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内涵?觹

2009-05-11杜高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元认知心理素质

杜高明

教育部1999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维护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新任务。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和心理健康维护对其人生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奠基作用。

根据个体心理素质的认知、个性和适应性因素三维结构理论,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结合当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和心理素质教育的总目标要求[1],我们认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积极适应,主动发展,乐于探索和创造。具体表现为通过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更有效地适应学习、适应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开发认知潜能、促进认知发展;丰富情感体验,锻炼意志力,培养良好个性品质;鼓励质疑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实践锻炼,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适应能力。因此,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实质就是指随着中小学生生理的发展,年龄的不断增长和各种教育教学的影响,其心理潜能不断显现、心理品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中小学生心理

素质发展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智潜能的不断开发,即个体认知品质的发展

个体心智潜能的发展其实质就是个体的认知发展,即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识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张春兴,1996)[2];是“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3]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随着中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在新的学习生活和教育条件下,其认知水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个体认知品质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般认知能力(主要是智力)和元认知能力的发展[4]。其中,一般认知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许多研究发现,个体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随年龄变化呈线性增长,但到成年就逐渐下降。一般表现为智力速增期(0-13、14岁)、智力高峰期(18-20岁)、智力高原期(26-36岁)、智力衰减期(60岁以后)四个时期[5]。但新近研究发现,个体的认知发展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因年龄而变化的统一模式(Schaie,1994)[6]。认知能力的发展直到大约40岁时都在增长,到约60岁时保持稳定,到了70岁时有了较小的下降。不过,在个人的发展模式之间和不同能力方面有很大差异。有的人在青年期就表现出衰退,而有的人在70岁时还比较稳定。个体的有些能力往往衰退得早些,有些能力直到70岁还保持稳定或甚至提高。所有研究均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儿童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快速期和关键期。美国的吉尔达?伯杰(Gilde Berger)通过对人们关于天才的认识和看法的分析后发现,有天赋和有才能的儿童,他们的认知发展往往比一般儿童“略早一些、略快一些、略好一些。”所谓“略早一些”就是指身心发展早,如智力方面的语言表达能力、读写算能力、记忆力、观察力、注意集中力等均发展得较早;“略快一些”就是指认知速度的发展,即他们学得快,思维速度快,学习效率高等;“略好一些”就是从整体素质和认知发展水平较高,能力较强。我国关于超常儿童的追踪研究发现,他们在认知方面的普遍特点是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强;注意集中,记忆力强;语言发展好,表达力强;思维敏捷,逻辑性强。[6]而且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就显示出其在认知发展方面的特殊性。

认知发展除了一般认知能力发展以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因素--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关于元认知能力有不同的解释,如,“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对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Flavell,1978)[7],是明确而专门指向个体自己认知活动的积极的反省认知加工过程(Kluwe,1982)[8],“是任何以认知过程和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Brown & Branford,1983)[9],是“对一个认知过程的意识与控制”(Wittrock,1991)[10],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董奇,1989)[11]。综合这些观点,我们认为,元认知(Metacognition)就是关于个体对自己认知的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知觉、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过程,它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元认知能力与一般认知能力有关但不同于一般认知能力。有研究(Swanson,1990)表明,如果元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较低,一个人即使有很强的一般认知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反之,如果具有很强的元认知能力,即使其一般认知能力不高,也能在问题解决中表现得很好。真正的聪明和智慧就是具有高度发展的元认知能力。因此,从教育促进发展来看,我们就要抓住小学这一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有

效的教育和训练,以开发个体的认知潜能,不仅促进个体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要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水平,为其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即完善人格品质

所谓人格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至老年死亡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及其表现随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12](黄希庭,2002)。关于个性、人格发展的具体内容,有的认为主要包括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心理动力系统(动机、需要、兴趣、价值观等)和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三个方面,有的认为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5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成就动机、求知欲、学习热情、责任心、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等12个因素。我们认为,个性是人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主要由个性的动力特征因素、意志特征因素、情绪特征因素和自我特征因素所构成,具体包括进取心、成就动机、乐观倾向、情绪调控、自制、坚韧性、独立性、自我统合、自信心、责任感10个因素[1]。大量的研究发现,良好的人格和个性品质的发展是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另有关于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就关系的研究也发现,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与学业成就息息相关。有的专家认为,人的成功,智商因素可能占到20%到30%,而情商因素则占到70%到80%。情商主要是指控制情绪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意志,从本质上仍然属于人格层面的内容。张履祥的研究发现,学业成绩优良学生在显示性、独立性、敢为性、怀疑性、克制性、慎密性等人格因素上的得分明显高于成绩不良学生[13]。钱含芬的研究发现,学生的人格因素水平与学业成绩高度相关,好胜心(高持强性、高敢为性和高独立性)和沉稳因素(高稳定性、低兴奋性、高有恒性和低幻想性)是影响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两项主要人格变量[14]。学习优等生与学习高分学生显得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好胜自信,学习积极主动,情绪稳定,处事审慎,意志坚毅,有克制力等[14]。事实上,个体智力潜能的开发往往依赖于个体的人格和个性心理因素的激发和利用。研究发现,开发个体智力潜能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感觉,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充分把握自己,使自己充满自信。其次,就是体味高峰体验,即个体在某种自我实现、自我成功时所体会到的一种身心和谐状态。其实,这种高峰体验从本质意义上就是个体在获得成功时的一种自信心。因此,自信心是开发潜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再次就是积极的情绪状态。其实,人们在过分紧张、焦虑、压抑等消极情绪状态下,其感知、记忆、联想与想象、思维等活动的能力均会受到压抑,使个体的智力活动水平降低,甚至失去理智的思考;而积极的情绪如乐观的心境,愉快的心情等往往可以缓解我们的身心紧张,使个体更加轻松,身心处于更加开放的状态,从而对外界的敏感性更高,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更加活跃,从而提高个体智力活动的水平。因此,健全的人格比天资聪明更重要,个体即使天资聪明但没有良好的人格品质,仍难以获得成就。个性人格品质往往是个体心理素质发展中的关键和核心因素。

