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文化对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直接影响

2009-05-11赵荽贞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日月山土族吐蕃

赵荽贞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或与历史相关的专题、课题,利用图书馆、参观、调查、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和手段获取材料,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历史知识及相关社会知识,解决特定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重点在于剖析地方文化对研究性学习者的影响。在这里,“地方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民俗、历史等等。广义的讲,该地区的一切发展都是该地区历史的发展,因此一切研究都是对该地区历史的研究。地方文化在内容上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的内容紧密相连,形式上形象、具体、生动,地方文化以其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优势,在改革历史学科学习和教学方式的理念上,是一种有效的尝试。本人就青海地方文化为例,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分析地方文化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影响。

一、地方现存遗址为研究性学习者更直观地了解和研究祖先历史提供了便利

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与历史教程为中心的地方文化对于学习者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讲氏族公社时,可介绍青海省乐都县的柳湾,柳湾墓地是我国黄河上游最大的氏族社会公共墓地,这里保存着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墓葬2000多座,到目前已出土文物近4万件,其中彩陶文物多达2万件,故有“远古彩陶故乡”之美誉。一些学者认为,柳湾墓地出土的彩陶规模之大完全可以与秦始皇兵马俑媲美,它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史,特别是甘青地区原始社会物质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便利的学习条件可以使学习者亲自去墓地考察学习,对氏族公社时期人们的生活环境及经济特征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另外有着“东方庞贝古城”之称的人类史前灾难遗址——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灾难遗址,这处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遗存验证着在当年洪水泛滥和强烈地震的联合作用下,远古先民遭受灾难的悲惨瞬间。在纷乱杂陈的尸骸中,一位母亲在灾难来临时以身护子的造型使人深深感受到母爱之伟大和坚强。这些现存的古代遗址为学习者研究早期人类社会提供了便利,对书本僵化的说教有一个更直观的补充,便于学习者掌握早期人类社会历史。

二、地方文化可以进一步丰富历史知识,拓宽研究性学习者的视野

在历史教学中,民族文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民族文化包含在地方文化之中。比如,在讲民族和亲政策时,唐朝的和亲政策影响重大。和亲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经济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它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增进民族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讲述中也可以将地方文化融入其中,使得学习者可以结合自己身边的事实来重新理解民族融合的概念。可以对青海著名日月山和倒淌河加以介绍。其中日月山已经有13万年的历史了,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也是青海省内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界线,而在1500多年前,它还是大唐与吐蕃两国的分界线……在文成公主所处的唐朝版图中,中原与吐蕃的分界线的确在西宁西南的日月山一带,可是到了唐朝后期,吐蕃的疆域却远远越过了日月山,它“发展”到了今天的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甚至现在中国西南部、西部的某些邻国都曾是吐蕃的疆域。由蒙古可汗灭了吐蕃,给中原和吐蕃来了一个和平时期,对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对于倒淌河,《山海经》记载女神西王母就在青海湖,《穆天子传》同样记载女神王母娘娘所居住的瑶池就是青海湖,而倒淌河就是女神西王母的一条袖子!关于倒淌河,人们众说不一。一山之隔,日月山以东,汉族民间千百年来的说法是:唐王李世民为了沟通藏汉两族的关系,促进文化交流,将年轻美貌的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在赴西藏途中,到达日月山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念家乡,思父母,悲恸不止,流泪西行,公主的泪汇成了这条倒淌的河。日月山以西,藏族中流传的则是另一个神话:龙王派他的四个儿女造南北东西四河,最小的女儿造西海时,需108条河的水,她找到了107条河,最后一条河怎么也找不到。聪明、狡黠的小龙女从日月山倒着牵来了一条河,这条河便是倒淌河!无论如何传说,文成公主进藏经过日月山、倒淌河是历史事实。由于各种神话传说所包含的历史真实因素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特点,神话传说无论以何种形态出现,都包含了真实历史的要素,因此必须综合借鉴社会学、人类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才能对形态各异的神话传说进行有利于历史研究的考察。

有关日月山和倒淌河的传说说明了文成公主以一个王族出身的年轻弱女,历经长途跋涉之艰辛,远嫁人地生疏的吐蕃,远离亲人和家乡,为藏汉两民族的友好团结和祖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这段历史的考察使学习者对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将民间传说、神话传说与历史事实结合起来,给历史史料增添许多新意,拓宽了学习者的视野,赋予历史知识以文学的内容。

