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与思考
2009-05-11孙建华
孙建华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应用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可见,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已经成为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内学者对中国学生语用差异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针对中学生语用能力,特别是中学阶段完成时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调查研究不是很多。那么,目前中学毕业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如何?他们在用英语交流时是否存在语用失误?造成这些语用失误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为此,我们对中学毕业生的英语语用能力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以期对中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以及教材的编制和开发提供现实依据。
二、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
为了使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选择了河南省郑州市4所高中(重点和非重点高中各两所)三年级下半学期28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在笔者进行调查时,这些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阶段的所有英语学习内容,因而对他们调查的结果可以代表中学阶段完成时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水平。
2.调查设计的理论依据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美交际效果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根据托马斯的观点,语用失误大体上可以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两类。(1)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就是所说的英语不符合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或者不懂得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而套用母语的语言习惯。例如,在回答“Thanks a lot.That's a great help.”的时候,由于受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而错误地使用“Never mind”。其本意是要表达“没关系”、“不用谢”,而“Never mind”在英语中是用于当对方表示道歉,自己一方表示不介意的场合,其“言外之的”是“安慰”。(2)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是指交流中因不了解谈话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等有关。
我们在设计问卷的时候采用了何自然教授编写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设计的英语语用能力调查表,并根据需要对部分试题作了删改。试题分为三方面的内容:语用——语言能力、社交——语用能力和汉、英语用差异辨识能力。
3.问卷的统计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2份,其中有效问卷171份,问卷有效率为89%。统计结果如下:本调查共设计40道试题,包括对道歉的应答、打扰别人时的用语、见面打招呼用语、对恭维与赞扬的应答、对邀请的礼貌拒绝、在接受对方“提供”时的应答、收受礼物时的应答、称谓、电话用语、宴客时的“劝食”以及接受或拒绝方式、对待师长的言语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语用——语言能力部分共有18道题,占试题总数的45%,学生的平均得分率为68%,社交——语用能力部分共有13道题,占试题总数的33%,学生的平均得分率为70%,汉、英语用差异辨识能力部分共有9道题,占试题总数的23%,学生的平均得分率为48%。
4.结果分析
从问卷统计结果来看,除了较少选项如电话用语(92%)、引路用语(93%)、对赞扬(91%)和恭贺(91%)的应答方式、对请求的礼貌回绝方式(97%)之外,总的来说,目前的中学毕业生的英语语用能力不是十分令人满意。笔者认为,造成学生英语语用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母语的语用迁移
英语学习者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常常受汉语文化的影响而套用汉语的语用规则。例如,在问卷中有一个判断合适与否的情景对话,是关于come和go的用法:Linda asked her friend Jim when the class was over:“Can I go to your house tomorrow?”有30%的学生凭借汉语的语用规则,认为这种表达是正确的。在汉语中,“来(come)”的意思是moving towards the speaker's location;而“去(go)”的意思是moving towards the listener's location。但事实上,讲英语的本族人却说“Can I come to your house tomorrow?”
(2)缺乏对汉、英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中国与英语国家在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信仰、礼仪、时间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有些中国人认为恰当的行为却不为英语国家的人所接受,甚至会惹怒他们。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人们有必要考虑对方国家的礼貌规约,对方的身份,以及在特定场合应采用的恰当的谈话方式等,否则就会产生社交语用失误。例如,美国人的时间观念特别强,与人约会都要准时或提前5分钟到场,但中国人在这方面相对比较随意。
(3)语言教学脱离语境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一般较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对语用知识的输入和语用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更多的是语言形式教学脱离了语境,这也是造成英语学习者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
三、外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并不一定是说话人语言能力不好,有时候他们的语言表达相当准确。但语言能力并不等于交际能力,准确地说,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要想在跨文化中取得成功,仅仅掌握了语法、词汇、语音是不够的,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Ellis认为,“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cludes knowledge the speaker-hearer has of what constitutes appropriate as well as correct language behavior and also of what constitutes effective language behavior in relation to particular communicative goals.”可见,除了正确的语言形式之外,语言行为的适切性和有效性,即语用能力也是成功交际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并不随着语法能力的发展而自然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培养。然而,语用能力培养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重视对词汇和语法规则的传授,忽视了言语交际的其他方面,从而导致了我国学生在实际交际中语用失误的产生。鉴于此,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中西文化对比教学,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因此,语言教学实际上是与文化教学分不开的,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也要教授文化,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某一个词或短语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它深刻的文化内涵,知道它怎么用,任意套用或滥用都是不可取的。比如,在中国文化里,dragon一词象征着权利、高贵,而在西方文化里却是罪恶的化身。所以,在汉语里有“亚洲四小龙”,而译成英语时却说“four little Asian tigers”。
2.在语境中进行语言教学和语言训练
一个话语有它的字面意义,也会有依赖语境的言外之意。因此,语境对话语意义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用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在语境中运用学来的语用知识。传统教学模式下,语言操练往往孤立地进行,并不与特定的语境相结合,学生只是死记硬背语言知识,到了真实的交际环境里却不知如何用或误用、滥用。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英语课堂,在语境中进行词汇和语法教学,并尽可能地模拟真实语境,让学生在使用中逐步加深对语用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交际训练时,要尽可能提供各种情景,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识别语境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得体性和准确性。此外,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语言训练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发现语用错误,及时予以反馈。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要想获取英语文化知识,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原版英文书刊、杂志、小说,才能真正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提高使用语言时对文化的敏感性,减少语用失误。
提高语用能力仅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加强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利用外籍教师的优势开展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开办形式多样的讲座,系统地介绍英美国家的概况、文化及习俗,特别是其中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访问互联网站接受原汁原味的英文表达,提高语用能力。
在我国目前的中学课堂教学中,教材仍然是重要的内容依托。所以,教材开发和编写者也应当加强教材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意识,尽可能使用原版教材内容,并将英语语用原则逐步地、系统地呈现给学生。同时,外语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的内容,将有关中西方文化和语用差异的内容加以深化和延伸。
由于目前我国的考试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中学英语教学仍然以应试为主,就评价内容而言,仍然是以语言知识为主要测试内容。这样必然会导致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忽视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倾向。所以,应当充分发挥测试的导向作用,在日常的英语测试和高考中增加对学生语用能力测试的比重,并有意识地增加主观试题的比例,以促使学生在语用原则的学习和应用方面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此外,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也应当做到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比如可以通过建立学生语用能力档案袋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自我培养和评价英语语用能力的意识和行为。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