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理论探讨
2009-05-11吴建平
吴建平
体育课程结构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研究内容之一。体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包括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是指体育实践类课程具体包括的课程序列与类型,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区别与相互联系,最终使之构成为体育课程的分类体系和横向关系。体育课程的纵向结构,从宏观来说,就是现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科书。从教科书再往下,学校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教师制定的具体计划就进入了微观结构的层次,也就是从理念和目标向操作化转移的层次。
作为课程的微观结构,它必然存在着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存在着学生掌握课程内容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关系。前者是形式结构,后者是实质结构,这就是课程的“双重结构”理论,是所有课程的共性。由于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和其他启智性课程不同,因此,在考虑学科的内容结构、心理结构的同时,还要考虑课程的生理结构。所以,体育课程的微观结构应当是“三重结构”。
一、体育课程微观结构的含义解读
从体育课程纵向结构过渡过程看,课程纲要、课程标准、教科书属于体育课程的宏观层次;教科书往下,包括学校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教师制定的具体实施计划等则属于体育课程微观结构的层次。因此,体育课程微观结构的含义就是指“由理念和目标向操作化转移的层次”。这种在理论上的相对划分,对行政部门而言,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对课程的宏观管理与调控,而在微观操作层次上,则把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学校和教师,这是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所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过去那种统得过死的、僵化的课程管理模式,也才能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和我国体育课程建设的步伐。
课程是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双重结构”是指课程在微观上既具有逻辑结构,又具有心理结构,是课程最基础性的结构。最早提出课程“双重结构”理论的是美国学者泰勒。他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强调指出:必须重视课程的“逻辑组织”和“心理组织”及其两者的区别。此后,我国学者陈侠、施良方也先后提出了有关课程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问题。所谓逻辑顺序就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所谓心理顺序就是指按照学生的发展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为什么所有课程在微观上都会有逻辑结构和心理结构呢?因为,第一,课程的前身一般来自于一门门科学。科学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本身是有内在逻辑关系与联系的,所以,课程的逻辑结构正是科学所揭示的“客观事物的发展与内在联系的反映”。试想,作为体育课程内容的知识技能体系,无不来自于体育与健康内在关系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体育课程的逻辑结构正是体育与健康关系的客观规律、体育锻炼客观规律的反映。第二,由于科学与学科是有区别的。科学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分析和概括,形成论点与结论,而课程与学科运用具体思维,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提升。所以,科学一般只是课程的前身和原型,它为课程内容提供基本的知识技能体系和逻辑顺序,但不是课程。科学必须经过改编和加工,成为能够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体系,才能成为课程和教材。
课程的逻辑结构来自于它的母体——科学;课程的心理结构来自于对“科学”改编过程所依据的年龄心理和学习心理原理。顾渊彦教授从微观操作层面解释了双重结构的含义。他指出,体育课程的微观结构不在于其内容有什么变化,教师职责有什么变化,最根本的是学生学习方式有什么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体育课程微观结构的根本依据。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使课程内在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并具有了心理关系(结构)。所以,课程的逻辑结构是形式的,是外在的;心理结构是实质的,内在的。这一解释丰富了泰勒的双重结构理论的内涵。
二、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内涵的提出
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演绎于双重结构理论。因为,体育课程与启智类课程一样,也具有逻辑结构和心理结构。但是,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学科的主要特征是技艺性,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所以,学生学习过程始终与生理变化联系在一起,学生运动过程的生理变化导致的学习方式变化更要受到关注。因此,体育课程不像一般启智类学科那样只具有双重结构,而应当包括“逻辑关系、心理关系和生理关系”在内的“三重结构”。体育课程“三重结构”的见解,是符合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和课程特点的。由于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以及它的技艺性,决定了体育课程微观逻辑结构中的知识技能体系,不会像一般启智类学科那样的“符号”型知识技能体系,而是与生理活动相联系的运动技术技能知识体系;体育课程微观心理结构,也不会像一般启智类学科那样以符号性逻辑思维为主的心理结构形态,而是以运动技艺为特征的形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心理结构形态;体育课程的目标与结果也不会像启智类学科那样,最终获得的是由“符号型”知识技能转化而来的经验,而是由身体练习过程而获得的体育知识技能和三维健康。如果抽掉了体育课程的生理结构,不仅逻辑结构、心理结构失去了载体,体育课程也失去了特性和应有的功能。由此可见,在体育课程微观结构中,逻辑结构、心理结构、
生理结构缺一不可。
三、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形式探讨
双重结构理论是从课程的微观上揭示:课程都有逻辑结构和心理结构,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交织着融合在一起。如果忽视了课程的逻辑结构,只是片面强调心理结构,就会造成课程内容的贫乏;如果只是强调逻辑结构,忽视心理结构,又不适宜一般儿童学习。
半个多世纪以来,双重结构理论,对指导人们进行课程设计,制订教育实施方案,指导教学活动,起着十分有益的作用。顾渊彦教授根据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并承受一定运动负荷,以及技艺性的特点,在心理结构层面上,分离出生理结构这一课程微观结构要素,形成为“三重结构”思想。即:在体育课程微观上都具有逻辑结构、心理结构和生理结构三个结构要素。“三重结构”是课程最基础的结构层次。在体育课程中,课程的逻辑结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彼此也是协调地融合在一起的。如果三个要素(或称三个维度)发生厚此薄彼现象,则影响课程质量,降低教学效果。“三重结构”在教学上的应用,必须考虑它可能存在的结构形式。
1.塔型形式,体育课程“三重结构”形式之一为塔型形式。这一结构形式特点是:把某个要素放在塔基,一个要素在中间(中介),一个要素放在塔尖,三重结构呈塔状形式。如果把逻辑结构放在塔基,把生理结构作为中介,放在塔的中间,把心理结构作为最高层次,放在塔尖,则会形成片面强调“快乐体育”的状况。这种形式对教学效果不会理想,所以,塔型形式并非是“三重结构”的理想结构形式。
2.等边三角形形式,等边三角形形式它把“三重结构”中的三个要素看得比较均衡,逻辑结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各占一条边,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这种形式比较符合“三重结构”的内涵。因为,逻辑结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彼此是相互依存的,不存在谁是基础,谁是塔尖问题。但它是平面图形,随时可能发生因某一要素的偏废而导致图形变形。同时,表示课程指导思想的三角形中心部分不明确,可以代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也可以代表片面强调增强体质。所以它也不是一种理想的结构形式。
3.星型形式,在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形成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它可能产生两种形式,其中之一就是星型形式。它的原点是三维健康观为基础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但是这种形式三个维度成放射性排列,互不影响,反映不出三个维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三重结构”基本建构思想,所以是不完美的。
4.三维立体形式,三维立体结构形式意味着三个维度各占一个平面,它的内在核心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这一立体结构中,能充分体现三者互相连接、互为依存的“三重结构”思想。因此,它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三重结构”形式。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不完全成为正立方体形式,但是在整体上不会影响“三重结构”的整体功能。因此,这一结构形式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结构形式,并力求达到正方立体水平。
总之,“三重结构”思想对教师们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中,无论在理和实践上都有相应的价值功能,愿大家拓展思路,加强观摩与多元化交流,为贯彻《课程标准》作出新的成绩和贡献。
参考文献
[1] 季浏,胡增华.体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邹玉玲,史曙生,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 泰勒.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施良方.课程理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