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国家需求和行业发展提升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

2009-05-12吴淦国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办学优势学科

吴淦国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高等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创新,“特色型大学”作为一种具有行业背景、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需求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大学形态,也基本完成了界定和定位的任务。面对新的高等教育形势,重塑发展信心、突出学科优势,坚定特色办学、特色兴校的发展道路,成为特色型大学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特色型大学的发展历史即为服务国家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历史

我国的特色型大学大多源于上世纪50年代高等院校调整后的行业院校。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所历经的3次转折均与国家和社会命运休戚相关,与行业发展起伏荣辱与共。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伊始,为适应国家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需要,高等教育全面实施专业化教育,按照专业大类设置专门的高等学校,大批具有行业特色的大学(学院)应运而生。当时各行业部委的部长同时兼任校长(院长)或筹备组长,如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兼任中国矿业学院院长,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兼任北京地质学院筹备组组长,这些举措标志着这些大学(学院)从一开始就肩负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建设的重担。众多行业领域出现了以一所大学(学院)为主、多所地方大学(学院)为辅,加之与地方工业、农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大专院校的布局,为行业培养大批多层次专门人才。这些大学(学院)也成为行业高等教育的发起者和实施主体,如中国矿业学院成为我国高等矿业教育的发源地,北京地质学院成为我国高等地质教育的摇篮。上世纪70年代,这些行业院校遭遇巨变,部分院校搬迁,办学基础受到破坏。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批工业部门撤并,原先由部委直属的院校随之变为由地方政府为主管理或直属教育部管理。这些院校原先在行业部门中处于核心地位,迅速被边缘化,不少院校为求生存、谋发展,在扩招的推动下开始向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开办了一些没有什么基础条件的新专业,同时谋求合并、改名,试图以规模扩展和综合性来度过生存危机。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教育部高度重视行业特色明显、部分学科优势突出的院校建设。加快两部共建步伐,通过“211工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项目建设,加大对行业特色院校的支持力度。2005年,北京地区13所原先的行业院校的主要负责人聚集在一起,研讨行业特色大学的发展战略问题,取得了3点共识:进一步加强特色优势学科建设;通过两部共建,扭转边缘化趋势;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特别是教育部、财政部在2006年底启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为这些学校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新时期特色型大学的使命是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随着对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视、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以及行业发展对知识创新的渴求,特色型大学又开始焕发青春,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在其中的作用。特色型大学通过为特定行业发展提供人才、知识、科技、文化支撑,准确对接国家需求,提升自身在创新国家体系中的贡献度,也将为自身发展赢得新的机会和空间。

特色型大学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传统优势是培养创新型专门技术人才,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作出贡献。一方面,通过强大的专业领域优势的联合攻关,解决一批制约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重视新技术和成果转化,协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直接为经济服务。

特色型大学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另一传统优势是传播创新理念、培育创新文化。培育和发展创新文化是历史赋予大学的使命。特色型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人文精神、优势学科,这些都为营造独特的大学文化奠定了良好基础。特色型大学中大量的行业领域专家参与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咨询,投身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咨询建议,参与行业发展战略规划,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在相关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积极发挥引领创新文化的作用。

三、新时期特色型大学的发展需要新视野新战略

从艰苦创业到遭逢挫折,从更名合并到重塑自信,特色型大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一方面是源于对高等教育办学的新的客观理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是源于其赖以生存的行业基础依旧存在,同时也是国家需求和行业发展新变化带来的新契机,这些因素使得特色型大学敢于重树旗帜,不盲目攀比综合性大学,围绕自身特点大做文章,继承并发展传统优势,打造相对优势,办出特色,走出新路。

(一)争取外部支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纵观一波三折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特色型大学与国家政策、行业发展依存度相对较高,从办学规模到筹资渠道,从学科发展方向到高层次人才培养,从办学知名度到社会美誉度,无一不受外界影响乃至制约。因此,特色型大学应实时关注政策动向,把握政策机会。要深入研究《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寻求多方关注和投入力度,增强自身在政策制定中的发言权,做好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如当下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政府以4万亿元投资刺激经济,特别在基础建设方面投入较大,各特色型大学如何能从中寻得机会将是对各校领导班子的一次考验。与此同时,新一轮的高校本科评估不久即将到来,在本轮评估中凸显的分类评估和分类指导问题势必在今后的各种评估体系中有所反映。特色型大学应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尽快改革评估以及各种评比标准,制定相对公平、鼓励特色发展、以建立多元化高等教育格局为目标的政策导向。

特色型大学既面临一些相同的问题,也可能经受不同的压力。有些特色型大学在行业内部竞争者较少,一枝独秀,在获得行业支持方面压力相对较小;有些特色型大学在行业内部竞争者较多,需要突破重围,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以贡献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构造与行业、企业的良好关系,争取行业层面的实质性支持,特别是在行业科技项目参与、行业发展规划制定、行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沟通和交流,深化感情和合作,把两部共建等协议落到实处。

(二)打造内涵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

特色型大学的发展既需要外部环境的推动,也需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坚持办学特色不动摇,集中力量提升核心竞争力。

