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写作》课程强化文理渗透的实践探究

2009-05-12戴盛才

消费导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应用写作综合素养实践探究

[摘 要]《应用写作》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顺应新时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该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可以通过强化文理渗透的重要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实践中,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团队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应用写作》课程 文理渗透 综合素养 教学改革 实践探究

作者简介:戴盛才(1969-),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人文分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文理渗透是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院校的合并,大学内部学科群的形成,是工业化社会分配格局基本思想和产物。面对这一发展趋势,众多大学也相继提出过文理渗透的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因为教学评估中并未把文理渗透列入评估指标,许多院校的工作重心放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硬件建设等,因此,文理渗透事实上并未得到科学解决,从而导致学生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在初创之时,顺应时代这一发展趋势,确立了“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崇高使命,高起点、全方位、前瞻性地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符合三亚学院育人目标的文理渗透特色。这一特色充分体现在学院的学科定位上,即经、管、文、法、工、理、农七大学科门类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和专业群。与此同时,学院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适用性人才,创造性地提出了“311”(外语、计算机、应用写作等3个工具,1个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1个健康人格)的人才培养规格,为不同门类学生搭建了掌握共同工具的平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上充分体现出文理渗透的特色与功能。下面以《应用写作》课程四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为例,谈谈如何强化文理渗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

《应用写作》课程,从三亚学院建校之初的学科定位上,充分体现文理渗透的核心思想,与外语、计算机并列,共同构成“311”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内容,因而从外部因素构建了文理渗透的三个工具的统一体。另一方面,该课程以“坚持人文精神、体现育人功能、张扬人文价值”为目标,开设范围扩展到全学院七大学科所有三十五个专业,并针对不同的专业、从上岗上阶梯的角度出发,做到课堂教学与课程实践的针对性结合,加强学生“五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下同)的锤炼与“五种素养”(工具、专业、人文、人格、行动力,下同)的内化,在课程建设的内部结构上进行文理渗透。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用写作》课程目标的定位立足于文理渗透,遵循教育规律,面向所有专业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强,是高等院校文、法、经、理、工、旅游、艺术等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之一,是根据大学生刚走进校园、日常生活需要、即将走入社会的三个阶段来指导学生学习相关应用文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熟练地掌握各种应用文体的实际写作技能,能够处理今后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写作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带得走”,到岗位“用得着”、“接得上”,以达到“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这一育人目标。

其次,《应用写作》课程内容的确定,适度地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各专业及学生上岗上阶梯的普适性为要求,适当地兼顾文理等专业的特点,优化文种的选择,构建课程载体教材的基本内容。

经过四年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应用写作》课程的内容基本体现了文理渗透的特点。回顾该课程教材的确定,可以看作是文理渗透的量身定做。从2005年至2006年,在各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授课教师立足于文理等专业的特点,不断积累材料,从而编写了一部适合时代需要与学生实际能力的校内教材;2006年至2007年,在校内教材实施过程中,通过修正、补充、做加法又做减法等措施,再一次对该教材进行修订,并于2007年8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与此同时,又结合新增专业的特点,在授课的过程中重视文理各专业学生的特殊性,积累材料,准备于2010年进一步修订再版。再版的《应用写作》,显然应该在强化文理渗透上做足文章,满足以市场化为特点的职场应用文之需求。

第三,《应用写作》课程的评价,从形式到内容无不体现文理渗透这一特点。

课程及教学评价,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相对于外语、计算机都具有相对完备的国家级的评价考试,《应用写作》的考评的确显得势单力薄。然而,三亚学院的《应用写作》课程已经建成一套适合本校学生考评的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这套评价体系从形式到内容,都彰显了文理渗透的特色。形式上,通过与计算机互动的方式,实现“人机对话”式的考试模式,即《应用写作》实行的专业等级评价制度是采用“机试”的方式进行的。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纸质试卷的“严肃”面孔给予考生的紧张感,取而代之的是人机对话的活泼及不同试题的鲜活感;另一方面,答题的过程也是检验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否掌握的一个重要契机。从试题的内容上审视,既考虑到题目的难易程度为经的结构形式,又充分考虑到文种内容的文理学科知识为纬的有效搭配,从而实践以应用写作为“术”,以人文精神、文理共育为“道”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四,以《应用写作》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模式集体备课为平台,对文理专业的授课班级进行“学情”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因专业而宜,摸索出以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及情境式教学为主要特色的教学模式。

集体备课是开展教学改革、加强中文应用写作教学团队建设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在集体备课前,教学团队的成员是带着问题、以讨论的方式出现在集体备课的平台上的。其中,讨论最多的也是切实有效的就是对各专业班级进行学情分析,文科学生、理工科学生对应用文或某个文种的兴趣度有多高,出现了问题该怎样解决,如果缺乏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怎样调动等等问题。在讨论中,文科学生、理科学生的课堂兴奋点就容易在集体备课这个平台上抓住,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我们采用的教学方式有: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小组讨论、典型发言、课堂练习、相互评改、竞猜、抢答、评委亮分等形式。教师密切结合文理学生的实际,把学生现在和将来可能遇到的涉及应用文写作的生活场景与工作场景“搬”到教室里来,模拟可能遇到的情节,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文的写作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学中,要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从而提高学生语言沟通能力,使学生写出结构严谨,表达清楚、格式规范的文体,提高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优势。

最后,以中文应用写作教学为平台,提升学生的文理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应用写作》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充分挖掘其本身 “载道”的得天独厚功能,对提升学生的文理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是不无裨益的。“在课堂内外全方位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具有五个基本素养,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的五种能力”已经成为三亚学院两支队伍上下一致的共识。《应用写作》的教学及改革,努力实践着这一“共识”。

作为工具本身,中文应用写作教学与专业课程的互动,对其专业素养的提升起重要的作用。如讲授调查报告,在经管分院相关专业如营销、国贸可以以市场调查为主要对象;在社发分院的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可以以社区建设为调查对象;在法学分院,可以以某个经济法案例、民法案例、刑法案例、劳动法案例等为调查对象。又如,“经济合同”的写作中牵扯到许多经济法的内容,可以与“法律基础”课互动等等。如此,通过中文应用写作课堂教学,有效地呼应了其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及专业分析能力的张扬。而应用写作课堂中的范文分析,就例文本身的内容而言,其人文精神、人文价值的熏陶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课堂练习环节中,模拟公司老总叫秘书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一份应用文或其他材料等类似的情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某个文种的写作,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懂得上岗后执行力的重要性。

同样地,通过应用写作教学这个平台,让学生在练习文种的写作实践中,不断地锻炼并积累职业生涯发展的五种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写作相对于文学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多种思维,如对象化思维、模式化思维、换位思维。以换位思维为例说明。换位思维是站在他人立场上,设身处地为他人思考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应用文作者往往站在被代言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这种换位思维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被代言者的写作意图基础上,把握原则、熟悉细则,准确、全面地体现被代言者的思想主张,而不是想当然。这种代言人的换位思维方式,更能锻炼学生超越自我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尹军利,提高应用写作教学效果的体会[J] 南宁,高教论坛 2004,4

[2]徐凤云,高校应用写作课程建设的改革与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文教资料2008,9

[3]张建,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2005 ,12

[4]李书福,做人之道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1

[5]钟启泉,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2

猜你喜欢

应用写作综合素养实践探究
基于交互式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写作教学探讨
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探究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应用写作》教学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