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2009-05-11董莉芳周剑波
董莉芳 周剑波
语言习得论认为,人主要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接触或语言的输入,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语言。20世纪50年代,N.Chomskey提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应于语言学习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在这第一语言习得规律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提出二语习得模式。在二语习得论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南加州大学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假说:习得——学习假说、自然次序假说、监督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其中的第五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引起西方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
Krashen认为情感过滤“是阻止学习者完全消化他习得中所得到的综合输入的一种心理障碍”(Krashen1985)。情感因素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对语言输入进行过滤。有高过滤器的人,只能允许低量的输入(input)变成吸入(intake),即语言输入到达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而有低过滤器的人们则有更多输入进入他们的脑里,语言学习的量就增加。
一、情感因素
大量的实证研究已表明,影响外语教学和习得效果的因素都与习得者本人有关,其中以情感因素最为突出。而教师往往只重视语言习得中的认知因素,忽略了动机、兴趣、信心、焦虑等情感因素的存在。实现上,这些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语言习得。一般来说,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1.动机(Motivation)
外语学习中的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外语的愿望和推动力。它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Gardner(1972)认为,学习动机包括四个方面:目的、学习的努力程度、达到学习目的的愿望、学习态度。外语学习动机表现为渴求外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它是直接推动外语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有动机的外语学习效果好,而无动机的外语学习往往把外语学习作为一种心理负担,学习效果不佳。Dulay等认为,影响外语学习的动机主要有三种:整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社团融合型动机。第一种和第三种相似,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第二种指学习者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通过考试、获得某一职位等。
在我国,因持有工具型动机而学习外语的人很多,而持这种动机的学习者情感过滤较多,一旦达到目的,往往会停止学习。如在大学里,有的学生本身不是外语专业,但为了通过考试,不得不学,一旦通过考试,即把这种外语抛开。这样的学生在达到目的后会很快忘掉所习得的语言。不过,近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综合发展,如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以及出国留学、就业等的需要,学习外语的人多了起来。这些学习者背后的动机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那些出于兴趣或与操目的语者进行交际的目的而学习外语的人,无论是课堂内外,都表现得更为积极,目标更明确。强烈的学习动机降低了语言焦虑,使他们的学习态度更积极,目标更明确,克服困难的能力更强。他们主动地接受各种途径的语言输入,因而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兴趣(Interest)
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力求获得某种知识时的情绪意向。兴趣可分短时兴趣和长时兴趣两种。短时兴趣指在语言输入过程中,大脑对于新的知识产生的暂时性兴趣,但它在此过程中呈现出由强至弱或由弱至强的特征。短时兴趣会使学习者投入语言学习的各项活动中,尤其在课堂授课短时活动中。长时兴趣指语言学习者对新的语言知识兴趣浓厚,不但在课堂各项活动中表现出足够兴趣,而且在课后的自我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进行探索,不断产生创造性思维,结果是更加促进语言知识的巩固深化。
大量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其学业成绩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即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习者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即使智力一般的人也是如此;但事实上,多数人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比较低。
3.焦虑(Anxiety)
语言焦虑是指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一种不安、烦躁和害怕犯错误的心理状态,与不安、失意、自我怀疑、忧虑、紧张等不良感觉有关,这可能是最妨碍语言习得的因素。引起语言焦虑的原因可归纳为: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对学习活动形式或教学方法的不适应、恐怕考试失败的体验等等。Gardner的研究表明,语言焦虑与语言习得成反比:焦虑越少,习得越多;焦虑越多,习得越少。后来的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又将焦虑分成促进性焦虑和妨碍性焦虑,前者激发习得者克服困难,挑战新的学习任务,而后者则使习得者知难而退,逃避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输入”环境,减少他们的焦虑,另一方面也不能让他们放任自流,无目标与压力。教师要尽量促使压力转化为学习者的“正焦虑”,即学习动力。
4.个性(Personality)
教育心理学将学习者的性格分为“外向型”和“ 内向型”两种性格。两种不同的性格对外语学习也产生影响。一般认为外向型性格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内向型性格不利于二语习得。但研究证明并非如此,事实上不同性格的学习者在处理不同的学习任务时运用了不同的学习策略。外向型性格的学习者比较善谈和善于反应,有利于获得更多的输入和实践机会。但他们往往不十分注意语言的形式,所以有可能语言知识零乱,没有系统,缺乏理解的深度;而内向型的学习者可能更善于利用其沉静的性格对有限的输入进行更深入的形式分析,并使用推理等战略,有分析地接近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内向型的学习者在课堂的各项活动中的参与
意识较弱,情感焦虑过重,语言实践的机会少。
二、第二语言习得和情感因素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学习者习得外语的过程中,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有重要影响,它们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习者语言习得的效果。为此,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1.创设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减少学习者的语言焦虑
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者不会感到拘束,能够在一种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形成不断探索知识的愿望。而在这种愿望的驱使下,学习者更容易接受所学知识,更敢于表现自己的各种语言技能。而在紧张状态下,焦虑、抑制等情感因素中不利于语言学习的成分增加,心理屏障增强,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抑制,抑制反过来又对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1)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对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犯错误进行正确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犯错误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必经之路,对一些不影响学生正常交流的错误,采取宽容态度,减轻学生运用目的语时怕犯错误的心理压力,使他们的情感过滤层降至最低限度。
(2)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气氛和和谐的人际关系,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因材施教,可消除学生的心理戒备和紧张情绪,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心。
(3)采用课堂合作学习的方法。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相比,采用课堂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习者的焦虑可以大大降低。同时小组交流还使得学习者有机会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看法,获得及时反馈并进行必要的更正,能够有效地降低焦虑感。
2.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外语学习积极性
透视国内外语教学,学习者缺乏学习外语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外语与所从事的工作无关,学生因此在跨出校园后丢弃了已习得的语言。
(2)感到外语太难,认为自己缺乏学习外语的天赋,从而失去信心。
(3)对目标语的人群及文化持否定态度,不屑于学习他们的语言。
(4)教师的教学方法低效而单调,客观环境造成外语学习积极性不高。
然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每一位老师的责任,老师们应了解学习者的个性、态度、兴趣、情感及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能学好一门语言的信心。分析学生学习动机,无论是哪一种动机,整合型动机或工具型动机都值得充分肯定与鼓励。
教学策略的合理使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中多采取激励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策略是针对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情感策略而采取的相应教学策略,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利用学生本身固有的动机,如好奇心,对成功、自尊的愿望,使其成为推动学习的一种力量;另外在第二语言的习得中,教师在教学中的肯定性评价也能真正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同时也保护了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很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看待情感因素,并充分认识到情感因素对教学的影响,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参与的积极性,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