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2009-05-11傅启清龙丽英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弗里良药牧师

傅启清 龙丽英

批评是教师针对学生的某些思想和行为进行否定的评价,用来触动和教育学生,使他们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改正缺点错误。它是一剂良药,有利于病。但是如果太苦口,即使它的药效再好,服药的人也会有所抵触。“良药”如果有了糖衣,就不“苦口”,“忠言”也不会“逆耳”了。因此,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如果掌握恰当的批评艺术,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批评,使其知错,认错,改错,他们才能健康成长。

一、 批评与赏识教育相结合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是,如果我们过多地运用批评对学生进行教育,所产生的教育效果也是不理想的。教师应该有伯乐的眼光,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能否用赏识的心态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很大影响的。

美国著名的黑人演员摩根弗里曼幼时是一个淘气的“野孩子”,差点误入了黑社会。他是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曾被用多种方法惩罚。有一次,他搞恶作剧,让一个女同学坐空,结果跌伤在地。他本以为这次肯定会受到老师的惩罚了,可是他的凯瑟林老师给女孩包扎好了伤口,就笑着走到了他跟前说:“听说你很会演戏,那么,既然你犯了错误,我就罚你演一场戏来给大家道歉吧。”弗里曼将信将疑地给大家演起了他在剧场里看过的片段,他演得很成功,也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就连那个被他欺负的女孩,此刻也开心地原谅了他,而他自己,却悔恨地哭了。因为,他长这么大,还从没有见过这么多人为他鼓掌,更没有一位老师能像凯瑟林那样,用演戏的方法来批评他。后来经过努力,他不仅进入了百老汇,还冲进了好莱坞,获得多个奥斯卡奖项,成为出色的演员。

正是凯瑟林老师的批评艺术,雕琢了弗里曼,陶冶了弗里曼,激发了他灵魂深处的自省和自救,让他在自我悔悟中得到升华,才有他后来的成就。所以,批评如果能够与赏识教育互相融合、渗透,它会更有教育价值。

二、 批评学生语言要幽默诙谐

教师在全班公开批评某种不良现象是常有的事,但要注意语言形式的选择。在批评中,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能给犯错的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心理氛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班主任对班上学生吸烟的现象进行了公开的批评:今天我想与大家谈谈吸烟的好处。吸烟的好处至少有四:一则可以防小偷。因为吸烟可以引起深夜剧咳,小偷怎敢上门?二则节省衣料。咳的时间一长,最终成了驼背,衣服可以做短一些。三则可以演包公。从小就开始吸烟,长大后脸色黄中带黑,演包公惟妙惟肖,用不着化妆了。四则永远不老。据医学记载,吸烟的历史越长,寿命越短,当然水远也别想老了。这样的批评方式语言幽默并能让人警醒。

三、 批评学生要尊重人格,忌贴负面标签

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每一句粗暴的训斥,可能将他们脆弱的尊严打得粉碎、让他们无地自容。教师对学生应充满爱心。陶行知先生主张,对学生应充满“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以宽广的胸怀面向学生,给学生多一点关心和爱护,少一点挑剔和挖苦;多一些尊重和指导,少一点批评和训斥。所以,我们不应该给学生贴上负面的标签,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学生吼着“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你真是扶不起的阿斗”“你是烂泥扶不上墙”,给学生贴这样的标签,他们只能自暴自弃了。时间长了,这些学生就真的成了所说的“笨蛋”了。所以,教师必须力戒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目标激励性言语,对学生多贴正向标签。

四、 批评学生要循循善诱,和风细雨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把路上行人的衣服脱掉。于是北风便大施淫威,猛掀路上行人的衣服,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则不同,它轻轻地吹,风和日丽,行人只觉得春暖身上,始而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批评学生也一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要批评一位打同学的男学生时,发现他早已经在办公室前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接着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咱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批评要用循循善诱的话语,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并且通过可以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来改正错误。

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怒对学生拍桌、打椅,甚至体罚,会使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而使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宽容处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丢学生的面子,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你的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五、 批评学生应攻心为上,巧留空白

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和个性差异,学生犯错的原因也不相同。所以,批评也应因人而异、因事制宜,对症下药。对待犯错的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攻心为上。

魏书生老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很注重运用“攻心术”,学生犯错误,他不是训斥、整治,而是以导师之情和民主、平等的态度让学生写心理活动的“说明书”、“心理病历”,以此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学生犯错误后,通过自我反思,对准病历,把自己犯错的病因、症状、治疗的对策想清楚,从而痛改前非。魏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批评之后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是相当有特色的批评艺术。

六、 批评学生注意掌握分寸,适可而止

批评就像做菜时的盐,不可缺少,但是放得太多却让人皱眉,适度、适时才是最好的。

据说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的募捐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掏出自己所有的钱捐款。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牧师长篇演讲终于结束了,开始募捐,马克·吐温非常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极不耐烦心理或逆反心理,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

这种超限效应在我们的教育中时常发生。例如,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批评完后,过了一会,又觉得意犹未尽,又重复批评一次,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使学生极为不耐烦,讨厌至极。由此可见,教师运用批评不能过度超量,应恰到好处,点到为止,这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批评的艺术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教育者在批评学生时也能像制药师那样,给“病人”研制出“可口”的“良药”,使“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必能收到神奇的教育效果。

(责编韦春艳)

猜你喜欢

弗里良药牧师
大爱有方,良药在心——2022年新年致辞
弗里达·卡罗的睡衣晚会
谁是真牧师
好习惯是良药
比钢铁更坚硬——弗里达·卡罗
弗里曼·戴森 当代罕见的数学物理学家和思想家
葱蒜亦良药
弗里达的传奇一生
耐住寂寞,才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阅读理解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