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道德与公民
2009-05-11赵惠芬
目前学术界从法律角度把公民定义为具有某国国籍,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的人。公共道德即社会公德是指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共道德是要求全体公民一致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公民的公共道德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公民的公共道德意识缺乏的问题。
一、公共道德缺乏的表现
(一)在公共生活或共同生活中缺乏公共道德意识
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活动领域越来越大,公共交往越来越频繁,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到公共生活的圈子。可是人们在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却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声喧哗、排队插塞等扰乱公共秩序的现象时常发生。对公共利益漠不关心、对公共责任互相扯皮,而侵犯公共财产、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却经常发生。
(二)人际关系冷漠
经济实力、政治权力、社会地位成为区分人角色的重要判断标准,功利色彩浓重而人情味淡薄,世态炎凉。对富豪、掌权者趋炎附势,而对贫穷潦倒者视而不见。在商场,服务员根据顾客的穿着打扮,表现出羡慕或蔑视的不同态度。
(三)人际交往缺乏诚信
“诚信作为基本道德规范,意味诚实守信,也就是能够履行承诺而得到他人的信任。诚信要做到待人诚恳,相信他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有诺必行。”①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立人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可是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活动中,诚信缺失的范围广泛、花样翻新:商业欺诈屡见不鲜、坑蒙拐骗司空见惯、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偷税漏税无孔不入等等,它们的行为令人发指,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
(四)环境意识淡薄
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或眼前利益,做出许许多多严重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破坏了自然平衡。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意排放废弃物等等行为严重污染人的生存环境,诱发各种疾病,如癌症,致使人的生存面临威胁。滥砍滥伐使森林资源锐减。过度放牧使草原植被遭受破坏,过度开采矿山、石油等非可再生资源,剥夺了后代人的生存权利。
二、公共道德意识缺乏的原因
毋庸置疑,公共道德意识的缺乏是一系列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道德在本质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那么,我们就试图通过分析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特征来探讨公共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私德意识比较发达。
私德意识比较发达的道德特征,就其原因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在此经济条件下,人们主要从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活动,生产生活领域比较狭隘,人际交往比较简单、单一。而社会公共道德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一是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存在。二是人际交往的需要。”②所以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没有提供公共道德意识产生的土壤。在政治上,高度集中的中央专制集权统治将公共道德意识扼杀在摇篮中。在专制统治下,以森严的等级制度为特征的旧道德,“严格的尊卑关系、宗教的等级特权、统治和服从以及由此而来的泯灭个性、愚昧盲从、忠于个人等。”③这样使得那些顺从专制统治的人产生了惟命是从、逆来顺受、依附性的奴化意识,另一方面使得那些不满专制统治的人极易产生对国家特别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公共责任漠不关心的态度。公共道德意识也就无从谈起。在文化上,中国人重于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品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教为先,育人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妥协和容忍,达观和幽默感,关于人性的透彻了解,通过律己而养成的品格,所有这些形成了个人所追求和社会所赞许的部分道德结构。”④
(二)在计划经济时期(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这一段的前期,公共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在后期公共道德却夭折了。
在前期,共产主义道德真真正正地被许多人实践着,人们之间形成了利他助人、平等团结的和谐关系,敬业奉献、助人为乐、人心向上等在社会中已经蔚然成风。“社会中不仅出现了大批艰苦奋斗、不为名利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无名英雄,出现了无数大公无私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使普通群众的道德水平、社会风气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⑤但是,在计划经济的后期,这种建立在幼稚的“一大二公”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共产主义道德,被严重地政治化和庸俗化了。公共道德发生了畸变,在半路夭折。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己或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道德的特征
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天然属性,相应地在价值观念上,就表现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古典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经济人”的设定,将个人的利己欲望视为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在资本时代就是追求财富的增长。这种由于个人利益驱动而不顾整体利益的道德意识往往导致人们对道德权利的强烈追求而对道德义务的置若罔闻,再加上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制度和体制的不完善,在社会生活中就很容易实施、侵犯公共利益、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纵观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由于小农意识的局限、共产主义道德的夭折、市场经济的利己动机造成了今天公共道德意识缺乏的现状。精神的荒芜和道德危机使人们呼唤公共道德教育,这是为什么呢?
