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课程资源 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觹

2009-05-11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政治课师生德育

薛 燕

倡导课程资源的拓展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资源成为制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主渠道。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对一线教师来说,显得非常重要。

一、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及其分类

不同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课程资源的定义、分类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阐述。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就是能够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功能,有效地提供信息、手段和方法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诸多要素的综合。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按资源的功能来划分,可以分为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按资源的场所来划分,可以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按资源的载体来划分,可以分为实物资源、人力资源、信息化资源和实践活动资源。课程资源的分类还可以有其他方式,我们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及时的梳理与划分。

二、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素材性资源单一化倾向较为突出

在当前的教学中,素材性资源单一化倾向较为突出。在笔者对陕西省的政治课骨干教师进行的调查中,80%的老师表示教学素材来自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选择报刊和电视节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经验、师生生活中的事情等作为教学素材的人数远远低于这一比例,这说明教材和教参以外的素材性资源没有被充分开发和利用。

2.师生等人力资源重视不够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教师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自己的心路历程、自己的思维理解,浓缩为一段心灵的精华展现给学生。遗憾的是,绝大部分教师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将自身的“宝贵财富”的效用发挥出来。同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情感体验等,这些在合适的情况下都会成为具有教育意义的资源。利用好这类资源,可以调动学生热爱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也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近几年来,一些老师将师生生活中的事作为素材运用到教学中去,但将师生作为人力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还是远远不够的。家长、社会人士等其他人力资源的利用就更少了。

3.高质量的实践活动的普遍缺失

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参加过学校全体大会和班会这样的常规教育活动;学生非常喜欢的学科竞赛、讨论会、辩论会、课堂上的小品表演等活动开展较少;外出参观、考察、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实践活动太少,造成教育方式的单一,势必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降低教学效能。

4.信息技术资源的运用不够广泛

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和课程走向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具有信息源丰富、使用方便快捷等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们在其他方面资源的欠缺。但是,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普及还远远不够。有些教师不愿意运用网络获取资源,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尤其是农村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善于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师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沟通的情形并不多见。教师们普遍采用的还是传统“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没有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局面。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比如,缺乏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等等。

三、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式和方法

1.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目标,拓展素材性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肩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重任。教师应从这一目标出发,根据课程标准以及相应的教材拓展素材性资源。思想政治课的新教材内蕴的教学方式已非我们习以为常的讲授式,而转化成为互动研讨、案例探讨、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它赋予师生更大的自主权,使得我们有可能并且必须有效地拓展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环节。国内外的最新时事、学生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师生之间发生的鲜活事例等凡是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材料都可服务于教学。这需要教师保持课程资源的“敏感性”,时刻在阅读、生活和工作中收集可运用的鲜活的材料,以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性。

2.关注德育中的“人”,开发人力资源,促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人”是德育之中的主体,师生都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教师需要转变学生观,学生绝非被动的教学客体,他们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主体。学生既是教育培养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人。学生既是培养的目的,也是达成这个目的的手段。开发学生资源可以从以下途径来进行: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由学生来建构知识,体验情感。这也是体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最佳方式。一些老师组织学生讨论、角色扮演、质疑问难,就是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次,教师深入学生生活,让学生中间的事例成为教学的素材。如果能将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素材使用并让学生讨论分析,那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够让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自身的经历、体验、感受、价值观等等也可以为教学服务。在《难报三春晖》一课中,主讲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并讲述父母对自己的爱之后,深情地讲起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故事的结尾,当老师讲到“我想告诉大家: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的母亲!而那个儿子就是我”时,现场掌声一片,大家被老师的讲述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也成了这节课的高潮。如果教师的经历体验更能让学生受到启发和熏陶,我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发挥教师自身的资源优势,可以调动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师生情感交流,进而优化教学效果。当然,我们还有必要联合其他人力,比如其他任课教师、团委等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学生家长等来共同服务我们的教学。

3.开发道德实践资源,师生在活动中成长

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体验进而更真切地了解社会,体会和践行道德规范。受现有条件、地理位置所限,一些学校开展参观、调查等活动可能存在很多困难。但是,还是应突破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积极开发道德实践资源,比如,根据课程内容组织一些角色扮演、辩论、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知识、丰富体验,进而提升自身素质。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在学校周边、家庭所在地等地方开展一些调查和实践活动,这样既不需要支付高额的费用,也增加了师生的实践机会。当然,活动并非越多越好,涉及较多人力物力的活动每学期组织两三次甚至一两次也可以。我们可以较多地组织一些便于开展的小型活动诸如辩论、角色扮演、写小论文等,当然,这些活动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到道德规范,体验道德冲突,践行道德规范,让师生在参与中体验和成长。

4.运用信息技术资源,将传统德育与网络德育有效结合

信息技术资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有以下途径:首先,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收集可供思想政治课教学使用的素材。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方便快捷地搜索到大量资料,比如国内外时政要闻、国内外教育动态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教学课件等。这些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开阔我们的视野。对于学校条件薄弱的老师来说,网络相当于建设了一个内容丰富的资源库。其次,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转变教学方式,完善教学形式。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呈现出来的优美画面、美妙旋律可以给人美的熏陶,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课件还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给学生的思考、讨论与探究提供更适合的情境。网络的运用可以让师生沟通更加自由和开放。再次,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是进行德育的又一平台。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比较多,但师生利用网络开展组织教育的并不多。因为它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师生可以进行畅所欲言的交流。电子信箱、论坛、博客等诸多网络交流方式都可以为德育搭建平台,为课堂教育提供必要的补充。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的网络德育结合起来无疑会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果。

5.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实践开放型德育

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各类市场、企事业单位等都是可供我们开发与利用的社会资源。因此,我们要敢于并善于将各类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以加强德育的开放性。我们可以带学生走出去,在体验、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中直接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也可以请进来,将家长或其他社会人士请进学校参与教学活动,或者将有关社会资源的信息比如图片、文字等带到课堂上,师生共同分析研究。比如,在学习有关银行的内容时,有的老师就将银行工作人员请进课堂来介绍有关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我们更需要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起来,经过多个环节,采用多种方式,真正利用好各类社会资源。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政治课师生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