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和谐生态城市
2009-05-11冯长
冯 长
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工业化水平及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城市生态环境污染负荷超过城市环境容量,是目前我国城市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制约因素之一。因此,构建和谐的生态城市,实现我国城市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对和谐生态城市的再认识
所谓和谐的生态型城市,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并达到一种有序的稳定、持续发展状态。它是可持续发展模式。和谐的生态城市提倡“三化”,即(1)社会生态化。表现为人们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及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2)经济生态化。表现为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区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对经济增长,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3)环境生态化。表现为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持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走和谐的生态城市发展之路,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开发模式向复合生态开发模式转变,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
二、目前中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结构失衡、环境退化、空气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短缺、治安恶化、失业增多、贫富分化等种种非和谐的城市发展的问题凸现出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非和谐性具体表现在:(1)粗放型经济增长和片面化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力之间的矛盾。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和片面化经济发展,均以许多可持续发展力的透支为代价,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消耗和低效率的自然资源消耗。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消耗是指大量的农民工和低廉的劳动报酬及社会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这种低成本的局面继续维持下去的社会成本将日益高涨。低效率的生产效率,表现为每一单位资源的产出低于先进水平,同时伴随着严重的环境破坏。(2)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尚未解决。体制与政策障碍造成城市与乡村的封闭,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削弱了城市聚集效应,聚集经济不能充分发挥;(3)城市的结构性衰退与功能性衰退。城市的结构性衰退是指随着城市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迁,要求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与之相适应,但由于种种原因,城市结构难以及时适应外部环境和城市自身的发展变化要求,从而导致城市结构性衰退。而功能性衰退是指城市内部各个系统因为不能有效协调,造成城市功能不能正常运转,甚至系统功能相互抵消,城市出现功能性失调。尤其是随着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和规模扩大,大大地超出合理的城市环境容量,诸如水资源紧缺造成城市超负荷运转,出现城市功能性衰退;(4)对环境容量的无偿占用与对环境质量的自觉养护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恶化;(5)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水资源是1/4,石油是12%,天然气仅为4%,煤炭是55%。而与此同时,资源利用率很低,浪费比较严重。我国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国际水平高40%,电力行业中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万元GDP的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倍,万元GDP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6)效率与公平失衡。在追求经济增长的效率与保障社会发展公平之间继续失调,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居民之间的收入与消费差距进一步拉大;(7) 资源的生产价值和生态价值背离;(8)制度供给不足、成本外部化导致“制度失灵”和“政府失灵”等现象比比皆是。
三、构建和谐生态城市的基本思路
一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城市化模式。城镇的最大浪费是由空间布局不合理造成的。因此,构建资源节约型城市,合理调整城镇空间布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是刚性的,城镇体系和城市空间布局一旦形成,若不合理,调整起来是非常困难的。由此可见,加强城市规划设计,优化空间布局,合理配置资源,为建设节能节水节地型的建筑、社区乃至城市提供技术支撑和政策引导是构建和谐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城市化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淡水、能源等重要资源,把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与改善城市环境相结合,合理配置有限资源和能源。
二要着力调整资源节约利用方式。节约资源是促进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是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首要条件,而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又分别是城市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最终目标。可见,资源高效合理利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求,也是实现资源代际均衡的基本要求。首先,资源利用方式,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项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增加、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产权明晰的制度安排和合理的环境资源定价,以及资源税、污染税等经济杠杆,调节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方向转换。
三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在发展农业、壮大工业的同时,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试用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优质能源比重。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四要构建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核心的城市经营模式。以循环经济理念经营城市是解决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用循环经济理念经营城市,必须从城市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资源的合理开发、环境的有效整治、公共物品的优质供应、物质的循环使用和城市功能的优化配置等一系列涉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城市资源构成了城市发展的载体,也是经营城市的直接对象。如何统筹安排提高城市的整合利用率及其利用价值,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遵照循环经济3R原则,在经营城市中应从科学规划提升城市整体功能、统筹安排提高资源利用价值,通过“整合经营”和“生态经营”等经营模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如松.城市生态转型与生态城市建设[M].北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4.
[2]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4]高殿瀛,郭艳华,黄英敏,等.生态城市初探[J].中国可持续发展,2001(4)
[5]BURMILS.关于生态城市的思考[J].彭敏,译.规划师,2003
[6]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
(作者简介:冯长(1978—)男,河北保定人,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助教,河北大学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办公室正科级秘书,研究范围:循环经济,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