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暗夜幕下《申报》的破茧成蝶之路
2009-05-12李嘉
李 嘉
[摘 要]传统中国在西方文明的挑战下,整个社会结构面临全面解组,整个文化价值面临彻底消失的威胁。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西方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扩张,促使西学东渐,中国近代新闻业应运而生。《申报》自创办开始,就显得别具一格,以其独创的报纸版块结构和重大新闻形式而区别于他报,在中国新闻史上承载了太多的“第一”。它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涂抹了浓重的一笔,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发挥了很大一部分的良性的社会功能,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向中国介绍西方的过程中,给中国封建社会注入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促进了中国逐步演变,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古代中国几乎与世隔绝。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知识分子不知世上还有其他文明能与自己的相颉颃,以为中国在地理上是文明生活中心,以为中国文化在一切方面都优于别的一切文化。中国自宋代开始基于文化的高度优越感,就逐渐形成一种民族中心主义思想,中国在对待外来刺激上显得无动于衷。
西方人是以商贸和宗教这两种途径接近中国的。早在中西形成外交关系、西方观念输入中国之前,贸易便成为中西交往的重要环节了。但是中国是一种内敛型的农业经济,长期自给自足,19世纪初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四,不能应对西方的经济攻势,经济格局也没有能够迅速改变。宗教方面,自明末清初,一些精通中国文化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士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时先进的西方文化,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则抱着“重本轻末”的价值观、“西学中源”的文化观反对传教士。最终,传教士终于意识到,只有对中国文化妥协并加以利用和改造,将基督教文化与儒学结合到一起,即孔子加耶稣,才能使中国人逐步理解并接受基督教。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以前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社会。自19世纪后半叶开始,随着新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中国逐步出现了向现代社会即工业社会变迁的征兆。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开始变迁,政治结构受到冲击。在经济方面,中国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不能不受世界市场的影响。同时,城市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新式学堂的集中开办为报刊培养了最早的读者群。城市人口的阶层分化、流动加快,使近代城市走出传统封闭型,出现了工商业者、教师、店员、工人等不同阶层,其中形成了一支新的社会力量,即资产阶级,这也是近代报刊的物质基础。因此,社会的急剧变化,社会变动信息的大量增加和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涌现。同时西方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扩张,促使西学东渐,中国近代新闻业应运而生。
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封闭式的人际关系、低度的信息需求、社会结构的制约、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都使得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缓慢,制约了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官报、民报,为当时的读者提供过朝野政治、社会信息,但都受封建统治者制约。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基本上是一部封建统治阶级掌握传播媒介、控制舆论工具、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历史。直至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新闻传播才得以改革。中国的古代报纸,从形式到内容都已经完全僵化,适应不了新的形势,终于逐渐被近代化的报纸所取代。这就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后结局。
19世纪中叶,英国人的炮舰,为他们的国民在远东轰开了一个古老而富庶的市场。
22岁的安纳斯·美查尝够了大西洋海水的苦涩,离开英国,兜里只揣着几块英镑来到了中国上海,等着他的是蜂蜜还是陷阱,一切都未知。十多年后,这个失败的茶叶商人才意识到太平洋的海水同大西洋同样苦涩。后经朋友陈赓莘劝说,在决定设立报馆,并定名为《申江新报》,后改为《申报》。
《申报》自创办开始,就显得别具一格,以其独创的报纸版块结构和重大新闻形式而区别于他报,这也就注定它未来的命运也非同寻常。《申报》的报价十分便宜,每份只要八文铜钱。《申报》在中国报刊史上的业绩有口皆碑。《申报》曾有许多第一:最早出版增刊和白话文报、最早设置战事通讯员、最早出版“号外”、最早使用电讯传递新闻、最早出现“画报”等等。《申报》在中国新闻史上承载了太多的第一。
我国近代报业在新闻报道和出版编辑业务上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和发展。以《申报》为例,它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涂抹了浓重的一笔,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发挥了很大一部分的良性的社会功能,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首先,在印刷技术上,最早的一起汉文近代报刊是用木版雕印的。到70年代前后,大多使用连史纸单面印刷出版,1861年后有的报纸始用白报纸。1879年后,有的报纸始用煤气印刷机。自石印技术传入中国后,石印报刊与铅印报刊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并存。如申报馆附设的申昌印书局和点石斋印书局,印刷发行过几百种书籍。
