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鹿的减法》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2009-05-11唐伟雄赖嫦
唐伟雄 赖 嫦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老师为你们带来了童话故事里的两只动物朋友,我们用掌声把它们请出来(课件出示动物,学生鼓掌)。这是小鹿,獐子,它们之间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我们学了第18课就知道了,请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写课题,生书空)。
师:一起读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真响亮,再读一次。(生响亮读课题)
师:你们很想了解小鹿吧?请同学们轻声地读课文,并把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
[点评:赖老师从孩子喜爱动物的天性出发,把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到阅读课文上来。]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师:读得多认真啊,现在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吧,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谁来读?
(生读词, 有一个学生读翘舌音“剩”读不准。)
师:“剩”这个字是翘舌音,谁再读一次。(生读“剩”)
师:读得很好,吐字很清晰,字音很准确,掌声送给她。大家一起读!(生齐读)
师:现在增加难度,我把拼音去掉,你们还能准确地读出来吗?(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词)男同学读第一行,女同学读第二行,一起读第三行。
(男生读,女生读,共同齐读)
师:还是难不倒小朋友们,我把生字单独拿出来,你们能读准确吗?
(生齐读生字卡片)
师:(出示“功”)你能组词吗?
生:成功。
生:用功。
生:功夫。
师:(出示“桥”)谁能用它组一个词?
生:大桥。
师:你能用“大桥”说一句话吗?
生:小河旁边有一座大桥。
师:是小河旁还是小河上?
生:小河上有一座大桥。
师:请同学们齐读生字卡片。(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认识了所有的生字。现在,你们有信心把课文读好吗?
生:有。
[点评:教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生字,进而组词、造句,通过设置阶梯,增加难度,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三、 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文讲了谁做什么?结果怎么样?
生:讲了小鹿想造桥,造成了桥。
师:你们记得小鹿和獐子住在哪里了吗?
生:记得。
师:老师把他们的家给变出来(简笔画)。
师:这是谁的家呀?
生:獐子的家。(师贴獐子头像)
师:他的愿望是什么呢?
生:他的愿望是铺路。
师:这是谁的家呀?
生:小鹿的家。(师贴小鹿头像)
师:他的愿望是什么?
生:他的愿望是造桥。
师:记忆力可真好!小鹿怎样实现自己的愿望,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
(生齐读课文)
师:小鹿先干什么?
生:他从太阳升起就干活。
师:他在造桥之前做什么?
生:下定决心。
师:(板书“小鹿:下决心”)有了决心有行动,小鹿从早忙到晚,究竟忙什么呀?
生:他一直造桥。
师:他忙的是——
生:他忙的是造桥。
[点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让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说出图意。教师恰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脉络,掌握学习方法。]
师:他是怎样造桥的呢?我们来观察课文插图,想象一下小鹿这天做了什么事情。生:他先砍树才能造桥。
师:想像力真丰富,还做了什么呀?
生:还要把木头钉好。
师:这么快就钉好了?这些树还在山上呢!
生:还要把木搬下来,做成木板。
生:还要削皮。
师:小鹿砍树累不累?小鹿把树锯成段搬下山,累不累?小鹿忙这忙那,该多累啊!(出示句子:“他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累得浑身汗淋淋的。”)你能把“累”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读句子)
师:这只小鹿够累了吗?谁再来读?
(生读句子)
师:这“一直忙”读得好,读出了时间的长。大家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
师:小鹿累得全身汗淋淋的。“汗淋淋”这几字的部首是——
生:三点水。
师:说明它们跟什么有关?
生:跟水有关。
师:是啊,小鹿从头到脚都是汗,真是汗流浃背、汗如雨下。“汗淋淋”这样结构的词语还有很多,如“绿油油”,你们还能说出几个吗?
生:金灿灿。
生:黄澄澄。
生:绿油油、蓝湛湛。
师:可真多。书写“淋”字应注意什么?这是什么结构的字?
生:左右结构。
师:左边应写得——
生:窄一些。
师:右边要写得——
生:宽一些。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一起来书空一遍。
(生书空)
师:“小鹿造桥累得浑身汗淋淋的。”你们能模仿这个句式说一说自己做什么累得怎么样?
生:小牛拖地累得汗如雨下。
生:我帮妈妈拖地累得汗如雨下。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小鹿的累,分析词语“汗淋淋”的结构特点,书写“淋”字,模仿句式造句等,层层推进,体现语文味。]
师:小鹿造了一天的桥,可累坏了。獐子看见了说些什么?小鹿怎么回答的呢?
请默读课文第三到第七自然段,把它们对话画出来,用横线画出小鹿说的话,用波浪线画獐子说的话。
(生读句子,画句子)
师:请你跟同桌分角色读一读它们对话,能配上动作和表情就更好了。
(同桌练读对话)
师:獐子说什么呢?谁来告诉老师?
(生读獐子说的话)
师:小獐子,你为什么劝小鹿别干了?
生:因为修桥很费力,要花整整一年的时间。
师:是啊,一年就是——
生:三百六十五天。
师:每天都要从早忙到晚,那该多累啊,你再来劝劝小鹿吧。
生:别干了,这要花整整一年的时间呢!
师:小鹿是怎么回答的?