1.特色型大学必须大力加强战略执行力

特色型大学由于学科结构相对简单,校园规模相对较小,办学历史单纯,容易导致学校管理停留在策略层面,过多关注具体事务,考虑长远发展问题不足。特色型大学加强战略执行力,就是要提高把特色的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学校决策落到实处的能力。要实现从策略管理到战略管理的转变,领导班子应切实加强战略管理意识。一方面,通过对学校战略体系的深入了解,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办学思路,采取非均衡发展模式,通过推进资源配置集约,集中有限资源重点支持和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有效贯彻和执行学校战略;另一方面,要形成领导的集体意识,要使战略定位和规划目标成为学校领导层的工作关注点,成为学校上下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行为规范。加强战略执行力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培养责权清晰、纪律严明、责任心强、落实力强的管理干部队伍,避免形成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的不良执行文化和作风。中国地质大学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强调,“推动学校事业新发展,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关键在党,责任在班子,重点在落实”,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确立现代大学理念,树立战略管理意识,提高战略执行能力。

2.特色型大学必须不断强化人才彰显力

人才资源是决定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大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于特色型大学而言,学科优势往往体现在是否拥有行业领域内公认的大师、大家。因此,办学必须以人才为本,切实做到依靠人、为了人、发展人。一方面,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拓展学科魅力,增强学术荣誉,使群英尽来、人才济济,树立尊重人才、发挥个性的人才观念,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创造广阔空间,做到人尽其用;另一方面,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结合学科发展和教学任务需求,制定一段时期内的人才引进培养规划,设立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专项资金,启动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计划,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超常规的举措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我校研究制定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把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改革评估、考核、激励和监督机制,不拘一格、大胆启用,努力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3.特色型大学必须努力提升学术创新力

特色型大学的安身立命之本即为某一领域中的学术研究相对优势。因此,坚定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不断攀登学术高峰是这些特色型大学的永恒要务。一方面,要推进优势学科集群建设,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集群梯队,凝练学科方向,瞄准国际发展前沿,打造学科群旗舰和学科群品牌,并率先在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作出卓越成绩;另一方面,要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建立交叉学科群,根据各学科发展规律积极组建由相邻学科、相关学科构成的学科群体,进一步促进学科协作和协调发展,通过优势与非优势结合、基础与应用结合、工科与理科结合、理工与文管结合,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还要加强学术创新平台建设,争取获得教育部、财政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逐渐成长为国家拔尖专门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国际交流基地。我校就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重点学科群为依托,以实现自主创新为目标,认真做好学科定位,主动参与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学问题的探索,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努力建设高水平特色学科,大力培育创新团队。

4.特色型大学必须积极扩大科技影响力

科技影响力是一所学校综合科技实力的直接反映,也是赢得外界美誉度的重要因素。特色型大学的科技影响力根源于其强大的学科优势,是学科建设成果的关键体现。对接国家需求、适应行业发展需求,要求我们大力培育科技影响力,用实力说话。培育科技影响力要走成果集成道路,要找准优势领域,在学科、人才、平台、财力等方面集成力量,积极承担“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创造一批具有显示度的科技成果;要组建强大的创新团队,着力解决科研队伍整合难、人才引进难、资源共享难的问题,探索建立和完善以科研团队和课题组为核心的内部组织管理模式和校际合作模式,提高科研活动效率;要重视科研的社会服务功能,深深扎根行业领域,面向行业战略需求与相关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从现实、紧迫的需求出发,切实解决行业领域的大量科技问题,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探索鼓励成果转化的新激励模式;还要注意形成保持可持续科研能力的长效机制和环境,建立和培育一种能够促进学术自主发展和教学相长的学术传统和制度框架,积累发展后劲。我校在这一方面的思路是进一步凝练科学方向,整合科技力量,紧紧追踪国内外科学研究前沿,选准制高点和突破口,不断增强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5.特色型大学必须充分关注文化引领力

文化引领力是大学的隐性社会责任之一。行业作风也深深地影响着特色型大学的大学气质和大学文化,特色型大学应充分发挥其在特定方面的知识、思想、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成为引领特定文化的旗帜和阵地。如中国地质大学可以大力弘扬地学文化和地学哲学思想,引导大众树立科学理性的资源消费观;对外经贸大学可以借助强大的金融、贸易优势,丰富大众金融常识,推动科学理财、消费。关注文化引领力对外则以大众为宣扬对象,以行业文化为宣扬内容,对内则以广大师生为宣扬对象,以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为宣扬内容,借助各具特色的校训,打造各有魅力的办学风格,构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环境,营造良好的大学氛围。我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弘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光荣传统,坚持开展“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和“以投身西部为荣、以服务基层为荣、以创业成才为荣”的新老“三光荣”教育,营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同时,我校始终弘扬地质行业和地质人的“勇挑重担、敢担风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肯于奉献、甘于牺牲,功而不居、豪而不傲,胸怀大志、放眼未来”的“先行精神”,积极倡导“热爱地质科学、献身地质事业”的科学精神,树立行业形象,引领地学文化。■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

[责任编辑:蔡桂兰]

猜你喜欢

办学优势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画与话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