三、地方文化的研究给历史研究性学习者研究民族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任何民族或任何区域的文化,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在变化着,或发展或衰亡,因为文化进程中没有绝对的停滞期。本人在讲述历史上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时会根据青海的地方文化给学生文化多元性的正确的思路。在讲魏晋南北朝鲜卑族与汉族文化融合时,本人根据当地土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来进一步阐述文化的多元现象。土族的祖先是吐谷浑,最初生活在我国东北,西晋时其首领率众迁徙到甘肃、青海一带。《土族简史》谈到吐谷浑国为吐蕃所吞并后吐谷浑人的去向时指出:“公元663年吐谷浑为吐蕃所吞并,其众分为三部分:大部分降服于吐蕃,部分东迁,还有一部分留在青海东部故土。”未被同化的吐谷浑的一部分后裔分别居住在青海互助、民和、大通、三川和甘肃天祝等地。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受藏汉文化的不同影响,互助土族的文化受藏文化影响深刻,而民和土族则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反映在其信仰上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同一个民族但在文化上有多元性的特点,作为民族地区的历史教学工作者还肩负着引导不同民族友好交往的使命。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差异,人类历史上由于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冲突一直绵延不绝,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互缺乏了解乃至误解产生的。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在第60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文明对话议题时说:“世界近有200个国家,60多亿人口。各国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但都对人类做出过贡献,世界的多样性、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不应是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是世界交流与合作的动力和起点。”其实对一个国家而言,也是同样,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中都做过自己的贡献,因此文化之间的影响也是相互的。引导学生树立文化多元的观念很有意义,多元文化政策主张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文化采取宽容和接纳的态度;少数民族文化一方面要主动争取融入主流文化,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对本民族文化的扬弃。土族与汉族的交往过程中也遵循了多元文化的这样一个规律,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对地方文化的实际联系,使学习者懂得多元文化的概念,从而为他们理解各民族文化树立了一个很好的理念。

四、地方文化的研究给历史研究性学习者创设了许多疑问,问题的解决为证实某一历史史料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历史史料的来源不同,因此历史史料也有待于进一步证实。在这一方面地方文化也有其重要学术价值。本人在讲历史史料的真实性时联系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年都呼村每年腊月二十举行的“於菟节”进行讲述,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白历史史料具有进一步验证的必要。在於菟节上,七位男子赤裸上身,文饰为老虎模样,将充满空气的羊肠子缠在脖子上,嘴里叼有一块血淋淋的生牛肉手舞足蹈,这里跳於菟不是民间节日中的狮虎表演,而是一种祭祀仪式。据称这可以起到驱赶邪恶的作用。在这个地方人们竟然认为自己(土族)是蒙古族的后裔,而非史学家们所说的吐谷浑的后裔。对于於菟节文化渊源的考证也有很多种说法:有“苯教说”即认为它是藏族原始苯教遗风;有“楚风说”,认为楚地崇尚老虎,於菟来自楚地;还有“古羌遗风说”,因为古羌人崇拜老虎,今天四川、云南的纳西族、白族、彝族,与古羌人有血缘联系的民族崇虎现象尤甚。目前这几种说法都用一定的历史史料加以说明,但是没有定论。因此对这些不同的说法有必要做进一步考证,这一问题的钻研有利于对黄南州同仁地区的古移民来源有一个正确的认定,使有关这方面的历史史料得到证实,这样的研究性学习结果将为中国民族史研究注入更新鲜的血液。

总之,历史研究性学习不仅能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教材历史知识,而且能扩大研究性学习者的视野,为他们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反过来讲对地方文化的研究性学习又可以为今后的历史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取得又能进一步丰富地方文化内容,对史学的发展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布朗.社会人类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2] 芈一之.土族族源再考.青海民院学报,1982(4).

[3] 钟启泉.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教师之友,2002(3).

[4] 云南省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理论.1998.

[5] 徐仁云.历史教学的现代视角.中学历史教学,2001(7).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日月山土族吐蕃
日月山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吐蕃相论恐热降唐考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二)
浅谈土族刺绣的艺术审美及发展
日月山以西
土族聚集区传统常用野生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的研究
西部大开发与土族文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