(生读句子)
师:老师发现小鹿说这句话前做了一个动作——
生:抹。
师:我们一起抹把汗——
(生做动作“抹”)
师:獐子听明白小鹿的话了吗?
生:不明白。
师:是啊,獐子不解地问(板书“獐子:不解”)。小鹿怎样回答的?
(生读句子)
师:小鹿够坚定了吗?谁学着它的样子坚决地读一读?
(生齐读句子)
师:小鹿坚持做什么?
生:做减法。
师:小朋友们能用“坚持”说一句话吗?
生:我要坚持学习。
生:我每天坚持打十分钟羽毛球。
师:我班读得最好的男同学是谁?哪个女同学读得最好?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一读它们的对话,体会他们不同的想法。
(众生推荐一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分角色读。)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感悟小鹿和獐子对话,注意品词品句。]
师:獐子的想法和小鹿的截然不同,它劝小鹿别干了,可是小鹿却要坚持做减法。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鹿的减法做完了。小鹿的减法是怎样做的呢?老师先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请小朋友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并在小组交流,争取快点解开这个问号。
(生分四人小组交流)
师:谁帮老师解开这个问号?
生:365天,每天都减去一天。
师:减一天就意味着——
生: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师:谁再来说一遍?
生: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师:小鹿减了多少天 ?
生:减了365天。
师:是啊,小鹿做完一天就减去一天,桥就完成了一点(简笔画)。他每天都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累得浑身汗淋淋的。可他却坚定地说——
生: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师:十天过去了,小鹿每天还是——
生: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累得浑身汗淋淋的。
师:他充满信心地想——
生: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师:300天过去了,小鹿还是——
生: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累得浑身汗淋淋的。
师:他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
生: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师:365天过去了,小鹿的桥造好了(简笔画),他终于成功了(板书:成功)。它的门前有了一座结实的桥,可以很方便地过河了。可獐子呢?请小朋友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朗读能表达感情,默读有利于思考。读了这个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獐子为什么越来越费力了?
师:老师也想知道是为什么,谁知道?
生:时间流逝,獐子越来越老。
生:路越来越难走。
师:还有问题想问吗?
生:獐子为什么发愁呢?
生:因为他怕累。
生:因为怕苦怕累,他不能像小鹿一样。
师:獐子有了铺路的愿望,可他却怕苦怕累,没能像小鹿一样坚持到底。日子一天天过去,山上的杂草越长越高,獐子也越来越老,他下山就越来越费力了,他真愁啊!(简笔画)
[点评:老师让学生体会小鹿和獐子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时,引导学生分角色读和讨论交流等,读懂了小鹿的减法的意思,读懂了獐子怕苦怕累的心理,理解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
四、 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师:知道了故事的结果,你们有什么话要对小鹿和獐子说吗?
生:我想对小鹿说,小鹿你真是太棒了。
生:獐子你应该像小鹿一样,坚持就是胜利。
生:你应该像小鹿学习。
师:学习什么?
生:学习坚持的精神。
师:能不能用名言或成语讲。
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5月12日四川汶县发生了八级的大地震,高楼大厦顷刻间被夷为平地,许多人被埋在瓦砾下面,等待救援。在这样情况下,这些人们在想——
生:坚持就是胜利!
师:说得真好,老师想送你们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希望小朋友们做任何事情都像小鹿一样,下定决心,坚持到底,争取最后成功。
师:放学以后把这个童话故事讲给家里人听好吗?让你们的家人也像我们一样,懂得——
生: “有志者,事竟成。”
[点评:教师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放飞想象,扎实地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总 评]
一、围绕一个“读”字。多读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之一。赖老师这一节课,始终贯穿一个“读”字,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读书,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书活动过程。第一层的读是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把课文读通读顺,培养学习习惯。第二层的读是品读课文,老师让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意在让学生初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第三层的读是让学生默读,分角色读,让他们在读中学会理解,学会思考,发散思维,悟情明理。这三层的读既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又能掌握学法,培养习惯,充分体现了崔峦先生提出的读书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二、突出一个“导”字。小学第一学段是学生阅读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阅读将对学生喜欢阅读、乐于阅读和终身阅读以及形成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赖老师设计了这样四个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是初读课文,导学生字;三是品读课文,理解感悟;四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整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个性化阅读的教育理念。教师循循善诱,步步引导,渗透学法,运用多媒体、简笔画等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如:教师让学生理解小鹿和獐子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时,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老师以“10天过去了”, “300天过去了”, “365天,小鹿的桥造好了 ”等,引导学生理解小鹿减法的含义——坚持就会成功的道理,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体现一个“新”字。这节课的“新”,主要表现了教师教学理念上和教学安排上的“新”。当前,很多教师把第一课时作为教学序幕,安排学生识字、组词等:把教学的兴趣点、知识点、能力点放在第二课时,造成教学过程前松后紧。赖老师从小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渴求出发,把最有趣、最新鲜的教学内容安排在第一课时,使学生全心投入到课文阅读中去,使学生的新奇感和求知欲得到满足。第二课时复习生字新词,进行积累、拓展和延伸等练习。这样的安排,使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教学分工比较合理。
(本课获2008年全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比赛一等奖)
( 责编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