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礼仪失范的原因分析
2009-05-11黄道青
黄道青
教师的礼仪,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品质修养,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通过师德建设,教师的礼仪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教师礼仪相悖,乃至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的现象在教师队伍,尤其在青年教师身上还大量存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笔者认为造成青年教师礼仪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家庭教育阶段礼仪教育的欠缺
现如今许多青年教师都是80后的,在其成长阶段中,家长倾注的爱是史无前例的,对他们的教育往往也只重视智育、成绩,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礼仪培养,使他们逐渐养成“以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的自私意识,而这种意识与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严于律己格格不入。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高素质人才,然而自身却不重视以身作则,语言粗俗、抽烟喝酒、家庭暴力等,在缺乏家庭楷模的力量及礼仪教育的情况下易造成孩子礼仪意识的缺失,如果这些孩子在成为教师后没有及时发现弥补,很容易转化成现实的失礼行为。
二、 求学阶段礼仪教育的欠缺
1. 学校对礼仪教育的忽视。许多青年教师在求学阶段,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他们学习的主要精力几乎都用在应付从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模拟考、会考等各种考试上。这种以分数为中心的教育,忽略了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学生每天除去吃饭、睡眠外,其余时间基本都用在学习上,缺乏与他人、社会交往,所以因不懂礼仪而造成的弊病就不易暴露和发现,自然也就不易引起注意。当他们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成为学生眼中的榜样和楷模时,自然就暴露出不少问题。
2. 教科书中礼仪教育内容的缺乏。礼仪教育应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离不开教科书,而教科书中关于礼仪教育方面内容所占比重严重不足。
3. 政治思想教育对礼仪教育的替代。部分学校虽然意识到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但也少有开展这方面的专门教育,一般就用政治思想教育的理论说教来简单替代礼仪教育,学生仍然缺乏礼仪方面的基本知识,而礼仪知识的缺乏常常会让人以为“缺乏教养”。
三、 工作阶段礼仪教育的欠缺
许多学校对青年教师的评价考核往往只重视教学水平、学生成绩,这易使青年教师忽视对自身礼仪素养的提高。而有些学校虽然注意到了师德教育,但还是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培训和学习,由于青年教师工作经验不足,繁重的教学、班主任工作已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往往无暇顾及自身礼仪的学习。
四、 社会环境礼仪缺失的影响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形成了价值的多元化,机遇、自由降临的同时,社会底线伦理亦直面挑战。在社会大环
境的影响下,教师阶层能够不随市风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真的是一种大境界。
但是事实上,人们的“从众”心理是极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这一现象的积极一面是扩大视野、汲取经验,而消极一面是束缚了人们的分辨思维、使人无主见地盲从于破坏社会和谐。这些现象也同样波及校园,诸如网络语言及时尚语言的传播、流行着装、化妆、不分场合的一些言行举止等。
校园是文化知识学习的环境,也是人格完善的净土。在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愈来愈被重视的今天,教师自身的素质凸显重要。社会调查显示:97%的中小学生把“道德品质好、教学水平高、尊重学生”作为对教师的首选期望和要求。
作为教师要履行传播知识、完善人格的重任,首先自己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韩愈在《师说》中的经典论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极精辟地诠释了教师的境界、品格、职责的内涵。教师的人格魅力应当体现在“德高学富,为人师表”上,具备符合职业要求的政治、思想、文化、心理、道德、法律、审美等素质。青年教师更应正视自己的礼仪缺失现状,按照师德要求完善自己的礼仪规范,从而使自己的形象行为更趋完美。
(责编韦春艳)