三、加强公共道德教育的原因。
(一)加强公共道德建设是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
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的经济,它打破了在长期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地域屏障,使人们的公共活动领域空前扩大,社会交往日益频繁。这样有利于人们从小生产意识和依附性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独立意识、公平意识、竞争和创新意识,使契约伦理、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样的社会环境必然呼唤公共道德意识的产生。
(二)加强公共道德建设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安宁的必要条件
人际关系不和谐、社会不安宁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没有处理好。现如今,诚信缺失普遍存在、商业欺诈屡见不鲜、腐败行为前“腐”后继、假冒伪劣屡禁不止等等,它们使社会财富日益聚居在少数商人和高官手中,不仅严重干扰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而且还妨碍了社会公平,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在巨额利润面前,铤而走险,置法律于不顾,向道德的最底线挑战。一些政治高官为了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心甘情愿地充当这些“经济人”的“保护伞”。这种缺乏无视公共利益的不道德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遏制,会造成社会中弱者的严重心理失衡,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
(三)加强社会公共道德建设是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的关键因素
大自然赋予人类丰富的资源和优美的环境,它们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但是,人们缺乏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无视自然规律,过度开发利用自然,如:滥砍滥伐、过度放牧,毁灭了自然的再生能力,打破了自然平衡,也威胁到人类自身利益。正如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个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⑥”因此,我们应树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自觉地将自然的前途和命运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
以上诸原因说明了加强社会公共道德建设刻不容缓,那么我们应通过怎样的措施加强社会公共道德的建设呢?
四、加强社会公共道德建设的途径
社会公共道德的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既需要加强教育,做好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又需要建立健全法律和制度;既需要提高每一个公民公共道德境界,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既需要加强党纪国法教育,又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雄笔一支抵万军”,枪杆子和笔杆子是党和政府管理国家的重要工具,记者常被称为“无冕之王”,可见社会媒体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作为“党的喉舌”的大众媒体可以通过褒善抑恶,来弘扬社会正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表扬先进,完善真善美。对社会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扬,使广大群众从良好的道德品质中汲取力量,从模范事迹和良好行为中受到鼓舞,引起情感共鸣,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提高遵守公共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大力谴责和鞭策不道德行为。对随地吐痰、排队插塞、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进行曝光,引起广大群众的齐声谴责,使不良社会现象无立足之地。这样通过大众传媒的监督,可以净化社会空气、提升公民道德境界,促进社会风气好转。
(二)抓好制度法律这个建设根本
培养公共道德意识,离不开教育的作用,但是教育并非是万能的。“道德教育只是一项道德传递和以德育人的活动,按照杜威的说法,教育就是指导,道德教育就是道德指导的活动。道德指导的活动充其量也只是思想意识范围内的活动,况且大多数道德教育是学校范围内的道德指导活动,虽然也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毕竟是有限的。”⑦因此我们要抓好制度法律这个建设的根本,充分发挥它们的威慑作用。对掠夺公共财产、侵犯公共利益、浪费社会资源、污染社会环境、破坏公共设施的人加大惩罚力度,“利剑高悬”使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充分发挥制裁的威慑作用。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道德在本质上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与之相适应。要从根本上解决公共道德意识缺乏的问题,就要建立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价值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使全体人民的利益不断趋向一致,就会促使以利己为主导的道德向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主导的道德转变,人民的公共道德意识就会随之增强。
注释:
①焦国成.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6.
②余玉花.社会公德的价值内涵[J].江海学刊,1999(6).
③陈昌玖.论市场经济的道德价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89.
④(美)费正清,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125.
⑤焦国成.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1.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⑦余玉花.解析道德教育的时代困境[J].伦理学研究,2008,7(4).
(作者简介:赵惠芬(1982—)女,汉族,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