三、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和提高,即适应性品质的发展

个体的适应其本质就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依据内外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协调,保持良好发展状态的过程。中小学生的适应性发展主要表现为在不断与内外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其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和增强。近年来,人们开始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强调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国际上已经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随着我国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逐步深入,国内学者也开始把适应能力作为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并将其视为心理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1]。适应能力是个体在认知和个性两种基本心理素质成分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生活背景中,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外在社会环境进行学习、应对和防御,对内在心理过程进行控制、理解和调适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行为倾向和品质。它反映的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协调的能力。它是心理素质结构中具有衍生性的目标因素,也是认知目标、个性目标在个体的适应——发展——创造行为中的综合反映[4]。一般认为,适应具有自我适应(内在适应)和社会性适应(外在适应)两个方面[1]:(1)自我适应即自我内在的价值标准和生活目标的一致性,使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欲望和自尊心、幸福感等得到满足。自我适应主要包括能适应自我的身心变化,悦纳自我;适应自我角色、地位的变化,积极调整自我,保持积极心态。同时,客观现实往往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个体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社会、家庭、人际等随时可能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如意外事故、生活环境改变、自然灾害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外来的心理应激源,因而需要有相应的应变能力,从而避免在应激状态下心理失常与行为失态,保持镇定、冷静、理智。具体包括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生理适应、职业适应四个方面。(2)社会性适应即人与人之间协调、合作,能妥善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具体包括社会环境适应、人际环境适应、应激情境适应三个方面。个体要能够良好地适应客观社会环境,需要有自立自理能力,能独立生活;有人际交往及协调合作能力,善交往、会协调、愿合作;有适应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从而能科学分析、鉴别是非善恶,正确进行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抗拒各种不良诱惑;具有适应各类竞争的能力,从而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合理竞争,能在竞争中争取胜利;具有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从而能正确对待、顽强拼搏、理智应付,减少并战胜挫折。

一般来说,成功的适应能够增进心理健康,而适应不良或不适应状态持续不断,久而久之就会陷入心理困扰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包含的几个方面,即认知能力的发展,个性的完善和适应能力的增强。他们是相辅相成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个性完善和适应能力增强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只有个体的认知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个体才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也才能够有更强的适应力,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同样有利于个性的完善。个性的完善,是在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进行的,适应能力的增强促进了个性的进一步完善。当然,适应能力也是在认知能力不断发展、个性不断完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正因为这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的教育不可偏废其一,不能重视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忽略了个体个性的完善和适应能力的增强。个体应该是一个健全的人,我们要让个体有好的学习成绩的同时社会适应能力也很强,只有这样的个体长大以后才能够抵抗各种压力和挫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内涵,理清几者的内部联系。只有我们把握了心理素质发展的实质,我们才可能真正地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整个社会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主编.心理素质教育导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 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4] 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3).

[5] 查子秀主编.超常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 Kurt Pawlik,Mark R.Rosenzweig主编.国际心理学手册(下).张厚粲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Flavell,J.H.(1978).Metacongnitive development,In Scandura & Brainerd(Eds),Strutural,Prcess theories of complex human behavior(PP213—245).

[8] Kluwe,R.H.(1982).Cognitive knowledge and executive control:Metacognition. In D.R.Griffin(ed.).

[9] Brown,A.L.,Bransford,J.D.,etc,Learning remembering and understanding.In J.H.Flavell & E.M.Markman(Eds.),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3.Congnitive development(PP70—170).

[10] Wittrock,M.C,Baker,E.L.,Testing and Cognition Prentice Hall,1991,PP.11.

[11] 董奇撰.论元认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1).

[12] 黄希庭著.人格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3] 张履祥.学业成绩与智力和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990(5):38-42.

[14] 钱含芬. 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相关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元认知心理素质
基于元认知的数学焦虑研究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元认知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应用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
元认知策略对阅读词汇量的补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