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极化效应思考

2009-05-12陈晓丽

消费导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增长极

魏 龙 陈晓丽

[摘 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是继“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与“中部崛起”的关联性研究尚未系统展开。本文从武汉城市圈产业生态系统的优化和从武汉城市圈的极化、扩散效应两方面论述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极化效应对中部崛起路径选择的启示。

[关键词]中部崛起 武汉城市圈 产业生态系统 增长极

作者简介:魏龙(1966-),男,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陈晓丽(1983-),女,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发展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受到严峻挑战。东部及沿海地区已形成三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在三大经济圈中,上海、深圳、天津等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显著。2004年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提出后,中部地区如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思考。

2007年武汉城市圈成为中部地区第一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即“新特区”)。在中部地区现有的六个主要城市圈中,武汉城市圈综合竞争力居领先地位。但是,武汉作为中部地区核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还有待提升,其核心作用还远不及东部经济圈中心城市。因此,如何借助城市圈发展强化中部地区极化效应成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关键问题之一。

短期内中部崛起不可能由一个中心城市支撑,中部各省在打造自己的经济增长极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城市圈建设并促进城市圈之间的融合。本文提出中部地区借助若干城市圈的极化效应,扩散形成“中心城市城市圈省域经济圈中部经济圈”的发展格局,以城市圈为极点,快速提升中部地区整体竞争力。

二、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

(一)区位特征

武汉城市圈是指由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形成的城市经济圈,地处东西、南北两大发展轴线交会处,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处于承东启西、连南结北的战略地位。同时,武汉城市圈又居中部六省的中心,具有“中部之中”的区位特征。

(二)资源与环境条件

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武汉城市圈有着较为明显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植被、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还具有较大的潜力空间。此外,武汉城市圈拥有中部地区最好的科教与智力资源优势,是中部地区人才与智力资源最密集地区。

(三)“两型产业”现状

武汉城市圈钢铁、汽车、建材、化工等传统行业规模较大。在争取国家资金扶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类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保护支出,环保产业的发展步伐加快。“新特区”的改革试验要求城市圈经济发展建立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经济核算体系和产业生态体系。

从经济发展经验看,自然环境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环境尤其脆弱。武汉城市圈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将会导致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矛盾更加突出。武汉市及周边部分城市属于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型化,经济粗放增长,资源与环境约束较大。

近几年来,随着武汉城市圈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已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与光机电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中的龙头城市,如何寻求制度上的突破,整合城市圈内资源,创新增长极发展模式,是中部地区城市圈发展共同面对的难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障碍明显。武汉城市圈经济基本是内源型经济,各城市受行政区划限制的影响,产业协调难度大。从而诱发不良竞争,加剧城市间分割,进一步导致武汉支柱产业发育迟缓,制约武汉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在产业一体化发展方面的服务水平和辐射能力。

第二,产业同构现象突出。城市圈内各市在产业发展上分工协调还很困难,存在低水平竞争,产业重复布局。区域内和区域间都难以形成互补性较强的优势产业链,严重影响区域产业竞争力。

第三,产业集聚度和市场化程度不高。武汉城市圈偏向重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受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较大,利用外部资源和“走出去”的能力不强,导致市场化程度不高。同时,武汉传统产业升级滞后,新兴产业拓展乏力,产业集群化程度低。产业集聚度低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区域内交通运输物流体系建设和市场体系建设明显落后东南沿海地区。

第四,产业分工与环境协调难度较大。以生态工业园为代表的产业生态系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产业生态系统优化的目标是通过变环境投入为生态产出,将生态基础设施转化为生产基础设施,生态服务功能转化为社会服务功能。由于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环保投入不足,产业生态系统远未形成。产业生态系统在宏观上协调产业发展的功能以及在微观上通过清洁生产、环境设计等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功能较弱。

三、“两型产业”发展对“中部崛起”路径选择的启示

(一)扩大城市圈的极化效应

在实现中部崛起的进程中,经济增长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极”,但是单个城市的极化效应与东部中心城市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中部地区首位城市武汉综合实力还显不足。武汉市率先发展,是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样,加快发展其他中心城市也是中部地区城市圈成为中部崛起的增长极的先决条件。

目前武汉城市圈仍然处在聚集发展阶段。首位城市的产业转移是一种必然现象。武汉城市圈产业生态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逐渐完善,将借助其扩散效应带动中部其他城市圈的发展,进一步发展成全国和全球性的经济增长极。

(二)理性推动“极点”的形成

中部地区由于长期处在行政区经济的刚性约束下难有作用凸现的“极点”出现。因此,必须在区域内部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极。生产要素向武汉流动和聚集十分正常,但这并不等于其他处圈内的城市或外围城市就不能发展。中部各省应该理性对待区域内的作为“极点”的城市尽快成长。从中部六省的城市发展现状看,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多级”的趋势将会持续较长时间。武汉及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不会造成对周边地区和中部城市群或城市带的发展障碍;相反,它的发展壮大,不仅直接产生正向经济外部性,同时也会为其他城市圈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示范和借鉴。

四、结语

如何化解中部“塌陷”的困局,中部地区需要转换思维方式,大力支持以武汉城市圈为代表的新增长极的成长,以更深远的视角看待武汉城市圈率先发展对中部崛起的重大意义,摈弃以往画地为牢的短视做法,弱化行政区划约束,主动参与城市圈之间产业分工协作,加强环境协调,加快优势产业整合,带动中部其他城市圈的联动发展。

从国家战略看,把武汉城市圈打造成中国新的重要增长极,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进展。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这对中部地区城市圈实力的迅速提升,引导和拉动中部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试验价值。

参考文献

[1]魏文彪,期待“两型社会”试验产生辐射效应,绿叶,2007(11):47

[2]肖翊、王明浩,中部地区各城市群的发展,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14

[3]刘冲槐、郭争争,中部崛起中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路径选择,统计与决策,2008(8):102-104

猜你喜欢

增长极
中国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分析*
打造高质量产业增长极 建设高品质民生幸福城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基于谱聚类算法的新疆增长极层级划分方法
中国对俄主题新区在哈尔滨“发芽”
西海岸增长极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新时期湖南省增长极建设战略研究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增长极培育研究
南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