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3—2007年上海市淋病、梅毒流行特征分析

2009-05-11郑晓虹庄鸣华潘启超

上海医药 2009年3期
关键词:淋病性病本市

宁 镇 岳 清 郑晓虹 傅 洁 庄鸣华 潘启超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淋病和梅毒发病的流行特征。方法:对2003-2007年上海市淋病和梅毒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7年,上海市报告的淋病疫情呈下降态势,而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梅毒病例年均增长14.0%。报告梅毒病例以二期梅毒、一期梅毒和潜伏梅毒为主,二期梅毒的年均增长幅度高达12.0%。男性淋病发病显著多于女性,本市户籍淋病和梅毒病例居多,本市和外地户籍的淋病和梅毒发病呈现相似的增减态势。结论:上海市梅毒流行形势严峻,应当采取有效的检测、治疗和干预措施,遏制梅毒的进一步流行。

关键词梅毒淋病流行特征

中图分类号:R759.2,R7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09)03-0116-03

淋病和梅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须报告的乙类传染病。据卫生部披露的数据,2008年10月,全国报告梅毒和淋病病例数分别居报告甲乙类传染病的第四和第五位,分别占报告甲乙类传染病病例数的7.5%和3.4%。淋病和梅毒也是上海市报告的主要性病病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有关数据表明,2007年度梅毒和淋病报告发病数列法定传染病的前两位,报告梅毒和淋病发病数占甲乙类传染病的55.2%。本文对2003年至2007年上海市报告淋病和梅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上海市淋病和梅毒发病的流行特征,为深入开展防治工作和正确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各性病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淋病和梅毒病例后。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2003-2004年期间,由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收集的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上海市性病疫情管理系统,上传至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2007年。各责任报告单位直接将报告卡信息录入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统一的原则对辖区内报告的病例逐一审核、补报和订正。本文分析数据均来自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汇总的疫情报告数据库。

1.2人口数据来源

发病率计算时采用的人口资料,本市户籍人口数为上海市公安局提供的每年平均人口数,外来人口数由上海市统计局提供,采用外来常住人口数。

1.3数据分析

用STATA8.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发病概况

2003年至2007年上海市报告的淋病疫情,除2004年较2003年有所增加外,整体呈现下降态势,2005年报告发病数降幅最大,达30.3%。2007年报告淋病8385例,较2003年报告数(16248例)减少48.4%。

2003年至2007年报告的梅毒疫情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其中2005年上升幅度高达20.0%,为历年增幅之最。2007年报告梅毒12022例,较2003年7045例增加70.6%,2003-2007年报告梅毒病例平均每年增长14.0%(见表1)。

2.2梅毒分期

2003-2007年期间报告的梅毒病例均以二期梅毒、潜伏梅毒和一期梅毒为主,占当年报告梅毒病例的97%。2007年报告梅毒病例中,二期梅毒占34.3%,潜伏梅毒占33.5%,一期梅毒占30.0%。与2003年相比,2007年报告潜伏梅毒增加92.4%,一期和二期梅毒分别增加61.1%和61.3%。

2003-2007年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和潜伏梅毒报告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幅度以二期梅毒(12.0%)最为明显,一期梅毒和潜伏梅毒年均增幅分别为10.9%和9.8%。

2.3性别分布

报告淋病病例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2003-2007年淋病男女发病数比值分别为3.70、3.11、3.15、3.56和4.06。报告梅毒病例中,男性略多于女性,梅毒男女发病数比值分别为1.01、1.02、1.02、1.02和1.04。这5年淋病和梅毒病例男女发病数比值均呈增加态势。

报告淋病病例中,男性和女性发病均呈下降趋势,而报告梅毒病例中,男性和女性发病均呈上升态势;与2003年相比,2007年报告的男性淋病病例减少47.4%,女性淋病病例减少52.1%;报告的男性梅毒病例增加72.4%,女性梅毒病例增加68.8%(见图1)。

2.4年龄分布

2003—2007年期间,报告的淋病和梅毒病例均以20—49岁年龄段为主。2007年报告病例中,79.9%的淋病病例和71.5%的梅毒病例来自该年龄段。

2.5产籍分布

2003-2007年报告的淋病和梅毒病例数均以本市户籍病例为多,5年中报告的本市户籍淋病和梅毒病例占全部病例的72.3%。2006-2007年报告的本市户籍和外地户籍淋病和梅毒发病率大致相当。

3讨论

本研究发现,近年来上海市报告的淋病疫情呈下降态势,而梅毒发病逐年上升,报告梅毒病例以二期梅毒、一期梅毒和潜伏梅毒为主,二期梅毒的年均增长幅度最快。男性淋病发病显著多于女性,而梅毒发病,男性和女性基本持平。本市和外地户籍的淋病和梅毒发病呈现相似的态势。

全国性病疫情报告系统的资料显示,2007年除福建、青海和西藏外,其余各省、市报告的淋病疫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淋病疫情的增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市淋病发病率的下降可能与病人求医行为改变和病人自我治疗有关。一方面,部分病人可能不在正规性病门诊就诊,致使报告病人数减少。另一方面,淋病是一种发病快、症状明显、抗生素治疗后可以痊愈的疾病。一些病人在经过数次感染后,对疾病的发生、症状和治疗情况都已熟悉,再次发病后,往往自行在药房购药。而个别医疗机构也存在不规范诊治造成淋病疫情漏报的现象。

自2006年开始,上海市报告梅毒发病超过淋病,发病位次在上海市报告甲乙类传染病中居首位。本市梅毒发病的上升与全国梅毒报告发病情况相一致。2007年全国报告的梅毒病例增加21.2%,除陕西省外,各省报告梅毒疫情均大幅上升。监测资料表明,1993年全国报告的梅毒发病率为0.2/10万,而2005年仅一期和二期梅毒的发病率已高达5.7/10万。

2003-2007年报告的本市户籍病例淋病发病率,除2004年有所上升外,其他年份呈现下降态势,2007年本市户籍发病率较2003年降低47.3%。而本市户籍梅毒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态势,报告发病率2007年较2003年增加70.4%,2003-2007年平均每年增长13.6%。

外地户籍淋病发病率逐年下降,报告发病率2007年较2003年降低54.0%。外地户籍梅毒发病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报告发病率2007年较2003年增加60.2%(见表2)。

针对梅毒疫情逐年上升的态势,本市在防治网络建设、疫情监测、性病门诊设置、专业人员培训、孕产妇梅毒筛查和人群健康促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发现和报告梅毒病例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本市实行性病匿名就诊的制度,往往无法对梅毒病人追踪随访。对本市5家性病机构1669份梅毒病史回顾性调查发现,仅有13.2%的梅毒病人有随访记录。本市部分性病诊疗机构梅毒诊断治疗能力还有待加强,价廉质优的梅毒治疗首选药物青霉素G的供应有时不能得到保证。这些因素都给梅毒的控制造成了困难。

为有效遏制本市梅毒的流行,应当强化梅毒监测工作;加强梅毒病例的临床管理;开展试点工作,探索提高病人随访比例的方法;大力促进高危人群安全性行为的推广并对公众进行梅毒知识的宣传教育,同时开展梅毒防治的相关科学研究;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预防与控制梅毒的流行。

猜你喜欢

淋病性病本市
本市首家大数据行业工会诞生
2005-2017年烟台市淋病流行特征分析
医疗机构在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探求
本市主要钢材品种平均价格走势图
本市二手房成交量及价格走势图
不同剂量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单纯性淋病对比分析
自拟清淋汤对慢性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性病传播谈论多 专家探讨正其说
话说性病恐怖症
性病-不可让它重新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