当然,支持全球经济和政治活动的文化会逐步发展,但是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各种民族文化要被彻底同化。语言、文字、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等等的差异是很难消除的,而且这些差异带来了跨文化交流的巨大障碍。这一切意味着,传统的文化民族主义还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今日中国仍然需要张扬传统的文化民族主义。

由于从近代开始我国饱受西方列强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尤其是日本的两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永远无法抹灭的创伤,是中华民族心头永远的痛。而日本的军国主义就是发源于极端的民族主义,大肆宣扬民族优劣论,使得无数的中国人民死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屠刀之下,让中国人民对于民族主义有着心灵上的排斥。从更久远的历史上看,中国一直是天朝大国,认为中国就是世界,统治中国就是统治天下,讲究“天下大同”。中国在历史上大部分都是被汉族统治着,因此除了在少数民族统治时期,汉族为了反抗少数民族政权的暴政,而举起民族主义的旗帜外,历史上很少出现汉族的民族主义。而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事实上就是就是汉文化,这里当然不能排除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事实上汉文化就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结果。在历史上,由于汉族的强大,和对少数民族的同化,以及世界的相对封闭,我们没有,其实也没有必要发展我们的民族主义,但是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外来文化不断地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着冲击,传统文化面临生死存亡的今天,我认为应该打破我们的思想禁锢,大胆地,理直气壮地发展我们的民族主义,让我们摘下看民族主义的有色眼镜,高举民族主义的伟大旗帜!

很多学者认为:面对全球化的强有力影响,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首先要顺应这一潮流,即承认全球化已经来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对这一大的趋势是无法抗拒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只是跟着它跑,因此正确的态度便是,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之下,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全球化的契机来大力发展中国文化,使得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广为传播成为可能,这样看来,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仍抱残守缺,死守民族主义的阵地,将会妨碍我们想象力的发挥,使我们在一个竞争的机制下失去更多发展的机会。这是很多学者及大部分中国人的看法,而事实上,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做得很好,但我们却丢掉了我们的民族主义阵地,传统文化在当今没有民族主义的支撑下,变得支离破碎,这同样是很危险的。这一教训我们完全可以从历史的经验中得出。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文化深深地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事实上,一部中国现代文化史,就是一个中国文化西方化的历史。我并不反对“五四”运动,因为正是“五四”运动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摒弃了一些封建保守思想的束缚,开启了中国新文化的先河,开启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先河。而且正是“五四”运动在大力批判民族主义的同时,把中国的大门向西方大大地敞开了,最终导致了大量西方文化和文学思潮的蜂拥进人中国,使得中国的民族文化机制大大地被破坏了,甚至中国的语言体系也被大大地“欧化”或“西化”了。“五 四 ”时 期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现象,就是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西方文学作品和文化学术思潮、理论大量被翻译成中文。这对于刺激中国作家的艺术想象力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鲁迅当年在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时,就曾直言不讳地说,他的小说创作只是在读了百来本外国小说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之基础上开始的,此外什么准备都没有。当然对于鲁迅这样国学和西学功底都十分深厚的大作家和大思想家,提倡全盘“西化”只是一种策略,并不意味着就会破坏他们作品中的中国人固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主义情绪。实际上,在《阿Q正传》等小说中,鲁迅的这种“怒其不争”、“恨其不奋”的民族主义情绪正是体现在他对阿Q身上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劣根性的深刻批判。

参考文献

[1][5]徐迅,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载《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 30页

[2][3]转引自:郑师渠,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载《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第260-261,261页

[4]转引自:张晓刚,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第三世界民族主义,载《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第103页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全球化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全球化陷阱
韩国历史编纂学中的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辨析——兼论对待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