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对我国当前消费、储蓄的影响
2009-05-12吕晨
吕 晨
[摘 要]当前中国面临通货紧缩的威胁,2008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下行趋势,国务院为扩大内需确定了四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中国人民银行也连续五次降息旨在刺激消费,促进投资。但是降息这个货币政策能否起到预期的作用仍有待考量。本文从弹性和动机角度分析了降息对我国消费和储蓄的影响,认为当前降息的政策并不能大幅度的增加居民消费,减少储蓄。
[关键词]货币政策 消费 储蓄 利率
一、从弹性角度看降息对消费、储蓄的影响
从理论上来讲,降低利率会引起储蓄向消费和投资转化,促进社会总需求扩张,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在实际中,有很多与理论相背离的情况,在很多时候,利率下降的同时,储蓄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我国居民的人均收人水平偏低,这直接决定了居民储蓄的动机主要是生存型和风险型,投机动机的储蓄还很小,这进一步决定了储蓄利率弹性的刚性。在刚性储蓄下,利率的降低很难使个人压缩那部分用于未来支付而储蓄的量。因此,在我国,居民储蓄对利率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不敏感的,利率对储蓄的作用必然很低。
(二)制度变迁降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措施,如由福利分房改为货币分房、高等教育费用由国家承担改为由学生自己承担等,这无形中增加了居民的生活负担。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这就使社会多数成员产生了不安全感,以至于对未来收人、支出和消费预期较低,从而节约开支,增加储蓄。
(三)我国居民金融意识淡薄,金融市场不发达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股票市场形势不容乐观,今年的金融行情使居民对进入股市的欲望受到很强的打压;而房地产方面,目前的房价虽然有所下降,但是房地产泡沫仍旧很重,大部分居民不会涉足这一领域;其他投资领域,如期货、基金、外汇及衍生产品期权等也都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并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投资基础,大部分居民没有能力和条件进入。而且我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使人们崇尚储蓄,所以使得在利率连续下降之后储蓄仍稳步增长。
综上,在收入水平偏低、对未来信心不足以及投资意识淡薄的条件下,即使收入增长,利率下调,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很难有大的提高。降息对我国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
二、从动机角度看降息对消费、储蓄的影响
(一)退休养老储蓄
我国相当多的居民储蓄是基于这种目的。这种动机的储蓄是维持生命、稳定消费所必需的。一般说来,人们不会轻易将这些储蓄转化为消费。在降息使他们感到利息回报减少从而处境变坏的条件下,他们越发不敢这样做。这种动机的储蓄对利率降低的反应近乎没有,更加不能期望降息分流储蓄、拉动消费。
(二)预防不测储蓄
可能出现未预料到的对资金的需要,如为应付医疗、房改、子女教育、失业、意外事故等紧急情况是家庭储蓄的另一个基本动机。在市场经济下,一个人不能为他面临的任何风险买保险。如果他打算在紧急情况出现时有钱用,就必须储蓄。对于有些风险,人们受到各种保险的保护,这些保险既有私人的(健康、意外事故),也有社会的(失业、伤残)。现在,在紧急情况下,人们也更容易借到钱。但是还是有一些风险需要通过个人储蓄加以防范。应该看到,中国经济改革与转轨的确为每个人提供了获取更高收益的机会与可能,但也相应增大了未来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收益与风险共成长,这使得谨慎储蓄、防患未然、未雨绸缪必不可少。
(三)稳定收入储蓄
许多人每年面对不确定的收入,尤其是在非国有企业工作的人,其收人变化很大,人们不能为这种收人波动的风险购买保险。对于这些人来说,储蓄是必要的,不仅是为退休时期做准备,而且也是为了使他们在工作时期能度过坏年景。当前的形式就可以说明这点。在金融危机条件下,企业公司都有不同幅度的裁员,或减少工资薪金,人们的收入因此减少。而为了防御这种情况,或是为了应对这种整体形势走低的情况,人们会进行储蓄。调查显示,有不确定收入的人的储蓄确实大于那些有稳定收入人们的储蓄。在好的年景他们尽量储蓄,坏的年景动用储蓄即负储蓄,储蓄起到了蓄水池的调剂作用,极大减少了收人在不同年度的波动。
(四)特定目标储蓄
人们储蓄是为了一些特定的目标,诸如为了购房、支付子女教育费、子女婚嫁等目标。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国家,传统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举两个例子来说:住房问题甚至成为一个人一生奋斗的目标。在如今,房价普遍较高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为得到一个住所而进行储蓄。教育问题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发展实力的关键问题,在独生子女的制度下,很多家庭不惜一切代价为下一代的教育而投资。众所周之的是在人才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教育费用也随之不断攀升,从幼儿时的启蒙教育至完成大学或更高级别的学业,整个教育阶段所需要的费用并不是一个小数字。而大多数家庭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从家庭建立伊始,便开始了教育储蓄。
(五)遗产继承储蓄
那些为数不少的百万元户、千万元户储蓄数额相当大,常常超过他们自己退休生活的需要,是作为遗产留给后代的。在总量上,这些富人遗产储蓄要大于人数更多的较穷的人们的退休养老储蓄。前者的储蓄对利率下跌的反应也较迟钝,在消费近乎饱和的条件下,降息同样不能使富人的这部分巨额储蓄转化为当前的消费。
综上,储蓄的动机多种多样,不同动机的储蓄对利率降低的反应不同。从中国的特定国情出发,大部分的储蓄动机受降息的影响很小。利率杠杆几乎无效,储蓄愿望相当强烈。
三、结语
从弹性角度来看,在我国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对未来信心不足以及投资意识淡薄的情况下,即使收入增加,利率下调,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很难有大的提高,储蓄量仍难减少。从动机角度来看,在中国的特定国情下,大部分的储蓄动机受降息的影响很小。利率杠杆几乎无效,储蓄愿望相当强烈。也就是说,降息对我国的消费并不能起到很强的拉动作用,储蓄占收入的比例仍很难下降。
降低利率是促进消费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而且许多经验表明,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等在经济过热时期的紧缩,比较有效,但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投资者、消费者的信心和预期原因作用比较有限。因此,只有通过加强利率的弹性作用和改变居民传统的储蓄观念等措施才能达到货币政策应有的效果。应消除居民的不安预期,通过制度的完善建立居民的消费信心,改变居民“活钱”进入社会保障、房改和保险而变成“死钱”,造成资金大量沉淀,影响消费和投资正常增长的不利局面。唯有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才能使居民消费热起来,才能真正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才能以庞大的内需推动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黄秀梅,龚水燕,我国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利率弹性分析,商业研究,2003第18期
[2]杨小铆,经济学分析,降息的消费效应与储蓄效应,西北大学学报2000第5期
[3]杨慧玫,利率、消费、投资,2000年第1期11-12
[4]喻翔,我国消费信贷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6第1期
[5]张群,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微观基础研究居民消费、储蓄行为,金融与经济2007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