其次,在报纸版面的安排上有很大的变化突破。
《申报》的版面分为言论、新闻、副刊和广告,由此奠定了我国中文报纸四大块的基本结构。报纸的言论反映办报人的政治倾向和是非观点。《申报》重视言论的写作。每天一篇,甚至多篇,并刊登在头版,打破了《上海新报》步伐言论的传统,首开报纸政论之先河。该报言论之多,题材之广,是当时的报纸所望尘莫及的。第一,《申报》的言论阐述了该报的新闻观点,它主张大力倡办新报即现代化报纸,指出国家的兴旺和新闻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第二,《申报》积极宣传科学知识,介绍先进技术,鼓吹借鉴外国,诸如宣扬修造铁路,论述开发矿藏具有利国利民的好处,发展航运事业的必要性,介绍西医疗法,建议在上海办自来水厂,解决市民用水困难等等。这些宣传对于刚刚兴起的洋务运动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以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启蒙作用。第三,《申报》勇于揭露当局对商贾捐税烦琐纷纭,使吏胥得缘为奸,提出要加以改革,反对缠足聚赌、吸鸦片,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但《申报》的评论,从内容上看,既具有明显的殖民主义思想又带有浓厚的封建意识,都是站在封建卫道士立场上,或宣扬,或指责,或赞颂。这些言论虽然明显地反映了外国商人、工商业资本家企图在中国推销商品、掠夺原料、加速中国殖民地化的愿望和要求,但在客观上多少起到了开化人们思想、开阔人们视野的作用,其内容也历史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我国某些方面的社会观念。
《申报》的新闻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社会新闻,而是政治新闻。社会新闻多为各地的火警命案、盗窃奸杀、奇闻怪事、里巷琐谈等,为喜新猎奇的小市民和有闲阶级提供茶余饭后的闲谈资料。政治新闻主要是转载谕旨、京报、宫门钞等,报道朝廷动态、官场消息,还有从香港汉文、外文报纸上转载和译介的国外新闻。从写作上看,《申报》初期的新闻带着明显的幼稚性,新闻要素不全,有的信笔所之,添油加醋,造成不真实新闻大量出现,但它以广泛性、趣味性和迅速传递等特点吸引了各阶层的读者。
《申报》在1872年11月至1877年1月之间,先后出版过《瀛寰琐记》、《四凕琐记》、《寰宇琐记》等附属刊物,成为最早的附出于日报的综合性副刊。诗词等文艺作品式的“副刊性文字”在外国人办的汉文报刊中已有一些,只不过是与新闻混杂在一起的,没有固定的版面。《申报》创刊之后,它把“骚人韵士”的“短什长篇”和“天下各名区竹枝词及长歌纪事之类”的文字,均编在新闻之后,大体上有固定的位置,这时的“副刊性文字”已开后来的“报屁股”之先河,也即粗具副刊规模。后来由于诗词和翻译小说及“海外奇谈”等笔记作品越来越多,“报屁股”已容纳不下,于是有些报纸便出版附属刊物,专门刊载文艺性文字,这便是我国最早一批附属于日报的综合性副刊。但是从内容到形式且另行成册,更像后来的文艺性、知识性杂志和报纸的增刊。
《申报》在言论和副刊上的突破,还要得益于在1912年史量才接办《申报》,采纳陶行知的建议,抓“一头一尾”。《申报》的革新要抓住评论这个“头”和副刊这个“尾”。改革后《申报》的言论态度鲜明,加强了政治时事评论,力图?传达公正舆论,诉说民众痛苦。”在抓“尾”方面,主要表现是对副刊《自由谈》进行革新,先从组制作者队伍入手,聘请鲁迅、茅盾、郁达夫、老舍、巴人、叶圣陶等有进步思想的、宣传革命的作家撰稿,保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既尖锐泼辣又活泼主动的传统风格,增加刊发小品、散文;在版面上对杂文的处理比过去更为突出、即四周加上花边,以引人注目。
同时,商业广告在《申报》的版面上比重增大。1840年后,洋货流入中国市场,在外国人主办的汉文报刊上首先刊登大量的商业广告。像《申报》这样的商业报纸就更热心刊登商业广告了。广告所占比重也不断加大,广告费的收入也相应增多,而报纸的宣传也更加维护企业的实际利益。
第三,在新闻业务方面,如新闻的采访报道和写作编辑等工作上都出现了可喜的改进。
《申报》开始向社会征集新闻稿件,在报上登出“告白“,”立志欲将中国境内各紧要消息,采录无遗”。报馆作为独立的社会机构,已有专门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负责组稿、写稿、编稿,并逐渐分工明确,编辑制作标题、设计版面,“访事人”专作外勤。除了在上海本地发行,《申报》还在杭州设立了分销处。它第一个改变只重文章不重社会新闻的传统观念,在外埠设立特约通讯员,先后于北京、南京、苏州、杭州、武昌、汉口、宁波、扬州等26个省和城市设立报纸分销处和外勤记者,及时报道各地重要新闻,对重大政治事件,报馆还派出机动记者现场采访,即使满足读者的新闻欲,形成了以办报为职业的新闻工作者队伍,与社会各界联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同时扩大了新闻报道面。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申报》在革新过程中还聘请李公朴等主持开展社会文化服务事业,相继举办了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申报业余补习学校等,培养团结大批青年走向进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申报》创新开展的社会文化服务事业,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申报》这份外商报纸中出版时间长达77年、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在中国昏暗的夜幕下,挣扎着改革和发展,破茧成蝶。《申报》作为报史最长的中国近代三大报之一的外报,推动了中国报业向近现代化发展,它打破了政治上的言禁,带来了近代意义上的新闻理念、内容、形式,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近代化的报人。《申报》也最终“破茧成蝶”。传媒就像“社会雷达”,能让人、社会机构、国家知悉自己在整个大环境里的位置和面临的问题、危机,寻求处理的方法,这就是传媒的守望功能。而外国人美查办报,很自然地使得《申报》能够让中国人以开阔的眼光瞭望世界,审视和改造中国。西方的哲学、文化、政治制度、科技知识,最早主要是通过外报介绍进入中国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闻传播史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方汉奇,人大出版社,2004年
[2]《世界新闻传播100年》,方汉奇,人大出版社,2004年
[3]《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的视角》,陈昌凤,北大出版社,2007年
[4]《二十世纪影响中国的媒体》,谭云明,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